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瑜伽師地論》節選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凈。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今天轉個方向,是講教理的《瑜伽師地論》。

站在佛學的立場來講,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真正要學佛,有四本真正的佛教佛學概論是要讀的。印度原有的翻譯過來的兩部,中國的兩部。印度的兩部佛學概論:一部是《大智度論》;一部是《瑜伽師地論》。中國的兩部佛學概論:一部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一部是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後世人,現在幾十年來寫的佛學概論,那是概論的概論的概論。可惜你們青年學佛,入手都是看現代化的概論,沒有用處。

今天,我們可以說是翻開了一部真正的佛學概論,一百卷玄娤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第二點,我們拿一般學術性的立場來講,我們曉得,佛學的一般學術立場,可以分為四個範圍:一個範圍,所有的經典屬於小乘;大乘是另一種範圍。大乘的佛學思想,包括它的修證也分為兩個範圍: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佛學系統;屬於釋迦摩尼佛涅槃后前期的佛學;一個是無著、天親兩位菩薩,兩親弟兄,天親也翻譯為世親,屬於法相唯識的,可以叫它是後期的佛學。那麼,我們手裡拿的這本《瑜伽師地論》是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拿學術嚴謹的立場來講:后后勝於前前,越是後來越精細、周到、包羅的越多。這是無著、天親的法相唯識部分。

所以,像西藏的密教,黃教宗喀巴大師的系統是屬於這個系統,宗喀巴大師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來擴充,變成《菩提道次地廣論》。這個《菩提道炬論》是根據《瑜伽師地論》,阿底峽尊者寫出來的。

我們現在講的《瑜伽師地論》,先介紹一下無著、天親兩位菩薩。他們兩都出家,世親(天親)菩薩是弟弟,年輕時專功小乘的佛學,修行小乘的佛教,極力地反對大乘佛教。後來受哥哥無著菩薩的影響,學了大乘以後,悟道了,要自殺。為什麼?懺悔!過去著小乘的著作太多,誹謗大乘,這個罪業無法消滅,只有一死了之。他哥哥笑了,無著菩薩罵他那麼沒有出息:比如一個人走路,因地而倒,走路會跌倒,因為有地,如果走在虛空中是不會跌倒,「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跌在地下靠地才能爬得起來。你既然拿一支筆誹謗大乘,你不會在後半生把這隻筆轉過來,讚揚大乘?所以,世親菩薩因此而著作了狠多唯識各方面的東西。後來無著菩薩先死,涅槃。兩兄弟約好,兩個人都發願往生欲界的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

世親菩薩說:「你是不是往生那裡,要給我個消息。」

「那好,一定給你消息。」

死後,不要說打坐定中看不到哥哥,做夢也夢不到。三個月不知道,一年也沒有夢到,三年也沒有夢,有懷疑了。過了好幾年,無著菩薩來了,現身了。

他說:「哥哥啊,你究竟到哪裡去了?」

「哎,我們發願往生兜率天彌勒菩薩那裡啊,在兜率天內院啊。」

「那你怎麼現在才來?」

「沒有啊,我剛剛到,彌勒菩薩剛剛在上課,我坐下來聽了一下,因為牽掛你,又不好意思溜,等到菩薩課講完了,我第一個來見你。」

「你曉得多少啊,人間歲月已經好幾年了。」

「好幾年!我就是一下子。」

彌勒菩薩的這本《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寫的,誰說的呢?彌勒菩薩親口講的。不過,現在一般做學術的人不會相信。無著菩薩晚上,根據佛的制度,初夜分,晚上功夫完了,入定,離開,上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做記錄,白天寫出來,即《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我們的教主,弘揚釋迦摩尼佛的法相唯識。後來的人不會相信:「哎,這是假的啊。哎,這本書就是無著菩薩寫的了,因為怕別人不相信,才這樣說。」這是後世的人,因為後世的人根本沒有入定啊、出定啊,影子都沒有,什麼都不定。什麼定呢?壞的事情蠻確定的,壞心念狠確定,好心就不定。

為什麼叫瑜伽師呢?我們曉得印度的瑜伽(yoga),瑜伽在密宗的翻譯是加一個王字旁,念ga,yoga。所以學瑜伽的人來跟我講,我就笑了,我說:「你們印度那裡有瑜伽?」

「有啊。」就表演身體,倒立蓮啊、孔雀式啊,這是身體的瑜伽。印度的身瑜伽部分最後已經變成密宗的金剛亥母的四十多套拳,打坐時打拳的,已經將其精華吸收了,留下的音聲瑜伽是咒語,心瑜伽沒有了。心瑜伽是心地法門,只有中國的《瑜伽師地論》,這是真正印度的宗教。心瑜伽現在翻譯為人字旁的「伽」,不念ga,念qie,瑜伽(yuqie)。瑜伽是指修瑜伽成就的人,即瑜伽的大師們。所以有人說念瑜伽(yuqie)錯了,其實是他錯了,錯的一塌糊塗。瑜伽師就是修鍊瑜伽的人成功了,就是中國講修道得了道的人,就是有道之士,即瑜伽師,所以這本書叫瑜伽師。要想取得成就的,就稱為瑜伽師。

怎麼叫地論呢?地就是範圍,分為十七個範圍來說明,由普通一個人,由人生講到物理世界,講到整個宇宙。物理世界講完了,迴轉來講怎麼樣修持,怎麼樣修心,證得形而上這個道。然後,又分開:小乘的第一步怎麼樣修持;大乘道怎麼樣修持;一直到成佛,一百卷說完了。所以叫瑜伽師地,一地一地分成十七個地。不是樓梯十七層啊,是十七個範圍,所以叫《瑜伽師地論》。

玄娤法師最大的功力是翻譯這部書。唯識學里稱這部書為大論。要想真學佛,不瞭解《瑜伽師地論》,都是在那裡瞎鬧,瞎子摸象,亂搞的,不行,尤其的後世學佛的。所以《瑜伽師地論》包括一切修正:怎麼樣做人;人道上升到天道;天道上升到聲聞道;聲聞道上升到緣覺道,聲聞、緣覺是小乘,以及菩薩道,五乘道都包括在內。所以,宗喀巴大師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五乘道,是真正學佛的道路。

要想成佛,先學做人,人道沒有修好,連天道的資格都不夠,哪裡能夠談修佛道!所以人乘、天乘,有了天乘的資格才能夠修小乘道。天乘的資格都沒有,你還夠得上小乘?有了小乘道的資格,才夠得上修菩薩道,才是大乘道。所以,我們後世中國唐宋以後的佛學、佛教,動輒談我們是大乘佛法,大個什麼?大的影子都沒有!牛大,吹牛是大。你大個什麼?大從小來啊,一點小善都做不到,能夠做大善嘛?對不對?小事都做不來,你說:「我這個人啊,小事情不會犧牲的,碰到大事情時我會犧牲。」那是吹牛給人家聽的。「你看我,那麼捨不得花錢,因為小錢我不花,我願意花大錢的。」那是吹給人家聽的。同樣的道理,小乘道都沒有學好,何以能夠學佛?所以,《瑜伽師地論》嚴重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如果我專講一百卷的這本書,大概要五年的時間。或者每天講兩個鐘頭,三年時間可以,若詳細的發揮,能不能講完還不知道。我也狠想有這個時間,狠想發揮。你們有本事記錄下來,這倒是狠好的一件事。當然我也可以簡單明瞭地講,帶你們念過去就行了,念一百卷的經,敲著木魚念,那狠快就完。若發揮起來,恐怕你們的文字程度要幫忙。

那麼,我們今天先講同你們相關的,我想想看,靠彌勒菩薩指示,先講哪裡?好吧,有一位同學提出來,過去我們在老的大乘學舍,信義路三段,我講過為什麼你們打坐修行不能得定?選過這一段,就先講這一段。391頁(卷第二十,中間)左邊上方: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凈。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怎麼樣使世間的一切種性達到清凈境界?

當知略有三種。歸納起來共有三種。

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這個狠好懂啊,意譯就是:我們做人在世間,怎麼說,能夠修到真正修持到一切種子清凈、心地上一切種子清凈,起心動念,每一個念頭、種姓都清凈。這還是在世間,還沒有出世間。怎麼樣才能做到呢?佛說,就是我們未來的彌勒佛講,簡單地告訴我們,要有三個條件,三個條件做到了,才說是在世間一切種清凈。哪三種?第一是得到了定,三摩地靜修。沒有得定以前,你想修行清凈,都是牛肉店吹牛的。

第二,進一步說,光得定,定分很多種,《瑜伽師地論》里說的狠詳細,還不行,要三摩地圓滿,定慧的。三摩地得到圓滿了,這個才行,進一步了。什麼叫圓滿?經典里都有。所以你們出家、在家要學佛,不管密宗、顯教什麼法門,這部經典里都有了。

第三,進一步是要三摩地自在。定境界到達圓滿,六通具足,就是神通具足,三摩地自在沒有?沒有。到達最高三昧境界自在,要入到出世間定就入出世間定;要入世間定就可以進入世間定。換句話說,密宗、顯教、凈土無一法不通,叫得三摩地自在。

像你們在十一樓打坐,自在不自在啊?當然自在,你都坐在那裡。

你說「我自在啊,自己坐在這裡啊。」

你說:「腿酸了。」

「叫它不酸,自在不自在?」

「不自在。」做不了主。

所以,拿現在世間法來講,真正的自由,除非是成了佛。真自在,才能真自由。

如果我們現在考試,聽了《瑜伽師地論》,我出了題目說:佛說要世間一切種清凈,必須要具備哪些條件?

你們的答案:三種,一、得到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

答案完全正確,一百分。

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這就是玄娤法師翻譯的文章,翻譯得狠忠實,文章都是倒裝的句子。所以後世一般人學這種文章啊,像熊十力先生,怪裡怪氣的,怪的好,因為人家看不懂。現在學術狠怪,像我這樣上課,學生不歡迎。

「哎,這個老師講課都狠好,不是學術化,太普通了!」

學術化的,坐在那裡講:「此所謂三摩地者是為三摩地也。所謂三摩地者是為正受業。」然後,引經據典學術化。越講得學生聽不懂,大家瞪眼睛,認為境界高嘛。

因為當年我們是看得老前輩們上課,我們以前穿個長袍,提腳褲,書本這麼夾著,一聽到這樣,我們第一步手跳到口袋裡了;第二步,慢慢地眼睛看著他,把書本合好;第三步夾在這裡;第四步慢慢站起來,就是望望然而去,就是看看他走了。聽了半天不如我自己看書:三摩地者三摩地也,哼,我要你說?三摩地者是為正受業者。那還用你講?我翻一下佛學字典,一下子就完了,哼。

你看他的文章,最初要二十種條件可以得到什麼呢?對治法。為什麼你不能入定?身有毛病。什麼毛病?煩惱毛病。那麼這個煩惱毛病怎麼醫它呢?醫它的方法叫做對治法。按照我們中文來寫:所對治者,不能得三摩地者有二十法,狠清楚了。可是他翻譯的不那麼寫: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我的外婆啊,這就麻煩了,所以觀念搞不清楚就不懂了吧?把它顛倒一下就清楚了。所以中國文字與外國文字的文法是兩樣。比如美國叫先生南,我們叫南先生。他叫先生南很順利,我們聽就彆扭,我們叫南先生狠清楚。所以,玄娤法師的文章都是先生南來的。

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這二十種搞不清楚,你永遠不能得到定境。念佛也好,打坐也好,不能入定,不能使你得到勝解脫,入定的境界。所以,首先要認識清楚。

何等二十?哪二十種?照我們現在寫文章:能令不得三摩地。一、二、三就寫下來,他還要加一個問號,哪二十種啊?中國人喜歡簡化,外國人喜歡囉嗦;中國人喜歡歸納,外國人喜歡分析。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已說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凈。七出世間一切種清凈。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毗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

云何生圓滿。當知略有十種。謂依內有五。依外有五。總依內外合有十種。云何生圓滿中依內有五。謂眾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眾同分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男根成就。處所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又處中國不生邊地。謂於是處有四眾行。謂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不生達須篾戾車中。謂於是處無四眾行。亦無賢聖正至正行諸善丈夫。依止圓滿者。謂如有一生處中國。不缺眼耳隨一支分。性不頑嚚亦不喑啞。堪能解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無業障圓滿者。謂如有一。依止圓滿。於五無間隨一業障。不自造作不教他作。若有作此於現身中必非證得賢聖法器。無信解障圓滿者。謂如有一必不成就五無間業。不於惡處而生信解。不於惡處發清凈心。謂於種種邪天處所。及於種種外道處所。由彼前生於佛聖教善說法處修習凈信長時相續。由此因緣。於今生中唯於聖處。發生信解起清凈心云何生圓滿中依外有五。謂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緣圓滿。大師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具內五種生圓滿已。復得值遇大師出世。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於一切境得無障礙。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值佛出世。又廣開示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諸緣生法及廣分別。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議。勝義正法隨轉圓滿者。謂即大師善為開示俗正法已。諸弟子眾依此正法。復得他人為說隨順教誡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門果。於沙門果證得圓滿。又能證得輾轉勝上增長廣大所有功德。正行不滅圓滿者。謂佛世尊雖般涅槃。而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隨順資緣圓滿者。謂即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受用正法。諸有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恐乏資緣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種種衣服飲食諸坐卧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如是十種名依內外生圓滿。即此十種生圓滿名修瑜伽處所。由此所依所建立處為依止故。證得如來諸弟子眾所有聖法。如是聖法略有二種一有學法。二無學法。今此義中意取無學所有聖法。謂無學正見。廣說乃至。無學正智。何以故。由諸有學雖有聖法。而相續中非聖煩惱之所隨逐現可得故。如是初支生圓滿廣聖教義有此十種。除此更無餘生圓滿若過若增。

云何聞正法圓滿。謂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二種總名聞正法圓滿。又正說法略有二種。所謂隨順及無染污。廣說當知有二十種。如菩薩地當說。又正聞法略有四種。一遠離憍傲。二遠離輕蔑。三遠離怯弱。四遠離散亂。遠離如是四種過失而聽法者。名正聞法。當知廣說有十六種。亦如菩薩地中當說。

云何涅槃為上首。謂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而為上首。唯求涅槃唯緣涅槃而聽聞法。不為引他令信於己。不為利養恭敬稱譽。又緣涅槃而聽法者。有十法轉。涅槃為首。謂依止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槃界。當知依止有餘依涅槃界。有九法轉。涅槃為首。依止無餘依涅槃界。有一法轉。涅槃為首。謂以聞所成慧為因。於道道果涅槃起三種信解。一信實有性。二信有功德。三信己有能得樂方便。如是信解生已。為欲成辦思所成智。身心遠離憒鬧而住。遠離障蓋諸惡尋思。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決定義思所成智。依止此故又能趣入無間殷重二修方便。由此次第乃至證得修所成智。依止此故見生死過失發起勝解。見涅槃功德發起勝解。由串修故入諦現觀。先得見道有學解脫已。得見跡。於上修道由數習故。更復證得無學解脫。由證此故解脫圓滿。即此解脫圓滿名有餘依涅槃界。即此涅槃以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習而得圓滿。當知即此解脫圓滿。以無餘依涅槃界而為上首。如是涅槃為首聽聞正法。當知獲得五種勝利。何等為五。謂聽聞法時饒益自他。修正行時饒益自他。及能證得眾苦邊際。若說法師為此義故宣說正法。其聽法者即以此意而聽正法。是故此時名饒益他。又以善心聽聞正法。便能領受所說法義甚深上味。因此證得廣大歡喜。又能引發出離善根。是故此時能自饒益。若有正修法隨法行大師。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現成正等覺。云何令彼正修行轉。故彼修習正法行時。即是法爾供養大師。是故說此名饒益他。因此正行堪能證得寂靜清涼。唯有餘依涅槃之界。是故說此能自饒益。若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名為證得眾苦邊際。是名涅槃以為上首聽聞正法所得勝利。如是名為涅槃為首。所有廣義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能熟解脫慧之成熟。謂毗缽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所以者何。定心中慧於所知境清凈轉故。又毗缽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奢摩他支屍羅圓滿之所攝受。又依善友之所攝受。於所知境真實性中有覺了欲。依屍羅圓滿之所攝受。於增上屍羅毀犯凈戒現行非法壞軌範中。若諸有智同梵行者。由見聞疑或舉其罪。或令憶念或令隨學。於爾所時堪忍譏論。又依所知真實覺了欲故。愛樂聽聞。依樂聞故便發請問依請問故。聞昔未聞甚深法義。數數聽聞無間斷故。於彼法義轉得明凈。又能除遣先所生疑。如是覺慧轉明凈故。於諸世間所有盛事。能見過患深心厭離。如是厭心善作意故。於彼一切世間盛事不生願樂。彼由如是於諸世間增上生道無願心故。為欲斷除諸惡趣法。心生正願。又為修集能對治彼所有善法。修集一切煩惱對治所有善法。為欲證得彼對治果。亦為自心得清凈故。心生正願。如是十種能熟解脫慧成熟法。如先所說漸次能令解脫圓滿。又隨次第已說三支。謂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如是三支廣聖教義。謂十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又此三支當知即是修瑜伽因緣。何以故。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緣。修習瑜伽方得成滿。謂依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成熟故。

云何修習對治。當知略說於三位中有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云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閒居修瑜伽位。云何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謂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淫慾相應貪。於余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如是名為處在家位所對治法。由此障礙於一切種不能出離。設得出家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為障礙故不生喜樂。如是二種所對治法。隨其次第修不凈想修無常想。當知是彼修習對治。又出家者於出家位中。時時略有四種所作。

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謂我於諸法常方便修為依止故。當能制伏隨愛味樂一切心識。又能如實覺了苦性。

二於無戲論涅槃信解愛樂所作。謂我當於無戲論涅槃心無退轉不生憂慮。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

三於時時中遊行聚落乞食所作。謂我乞食受用為因。身得久住有力調適。常能方便修諸善法。

四於遠離處安住所作。

謂若愛樂與諸在家及出家眾雜居住者。便有種種世間相應見聞受用諸散亂事。勿我於彼正審觀察。心一境位當作障礙。於此四種所作事中。當知有四所對治法。於初所作有懶墮懈怠。於第二所作有薩迦耶見。於第三所作有愛味貪。於第四所作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

如是四種所對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種修習對治。

一於無常修習苦想。

二於眾苦修無我想。

三於飲食修厭逆想。

四於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

又於遠離閒居方便作意位中。當知略有四種所治。

何等為四。

一於奢摩他毗缽舍那品。有闇昧心。

二於諸定有隨愛味。

三於生有隨動相心。

四推后後日顧待余時。

隨不死尋不能熾然勤修方便。如是四種所對治法。

當知亦有四種修習對治。

一修光明想。

二修離欲想。

三修滅想。

四修死想。

又不凈想略有二種。一思擇力攝。二修習力攝。思擇力攝不凈想中。

當知五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五。

一親近母邑。

二處顯失念。

三居隱放逸。

四通處隱顯由串習力。

五雖勤方便修習不凈而作意錯亂。

謂不觀不凈隨凈相轉。如是名為作意錯亂。修習力攝不凈想中。

當知七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七。謂本所作事心散亂性。本所作事趣作用性。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請問故。又由不能守根門故。雖處空閒猶有種種染污尋思。擾亂其心。又於飲食不知量故。身不調適。又為尋思所擾亂故。不樂遠離內心寂靜奢摩他定。又由彼身不調適故。不能善修毗缽舍那。不能如實觀察諸法。如是一切所對治法。當知總說一門十二一門十四。又即如是所對治法。能治白法還有爾所。於修二種不凈想中。當知多有所作。又於無常所修苦想。

略有六種所對治法。何等為六。

一於未生善法最初應生。而有懶墮。

二於已生善法應住。不忘修習圓滿倍令增廣所有懈怠。

三於恭敬師長往請問中。不恆相續。

四於恆修善法常隨師轉。遠離凈信。

五由遠離凈信不能常修。

六於內放逸。由放逸故於常修習諸善法中。不恆隨轉。如是六種所對治法。還有六法能為對治多有所作。與此相違。應知其相。又光明想緣多光明以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說。今此義中意辯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闇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又第一義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

有十一法為所對治。云何十一。謂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

一不善觀察故。不善決定故。於所思惟有疑隨逐。

二住於夜分懶惰懈怠故。多習睡眠故虛度時分。

三住於晝分習近邪惡食故身不調柔。不能隨順諦觀諸法。

四與在家出家共相雜住。於隨所聞所究竟法。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隨逐故。障礙能遣疑因緣故。此四種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對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見不得清凈。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

一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

二依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

三依舍相修。貪著定味與愛俱行所有喜悅。

四於般涅槃心懷恐怖。與嗔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

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於法精勤論議決擇。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舍。此於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

六於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

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

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知若見不清凈轉。此所治法還有十一。與此相違。能對治法。能斷於彼。當知亦令思修所成若知若見清凈而轉。又正方便修諸想者。有能斷滅所治法欲。又於所治現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斷滅。又能多住能對治法。斷滅一切所對治法。如是三法隨逐一切對治修故。名多所作。如是名為修習對治。此修對治當知即是修習瑜伽。此第五支修習對治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1始)云何世間一切種清凈。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

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

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

三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

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闇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

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

六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

八雖無此失然有懈怠懶惰故。棄捨加行過失。

九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

十雖無此失然有於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

十一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受教誨過失。

十二雖無此失然有於教顛倒思惟過失。

十三雖無此失然。於所受教有忘念過失。

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

十五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卧具過失。五失相應卧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

十六雖無此失然於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

十七雖無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無所堪能過失。

十八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

十九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於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

二十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毗缽舍那品故。於增上慧法毗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如是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毗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

略由四相於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何等為四。

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

二於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

三顛倒加行故。

四加行縵緩故。

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與此相違。應知其相。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又得此三摩地。當知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及得三摩地隨順法。廣聖教義當知唯有此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由此因緣依初世間一切種清凈。於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4未完,接21卷)

複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於此少小殊勝定中。不生喜足。於勝三摩地圓滿。更起求願。又即於彼見勝功德。又由求願見勝功德。為求彼故勇猛精進策勵而住。又彼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煩惱。非能一切皆永斷故。名非得勝。又非於彼諸善法中皆勤修故。名他所勝。又於廣大凈天生處無有沉沒。又彼無能陵篾於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又彼如是心無沉沒。於定所緣境界法中。即先所得止舉舍相。無間殷重方便修故。隨順而轉。又彼如是隨法相轉數入數出。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依定圓滿樂聞正法。故於時時中殷勤請問。又依如是三摩地圓滿故。於正方便根本定攝內心奢摩他。證得遠離愛樂。又證得法毗缽舍那。如是觀察熾然明凈所有愛樂。當知齊此已能證入根本靜慮。如是名為三摩地圓滿。又此三摩地圓滿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複次雖已證得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圓滿。其心猶為三摩地生愛味。慢見疑無明等諸隨煩惱之所染污。未名圓滿清凈鮮白。為令如是諸隨煩惱不現行故。為練心故為調心故。彼作是思。我應當證心自在性定自在性。於四處所以二十二相應善觀察。謂自誓受下劣形相威儀眾具。又自誓受禁制屍羅。又自誓受精勤無間修習善法。若有為斷一切苦惱受此三處。應正觀察眾苦隨逐。由剃除鬚髮故。舍俗形好故。著壞色衣故。應自觀察形色異人。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形相。於行住坐卧語默等中。不隨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審正觀察遊行乞食。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威儀。又正觀察從他獲得。無所畜積諸供身具。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眾具。由此五相。當知是名初處觀察。

又善說法毗奈耶中。諸出家者所受屍羅。略舍二事之所顯現。

一者棄捨父母妻子。奴婢僕使。朋友眷屬。財谷珍寶等所顯。

二者棄捨歌舞倡伎。笑戲歡娛。游從掉逸。親愛聚會。種種世事之所顯現。

又彼安住屍羅律儀。不由犯戒私自懇責。亦不為彼同梵行者以法呵擯。有犯屍羅而不輕舉。若於屍羅有所缺犯。由此因緣。便自懇責。若同梵行以法呵擯。即便如法而自悔除。於能舉罪同梵行者。心無恚恨無損無惱而自修治。由此五相。是名於第二處觀察。如是屍羅善圓滿已。應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諸善品。

謂時時間咨受讀誦論量決擇勤修善品。如是乃應受他信施。又樂遠離以正方便修諸作意。又復晝夜於退分勝分二法。知斷修習。又於生死見大過失。又於涅槃見勝功德。由此五相。是名第三處觀察。

如是精勤修善品者。略為四苦之所隨逐。謂於四沙門果。未能隨有所證故。猶為惡趣苦所隨逐。體是生老病死法故。為內壞苦之所隨逐。一切所愛離別法故。為愛壞苦之所隨逐。自業所作故一切苦因之所隨逐。彼為如是四苦隨逐。應以七相審正觀察。由此七相是名第四處觀察。彼於如是四處。以二十二相正觀察時。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謂我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儀及資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於四種苦為脫何等。若我如是自策自勵誓受三處。猶為四苦常所隨逐未得解脫。

我今不應為苦隨逐。未於勝定獲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復退屈。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為出家之想及沙門想。彼於圓滿修多方便以為依止。由世間道證得三摩地圓滿故。於煩惱斷猶未證得。復依樂斷常勤修習。又彼已得善世間道。數數為得三摩地自在故。依止樂修無間而轉。又於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獲得種種利養恭敬。而不依此利養恭敬而生貪著。亦不於他利養恭敬。及餘不信婆羅門等對面背面諸不可意身業語業現行事中。心生憤恚。又復於彼無損害心。又愛慢見無明疑惑種種定中諸隨煩惱不復現行。善守念住。又非證得勝奢摩他。即以如是奢摩他故。謂己一切所作已辦。亦不向他說己所證。彼由如是樂斷樂修。心無貪恚。正念現前離增上慢。於諸衣服隨宜獲得便生喜足。如於衣服。於餘飲食卧具等喜足。當知亦爾。又正了知而為受用。謂如是等諸資生具。但為治身令不敗壞。暫止饑渴攝受梵行。廣說乃至。於食知量。彼由如是正修行故。於三摩地獲得自在。依止彼故其心清白。無有瑕穢離隨煩惱。廣說乃至。獲得不動。能引一切勝神通慧。是名三摩地自在。此三摩地自在廣義。當知唯有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又先所說得三摩地。若中所說三摩地圓滿。及今所說三摩地自在。總名無上世間一切種清凈。當知此清凈唯在正法非諸外道。

云何出世間一切種清凈。當知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入聖諦現觀。二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

云何入聖諦現觀。謂有如來諸弟子眾。已善修習世間清凈。知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其心。食所持故長養其心。於彼諸欲生愛樂故。而於諸欲深見過患。於上勝境見寂靜德。彼於戲論界易可安住。謂於世間一切種清凈。於無戲論界。難可安住。謂於出世間一切種清凈。是故於彼厭惡而住。非不厭惡。又此住正法者。於無戲論涅槃界中。心樂安住樂欲證得。由闕沙門果證增上力故。於己雜染相應。

心生厭患。於己清凈不相應。

心生厭患。於己雜染相應過患。

心生厭患。於己清凈不相應過患。

心生厭患。於己清凈見難成辦。

心生厭患。此中略有三種雜染相應。一未調未順而死雜染相應。二死已當墮煩惱大坑雜染相應。三由彼煩惱自在力故。現行種種惡不善業。往有怖處雜染相應。彼觀己身闕沙門果證。由彼闕故與三種雜染相應。如是觀已心生厭患。

當知清凈不相應亦有三種。

一諸煩惱斷究竟涅槃名無怖處。

二能證此。謂依增上心學善心三摩地。

三能證此。於增上慧學正見所攝微妙聖道。

彼觀己身與此三種清凈不相應故。心生厭患。當知雜染相應過患亦有三種。

一老病死苦根本之生。

二自性苦生無暇處。

三一切處生無常性。

彼觀己身有此三種雜染相應過患。心生厭患。

當知清凈不相應過患有五種。

一於邊地生未能止息。

二於惡道生未能止息。

三於在家眾諸無間業未能偃塞。

四於出家眾無量見趣未不相應。

五雖由世間道乃至有頂若定若生。

而於無初后際生死流轉。未作邊際。彼觀自身有此五種清凈不相應過患。心生厭患。於己清凈見難成辦。

當知亦有五種。

一若舍不為不能自作故。

二於所餘事非請他為能成辦故。

三決定應作故由於自心未令清凈必於眾苦不得解脫成吉祥性。

四非於惡業現在不作。即說彼為已作清凈。即名已得於現見法永離熾燃無對治道。先所造作惡不善業必不壞故。

五由彼清凈學無學道證得所顯故。彼觀清凈。由此五相難可成辦。心生厭患。又復發起堅固精進。為欲證得。彼由觀見雜染清凈相應不相應故。

心生厭患。又由觀見雜染清凈相應不相應過患故。

心生怖畏。又於清凈證得及雜染斷滅中。有懶惰懈怠故。心便遮止。又由作意思惟彼相故心生厭患。即於此相多所作故。

心極厭患。如厭患極厭患。怖畏極怖畏遮止極遮止。當知亦爾。如是彼以由厭俱行想。於五處所。以二十種相作意思惟故。名善修治。復有五因。二十種相之所攝受。令於愛盡寂滅涅槃速疾多住。心無退轉亦無憂慮。謂我我今者為何所在。

何等五因。

一由通達作意故。謂由如是通達作意。無間必能趣入正性離生。入諦現觀證聖智見。

二由所依故。謂由依此所依無間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

三由入境界門故。謂由緣此入境界門。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

四由攝受資糧故。謂由此攝受資糧。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

五由攝受方便故。謂由攝受如是方便。必能趣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說。如是五因當知依諦現觀逆次因說。非順次因。依最勝因。如先說事。逆次說故。謂於空無願無相加行中。於隨入作意。微細現行有間無間隨轉我慢俱行心相。能障現觀作意正通達故。既通達已於作意俱行心任運轉中。能善棄捨令無間滅。依無間滅心由新所起作意。以無常等行如實思惟。

由此作意修習多修習故。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生。彼於爾時能障現觀我慢亂心便永斷滅。證得心一境性。便自思惟。我已證得心一境性。如實了知。當知是名由通達作意故入諦現觀。又若先以世間道得三摩地亦得圓滿。亦得自在。彼或於入三摩地相。謂由此故入三摩地。或於住三摩地相。謂由此故住三摩地。或於出三摩地相。謂由此故出三摩地。於此諸相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諦現觀。若得三摩地而未圓滿。亦未自在。彼或思惟止相。或思惟舉相。或思惟舍相。安住其心入諦現觀。

如是當知由所依故其心安住。又有二法。於修現觀極為障礙。何等為二。

一不正尋思所作擾亂心不安。靜。

二於所知事其心顛倒。為欲對治如是障礙。

當知有二種於所緣境安住其心。謂為對治第一障故。修阿那波那念。為對治第二障故。修諸念住。如是當知由入境界門故其心安住。又於妙五欲樂習近者。於聖法毗奈耶非所行處。若於隨宜所得衣服飲食諸坐卧具。便生喜足。隨所獲得利養恭敬。制伏其心。謂依妙五欲。不由所得利養恭敬。心便堅住。由此因緣。遠離一切非所行處。既遠離已依諸念住樂斷樂修。於晝夜分時時觀察自他所有衰盛等事。心生厭患。又復修習佛隨念等令心清凈。又復安住諸聖種中。如是當知由資糧故。

其心安住。此依最勝資糧道說。又彼如是資糧住已。為修相應作意加行故。有二種加行方便。何等為二。

一自於契經阿毗達磨。讀誦受持修正作意。於蘊等事令極善巧。

二依他師教。所謂大師。鄔波柁耶。阿遮利耶。於時時間教授教誡攝受依止。又正加行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第三方便。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正加行。此中義者。謂屍羅凈所有作意。名正加行作意思惟。彼自思惟屍羅清凈。故。無悔惱。無悔惱故。便生歡喜。廣說乃至。心入正定。是故宣說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心住方便。由如是方便故心速安住。彼於爾時由此五因二十種相。攝持其心。於愛盡寂滅涅槃界中。令善安住。無復退轉心無驚怖。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當於如是心安住時。應知已名入諦現觀。如是名入聖諦現觀。又此聖諦現觀義廣說應知。謂心厭患相有二十種。心安住相亦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當知此障略有二種。

一行處障。

二住處障。

行處障者。謂如聖弟子或與眾同居。隨其生起僧所作事。棄捨善品數與眾會。或復安住常乞食法而愛重飲食。或兼二處。好樂營為衣缽等事。或為讀誦經典而好樂談話。或居夜分而樂著睡眠。或居晝分樂王賊等雜染言論。或於是處有親戚交遊談謔等住。而於是處不樂遠離。謂長夜數習與彼共居增上力故。或復樂與第二共住。諸如是等名行處障。住處障者。謂處空閒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總名為住。依奢摩他毗缽舍那。

當知復有四種障礙。

一毗缽舍那支不隨順性。

二奢摩他支不隨順性。

三彼俱品念不隨順性。

四處所不隨順性。

若謂己聰明而生高舉。不從他聞順觀正法。是名毗缽舍那支不隨順性。若不安靜身語意行。躁動輕舉數犯屍羅生憂悔等。乃至不得心善安住。當知是名奢摩他支不隨順性。若有忘念增上力故。於沉掉等諸隨煩惱心不遮護。當知是名彼俱品念不隨順性。若有習近五失相應諸坐卧具。當知是名處所不順隨性。或於晝分多諸諠逸。於夜分中多蚊虻等眾苦所觸。又多怖畏多諸災厲。眾具匱乏不可愛樂。惡友攝持無諸善友。諸如是等名住處障。

又此二障當知總有二種因緣能為遠離。

一多諸定樂。

二多諸思擇。

多諸定樂應知略有六種。謂若有已得三摩地而未圓滿未得自在。彼應修習止舉舍三種善巧。由此發生多諸定樂。若有於三摩地已得圓滿亦得自在。彼應修習入住出定三種善巧。由此發生多諸定樂。云何名為多諸思擇。謂勝善慧名為思擇。由此慧故。於晝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長如實了知。不善法增長如實了知。善法衰退如實了知。不善法衰退如實了知。又彼如於晝夜。若行若住。習近衣服飲食命緣。由習近故。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或善法增長不善法衰退。皆如實了知。即此思擇為依止故。於所生起諸不善法。由不堅著方便道理。驅擯遠離。於諸善法能勤修習如是二處十種善巧。於二處所十一種障能令斷滅。隨所生起即便遠離。如是名為遠離障礙。又此遠離障礙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謂聖弟子已見聖諦已得證凈。即以證凈為依止故。於佛法僧勝功德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又依自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謂己身財寶所證盛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又依無嫉。如於自身於他亦爾。又依知恩。謂有恩者。念大師恩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依彼故。遠離眾苦及與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如是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故。便能證得速疾通慧。又此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修習如所得道。謂彼如是所生廣大無罪歡喜溉灌其心。為趣究竟於現法中心極思慕。彼由如是心生思慕。出離樂欲數數現行。謂我何當能具足住如是聖處。如阿羅漢所具足住。如是欲樂生已。發勤精進無間常委。於三十七菩提分法方便勤修。又彼如是勤精進故。不與在家出家眾相雜住。習近邊際諸坐卧具。心樂遠離。又彼如是發生欲樂。發勤精進。樂遠離已不生喜足。謂於少分殊勝所證。心無喜足。於諸善法轉上轉勝轉微妙處悕求而住。由此四法攝受修道。極善攝受。即此四種修道為依。如先所說諸歡喜事所生歡喜。彼於爾時修得圓滿最極損減方便道理。煩惱斷故。獲得殊勝所證法故。亦令喜悅修得圓滿。又修所斷惑品粗重已遠離故。獲得輕安。輕安故。生身心清涼。極所攝受。如是二種修得圓滿。又此有學金剛喻定到究竟故。修得圓滿。是名修習如所得道。又此修習如所得道義。廣說應知。謂四種法為依止故。能令五法修習圓滿。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謂於三位。樂位苦位不苦不樂位。為諸煩惱之所隨眠有二種補特伽羅。多分所顯。一者異生。二者有學。又有二種能發起雜染品。一者取雜染品。二者行雜染品。即為斷此二雜染品。入善說法毗奈耶時。能為障礙所有煩惱。此諸煩惱能為隨眠。深遠入心。又能發生種種諸苦。若能於此無餘永斷。名為證得極凈道果。又十無學支所攝五無學蘊。所謂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名極清凈道。又由證得此極凈道。離十過失住聖所住。云何名為十種過失。所謂依外諸欲所有愁嘆。憂苦。種種惱亂。苦苦相應過失。又有依內不護諸根過失。由不護諸根故。生愁嘆等。又有愛味樂住過失。又有行住放逸過失。又有外道不共即彼各別邪見所起語言。尋思。追求三種過失。又有依靜慮邊際過失。又有緣起所攝發起取雜染品過失。又有發起行雜染品過失。若於如是十種過失永不相應。唯有最後身所任持。第二餘身畢竟不起。於最寂靜涅槃界中。究竟安住。一切有情乃至上生第一有者。於彼一切所有有情得為最勝。是故說名住聖所住。以能遠離十種過失。又能安住聖所住處故。名功德。又若彼果若極凈道若彼功德。如是一切總略說名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又此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若得如是最上無學諸聖法者。如是聖法相應之心。於妙五欲極為厭背。無異熟故后更不續。若世間心雖復已斷猶得現行。彼於後時任運而滅。又煩惱道後有業道。於現法中已永斷絕。由彼絕故當來苦道更不復轉。由此因果永滅盡故。即名苦邊。更無所餘無上無勝。此中若入聖諦現觀。若離障礙。若為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若修習如所得道。若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如是名為出世間一切種清凈。又此出世間一切種清凈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若先所說世間一切種清凈。若此所說出世間一切種清凈。

總略為一說名修果。如是如先所說。若修處所若修因緣。若修瑜伽若修果。一切總說為修所成地。

「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三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闇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六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二十卷)

哪二十種啊?

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所以你看一個人想修行成道的條件有多難!二十種的第一條: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我的外婆啊,這個話怎麼說啊?本來叫媽媽,「我的媽啊!」分量不夠,把媽媽的媽媽叫出來,只好叫外婆,我的外婆啊,這個話怎麼說啊?他說修行的第一個條件是同伴最難,同住的道友最難。你們注意啊,尤其是出家的,住僧伽,僧伽是出家修道人的團體。這個團體裡面有一個不修行的,那九個肯修行,這一個不修行的就妨礙,他不樂斷。同梵行,共同修清凈行的,結果呢,跟他做伴,你就受了妨礙。

比如我們這個團體,大家現在都狠清凈,對不對?我們現在種姓清凈不清凈啊?此時此地啊,就講這一秒鐘,你們說清凈不清凈啊?(有答:清凈。)對嘛,這個還不敢承認嗎?你們太笨了,這一秒鐘狠清凈的。若這一秒鐘有一個神經病在這裡大呼大跳的,你們清凈不清凈?不清凈了。所以修行第一道伴難。

有人不樂意斷去世間的雜念,所以不同梵行,梵行即清凈行為。比如,我要清凈修行,可是他喜歡看小說,他也並沒有叫你看啊,不過他看到好的地方:「嗨,那個賈寶玉真妙!」你正好在打坐,無念,給他一拍:「哦,賈寶玉。」你也看過,然後念頭——賈寶玉就來了,這就妨礙了。所以第一條,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做了道伴,妨礙了自己的修行,過失,這不是戒律,是因。

第二條,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他說我的同伴,比如師兄弟啊,你們大家在一起都是師兄弟,都有德,什麼德呢?有些是上德,有些是下德,有些是缺德,都有德。當然,裡面都有好德,都有德性。同伴雖然都有修行德性,同學道友們也能夠彼此討論、宣說修定的方便、方法。哎,結果碰到我,你們倒楣了——師有過失,這個教的師父是混蛋,冒充的。他沒有定力,也沒有智慧,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這個老師指導的不對。就是說,要好的同學修行,我們大家,你們在座的諸位從小辭親出家,為了逃避現實的不講,不為逃避現實的,都是為了求道而出家,結果呢,何以到了現在呢,家是出了,但沒有到法王家,沒有到佛家去,為什麼?也許是同伴的過失,也許是師有顛倒過失,沒有得到明師指點沒有用。

三,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明師也碰上了,好的同伴也有了,師也狠有德,但是啊,這個老師教你修定、修行的方法,你啊,耳朵生繭了,聽不進去,你的福德智慧不夠,接受不了。其能聽者欲樂羸劣,什麼慾望呢?想成道想修定的這個出世法的慾望你沒有發起,想追求道的慾望沒有來。欲樂,狠高興自己想修道成功,這個欲樂的大心沒有發起。羸劣,你儘管出家,或者在家,天天想修道,但是,你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啊。上課是每課必到,我們看到狠多學佛的團體,上來演講一看,都是這些面孔,明天換個地方一講,又是他們,每聽必到,每到必困。你說他聽進去沒有?聽進去了。有用沒有?一心羸劣,沒有力量,聽進去沒有用,這一輩子聽都沒有用。你看永明壽禪師念《法華經》一輩子,一群羊都跪下來聽啊。你說這些羊了不起?它們還是羊。還有牛,我們在大陸看到過,有些大法師講經,還有牛跪下來聽經的,只要法師一上堂,牛自然就跑來,就在旁邊一跪,經講完了,它就醒了,走了。你說這個牛是得定了嗎?它還是牛。你們注意,這話不是罵人啊,要自己反省啊。你儘管學,但還是在散亂昏沉中,不但沒有成就智慧,也不得功德,沒有用。

這不是我說的,佛說的,只是我解釋給你們聽,我不是佛,知道嗎?所以啊,雖然碰到明師,師有德,他會告訴你修定的方便、方法,你能真接受?欲樂羸劣,你那個追求,像男孩子追求女朋友,女孩子追求男朋友,硬要把他追到:「格老子!你愛我,我讓你愛,你不愛我啊,我也要你愛我!」要這個樣子的狠,才能修行。你要我成功我要成功,不成功我也非修行不可,這就是心力強了,這才可以談修行。沒有這個心力,因為聽到欲樂羸劣,所以每天隨時都在散亂心中,因此不能得定。得了定怎麼樣?也不過是世間清凈,還沒有到超世間。

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闇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你說我會罵人,我是跟佛學的,彌勒菩薩罵人罵得狠好,文字上罵得好。我罵的粗一點,他罵的細。

他說,第四種毛病啊,其能聽者,聽還是聽得進,雖有樂欲,心裡天天也想學道,也想修道,也想學佛,恨不得明天就大徹大悟,大後天就在天空中飛起,放光動地,對不對?也有這個希求。屬耳而聽,左邊聽進來,右邊出去了,問你那部經上那句話記住沒有?「忘了。」

我問:「背得來嗎?」

「沒有看。」

「那我怎麼講的?」

「忘記了。老師對不起。」我那個抽屜里放滿了對不起。

你們每一個同學都是:「老師,對不起。」不是對不起,屬耳而聽,耳朵聽到了,腦子沒有聽,心沒有真聽進去,這叫屬耳而聽。為什麼只要耳朵聽見,腦子進不去,心裡不能領會呢?因為你的智慧闇鈍,鈍根,不明利,覺慧劣故,覺慧的智能不夠,也就是福德不夠,你們不肯修行,拜佛也不肯拜,念經也不肯念,認為這些是小法,你們是修大法的。上課在課堂都不願意學:「哎,這是小善、小法,我們是讀書人。」哼,小善都不能為,何況大善啊!這就是心闇鈍,覺慧劣故,因此啊,聽進去了不能領受。利根的智慧,聽到善知識,一看一句話,毛孔就立了,許多人一看經就開悟了,那是利根。為什麼學佛學那麼久,你們佛學院的,院佛學的都搞過,有什麼用!自己要反省。

那麼,為什麼自己智慧會鈍根,闇鈍?福報不夠,福德不足。為什麼福德不夠?一點善行都沒有,起心動念處處犯過。所以你們要聽經啊,彌勒菩薩罵你的,不是我罵啊,你不要把帳記在我頭上,光說老師會罵人,我從來沒有罵過人啊,不是人我才罵,我哪裡罵過人啊?從來不罵人,你們現在看彌勒菩薩在罵你。

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你要看到啊,你們修世間法的,讀書研究世間心理行為的,聽佛經有什麼好處呢?當你將來當領袖、單位主管,管理大眾時就會看到有些人啊,也有智慧,聰明,有智德,這個德字不包括福德,是智德,智慧狠高。智慧高的人,慾望就大,他貪什麼?愛行,他喜歡愛什麼?多求利養恭敬,貪求利養,哪裡有好吃的好穿的,看看多抓兩個錢吧,貪求利養,名跟利,當然狠可怕,貪求恭敬是一樣的可怕,要人家看得起我,然後「格老子我本來不錯嘛,你們怎麼看不起我啊?你看不起我,格老子我也看不起你!」你們有沒有這個心理?你們沒有啊!有啊,還好,還能夠點頭,有救了。不但是我們,你看那個狗都有這樣心理,你踢它一腿,汪~~。它就是這個心理:「格老子,你踢我啊?」你不信跑到那個狗園試一下看。那個狗啊,你逗它一下,它對你狠親近,因為它要你恭敬它,愛它,愛它就是恭敬。所以我們要檢查自己啊,什麼叫恭敬?希望人家重視我,你們叫做自尊心。什麼叫自尊心啊?修行哪裡要自尊心啊,要學極謙虛的心,因為我都空了,你看得起,看不起我是一樣的。還有,看得起你,你才修行;看不起你,因此我自尊心受傷害了,不修行了。那你滾蛋!那還是學佛?這一條就犯了貪求恭敬,懂了吧?你說有些人:「哎,我也不貪求利養,我也不貪求恭敬。」哼,不恭敬。那天那個居士來:「學佛啊?」(可能是狠藐視的態度。)

「不要客氣。」心裡還有難受,冰激凌吃到嘴裡,心頭還是蠻涼快的,有這麼一點就完了。

所以,有些人智慧不錯,說也會說,講也會講,有一點自得——糟了,愛行多求利養恭敬,因此,絕不能得定,有這個過失。

六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有些人天生內向,世間法講不能說他錯。在這裡大廳住著,有什麼不好?有吃、有住、有拿、有聽,哪樣不好?

「是啊,好是好,我就是怕以後怎麼辦?看下學期不曉得還辦不辦?」

哼,他今天過了,明天床上爬不爬得起來還不知道,還愁到明年去了,憂愁。

難養:「好是好啊,這裡的素菜啊,營養恐怕不夠?」

那明天給你加一點營養。

「哦,維他命多了一點,維他命C好像又少了一點吧?」難養!

難滿,永遠不滿足,「功課太多了。」那下個禮拜少開兩課了,已經少兩課,可不可以?休息四周時間,夠不夠?

「不過好像第二次的時間沒有辦法,最好能多一點。」永遠不能滿足。

我不給你們講,你們永遠都不看,我講了以後,你們經典都看得發光了,對不對?因為你們的眼睛沒有我的眼睛——我是四隻眼睛深入!你們戴八隻眼鏡也進不去,懂了嗎?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經典汗直流啊,看到這些自己不好意思,每一條都犯,你們看了,隨便都過去了。

「看過沒有?」

「看過了。」你們自己看看。沒有一個字不使我們痛的!沒有一個字不打我們的!你看我們怎麼學佛?沒有一個德行夠的!對不對?

他說第六種啊,多分憂愁難養難滿,頭陀行是要滿足啊,知足常樂。不知喜足啊,不滿於現實,不安於現實,這個過失,因此不能得定。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由於上面這些心理行為的不對,增上力故:「格老子越想越不對。」本來這裡還馬馬虎虎,還可以坐坐,後來越看越不對,都不合於我的意。看看這裡的環境不好,「我還是到山上找個茅棚吧。」再不然,「我找個圖書館吧。」想像中的另外一個地方都比這裡清凈。「此山看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心又焦。」人生永遠不會滿足。所以啊,增上力故,自己錯誤的觀念越碰越厲害。所以啊,修行的時間少,想世間事情的時間多,越來事務越增加。本來自己一個人住茅棚,自己衣服自己洗,自己做飯自己吃,已經夠累了。到了這裡啊,有洗衣機,不要自己洗了,但是啊,「洗衣機不大好,恐怕有新的牌子的?」打電話問問看,問不到,再問人家,反而增加了事務。人的事務越來越多,心裡不能平靜,所以不能得定。先休息一下吧,不休息等一下就不能得定了。那麼快啊,一個鐘頭只講了七條啊。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