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吳軍博士與父母分享的三個關鍵要素

作者:慧環

2017年11月底,我參加了吳軍博士在北京的《大學之路》新書發布會,聽其做了關於「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主題演講。教育是一個可大可小的話題,小到父母對子女的一言一行,大到整個社會為之撼動。最近的事件不斷在刺激每個人的神經,不論是網路禁言、還是公信力喪失,亦或是只為抄底的個別人。而所有父母最最擔心的問題只有一個:我們到底給我們的孩子準備了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吳軍博士跟大家解讀了關於命運、學習、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的意義。其中有三個教育的關鍵要素在此和大家聊聊。

改變不了大環境,就努力創造小環境

吳軍博士提到了現在中產階級焦慮得很——感覺教育資源不平衡、擔心階級固化而關閉了上升通道,以及抱著對即使上了好大學也拼不過爹的深深無奈。但他更直接地說了——這就是命!

Advertisements

命運首先由時代決定,出生在哪個時代決定了人會在某些時刻遇到屬於這個時代的機遇,比如80年代下海的商人、2007年前買房的人、趕上互聯網創業及股票投資紅利的一撥人等等。所謂生不逢時,就是沒有趕上大環境。但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改變不了大環境,還是可以自己創造小環境的。父母保持著求知和上進的心態,不放棄學習,為孩子提供更開闊的視野和見識。而孩子通過自身的成長、試錯和改進,一步步塑造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與社會產生更多的聯結,輸出自己的價值。這其實就是一種好的教育,不在於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如何讓自己與外界協作、發揮主觀能動性。

教育引導人看清自己的位置再出發

我們的中產焦慮,其實源自對自己的定位不明。就像我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應該先看看地圖明確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下一步怎麼走。生活也是一樣,我們看著別人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因為人通過對比別人產生的自滿和嫉妒心往往會讓我們高看或者低估自己,給了自己一個虛假的定位。

Advertisements

當我看向別人時,我會覺得別人比我有能力,比我有錢,比我活得精彩,或者比我糟糕,比我不足,但其實這些都與我無關。好的教育引導人從觀察別人到理性地觀察自身。只有當我看向自己的時候,我才能認真審視和感知到自己的身體、精神、職業、家庭、朋友、財富等方方面面。其實認識自己並沒有那麼深奧,而是考察自己在各類具體事項上的表現,正視優點並發現不足,接納自己的樣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才能更清晰地鎖定自己的方向。對於孩子,我們不是為他們鋪好了前路,而是不斷激發他們的思考、學習能力,讓他們可以應對未來變化的社會。

想法會影響你的行為,行為成習慣

想法決定行為,想要讓自己養成某個習慣,或者改變某個行為,需要從想法開始。

《鐵娘子》里撒切爾夫人說過 :

Mind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your words; mind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your actions; mind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your habits; mind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they become your destiny.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對於孩子,我們不應只是要求他們怎麼樣,而是要和他們一起交流,通過想法上的改變,養成習慣。因為平時一些堅持不了的行動,其實是和想法有關。孩子做不到某事,我們不應該去逼迫孩子。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自由;其次,應該想想,作為家長,是否孩子是因為缺乏某種方法,所以做不到。我們可以做的,是和孩子深度溝通,和他們一起探尋問題的本質,讓孩子從思維上推動行動的改變。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在孩子羽翼未豐的時候,給予愛和支持,讓孩子充分探索和感受世界,讓他們具備應對未來的心態和能力。父母做的,不是為孩子指明道路,而是創造一個小環境,激發孩子自己的內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