六盤山下「攻防戰」

小麥穗子被野豬啃食,留下光禿的麥稈。

進入秋季,每當夜幕降臨,在六盤山腳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便拉開序幕。自退耕還林、封山禁牧政策實施以來,旱塬草長鶯飛,「黃山」樹木成林,生態環境逐年改善,野生動物也隨之回歸,且數量迅速增加,野生動物下山搶食莊稼的事件愈來愈頻繁。為了保護莊稼,沿六盤山而居的村民,與野生動物鬥智斗勇,展開曠日持久地的拉鋸戰。

戰線:六盤山腳下村莊

「10畝玉米,一晚上就被野豬毀壞了。」8月14日,涇源縣大灣鄉綠塬村村民馬志林說,野豬少則三五成群,多則數十頭,跑進莊稼地,等到人發現時,莊稼已被踏平了。「4畝馬鈴薯,一頭大野豬帶著幾頭野豬仔,十幾分鐘,就能拱翻。」村民馬志和補充說。

Advertisements

六盤山作為我區主要生態屏障,也是我區主要水源涵養區,以「山高太華三千丈,險居秦關二百重」著稱。「從2006年開始,野豬大量出現,村民經常可以看到野豬。」綠塬村村支書馬德清,作為當地老村民,經歷了當地生態變化,親歷村民與野豬爭鬥。馬德清介紹,2006年之前,野豬十分少見,一年半載見四五頭都很不容易,自2006年以後,野豬頻繁出現,種群數量也急劇增加。

從涇源縣入口大灣鄉開始,涇源縣7個鄉鎮沿六盤山村莊,均存在不同程度野豬、野雞侵害莊稼事件。「開春播種,第一天下種,第二天就被野雞、野豬翻吃。」馬德清說,每年開春播種至秋季收割,野生動物騷擾一直不斷,最為嚴重的就是秋季,此時農作物成熟,加之野生動物繁殖后需要補充食物,山下的莊稼就成了最佳選擇,也就成為野生動物眼中的「口糧」。

Advertisements

戰場:馬鈴薯田小麥地

「你看,這些新蹄印,就是前兩天野豬翻吃土豆留下的。」村民黃志民指著一片狼藉的馬鈴薯田說。除了馬鈴薯被毀外,黃志民種的兩畝小麥也未能倖免,麥穗全被野豬吃掉。小麥田、馬鈴薯田與黃志民家只有一牆之隔,為了防野豬,黃志民專門養了一條狗,但還是沒起作用。「野豬根本不怕狗。」黃志民說,晚上聽見狗叫,他意識到野豬下山,拿起手電筒跑到門外,看見小麥地里七八頭如同小牛犢大小的野豬正在吃麥子,他邊用燈光照邊喊,野豬才慢吞吞地走了。「我一個人還不敢近前,擔心野豬傷人。」黃志民說。

村民介紹,最初發現野豬還是幾年前,那時野豬也是偶爾出現在村莊與沿山林區周邊,根本不敢深入村莊。綠塬村共有5000多畝耕地,其中3300多畝耕地退耕還林。「這些退耕地位於林區與村莊的過渡區,隨著退耕地小樹成林,成為野豬天然掩體。出了林區就是莊稼地。」馬德清分析,林區擴大為野豬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活動場地,同時也為野豬侵害莊稼提供了方便。

於是,在野豬掠食與村民「自衛」期間,莊稼地自然而然成了戰場。

戰鬥:放鞭炮對陣獠牙

「晚上,用燈光照射,一對獠牙閃閃發光,很瘮人。」大灣鄉楊嶺村村民馬生珍說,野豬到了莊稼地,遇到硬地用獠牙翻,軟地直接用嘴拱,如果沒有村民驚擾,一頭野豬一晚上就能拱翻十幾畝莊稼,不要說幾十頭一齊上陣了。

網路配圖

野豬作為國家保護動物,村民也不敢輕易傷害,只能採取「溫柔」的方式驚嚇將其趕走。晚上,村民沿著地頭敲打洗臉盆、鐵鍬,點燃鞭炮,或者用舊衣服製作假人立在地頭嚇唬野豬。讓村民無奈的是,天長日久,對於村民這些「雷聲大雨點小」的措施,野豬也不害怕了。無奈,在莊稼成熟時,村民們只好四五戶聯合,輪流整夜守在田間地頭。

為了減少村民損失,同時避免大量的農作物被野豬侵害,村民被迫轉變戰略,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由種植小麥、馬鈴薯向種植苜蓿、青貯飼料轉變,並增加養殖規模。馬德清表示,結構調整后,農民依靠養殖反而增加了收入,但村民與野生動物的「戰鬥」還在繼續。(記者 剡文鑫 文/圖)

來源:新消息報

運營人員: 王躍 MZ015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