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

哲學研究的問題有很多,例如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的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但對於這個終極問題,哲學似乎無法給出答案。

在小學快畢業時,班主任會說今天之後,你們就要畢業上初中了,你們將要面臨.....我似乎一下子就看到了生命的盡頭,小學中學大學,畢業找到一份工作,再過幾年結婚,然後生小孩。等小孩長大了,自己也快退休了,然後等小孩結婚,抱孫子。等孫子長大了,人生也差不多走完了。生老病死,生命就過去了。這樣一想,我們的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

在很漫長的農耕時代中,人們就是日復一日地過去,循環往複。長大,結婚生子,把家業經營好。兒子長大了也是結婚生子,等到孫子長大了結婚生子,生命也快走完了。這個時候的老人往往會十分滿足,會說「我活夠了」。為什麼會活夠了呢?因為他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是,生命就是一個循環,生老病死,不斷地循環。在這種意義上,死亡是有意義的,因為死亡屬於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終結。所以,他們會認為活夠了,能夠平靜對待死亡。在這個意義上,死亡是有意義的。

但是在現代社會裡面,死亡又有沒有意義呢?現代人總是不斷追求進步,人生有太多未解的困惑,需要不斷探尋。我們每個人死的時候都會覺得我還沒有活夠。這時,死亡是一種中斷,打斷了我們追求進步的過程。因此,死亡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死亡是沒有意義的,那麼生命有沒有意義呢?這個問題很難找到答案。在中世紀,神學給出的答案是信仰。如果你問一個麵包師,你做麵包是為了什麼?他不是說做來給人吃,而是說我是為了上帝而做麵包,我做的每一個麵包都是對上帝的讚歎。他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信仰。但是信仰不能真的給出答案。在中世紀,如果你質疑教會的某些做法或者質疑上帝,你可能會被宗教法庭審判。甚至你從事的科學研究不符合教會的要求,你也可能會被審判。這些在今天的人看來是明顯違背了理性,違背了真實的。所以信仰不能回答生命的意義。

而科學也不能給出答案。例如自然科學,如果問一個物理學家,研究物理有意義嗎。他會說有意義,我們研究物理能夠探尋宇宙的奧秘。可是當繼續問他,探尋宇宙的奧秘又有什麼意義呢。他恐怕回答不出來了。自然科學很偉大,它使我們能夠利用自然的力量,支配自然的力量,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但是,自然科學回答不了我們為什麼要利用自然力量去改善我們的生活。科學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更舒適了,但這有意義嗎,這是好的生活嗎?如果這有意義,這是好的生活,那為什麼一些印度教教徒會風餐露宿,赤身裸體隱居山林裡面修行,什麼都不使用?他們的好的生活和我們現代人的好的生活,到底哪一種生活更好,更有意義呢?自然科學難以回答這個問題。人文社會科學會給出答案,但不是真正的答案。人文社會科學倡導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公正、更自由的社會,但這個社會是怎麼樣的,用什麼標準去衡量,要怎樣建立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理論。但是沒有一種理論能夠解釋一切、指導一切,能夠讓所有人都信服。

和過去相比,我們今天對生命的意義感到困惑是因為現在是一個多元的時代,有很多終極價值的存在。過去一個地區只有一套終極價值體系存在,那就是信仰。但今天有很多終極價值體系並存,我們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而作出選擇,每一個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價值選擇。這就是為什麼今天在面對生命的意義,有人會寄託於宗教信仰,有人會寄託於金錢權力,有人會寄託於某種思想(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共產主義......),有人會寄託於學術......生命的意義再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必須要自己去尋找。也不再有一套全社會、全人類都遵循的終極價值體系。我們面臨著無數的價值選擇,我們需要運用理性從中為自己選擇一套安身立命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都會有各種的價值選擇。如此看來,我們需要的不是什麼人生導師,而是需要老師。人生導師是來指導你應該怎麼做,他會帶著他的價值和信念。而老師則是讓你了解有什麼價值可以讓你安身立命,而一旦選擇某一價值安身立命的時候,你將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一個好的老師不應該是人生導師,他應該在走進課堂的時候,把自己的理念、信仰、價值留在教室外面。


參考書目:

《哲學是什麼》

  • 胡軍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125897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