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薏米)——看看名醫怎麼說

薏苡仁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乾燥成熟種仁,均系栽培。主產於福建、河北、遼寧等地。

傳說:健脾祛濕,美容養顏,排石解毒,收縮毛孔,瘦身減肥。

(以《本草經》及《名醫別錄》為準,參考古代名醫藥性解,《綱目》及現代本草為補充)

《神農本草經》

味苦,微寒。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名醫別錄》

無毒。主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薏苡仁甘淡沖和,質類米穀,又體重力厚,故能補益胃氣,舒筋除濕中虛,故又通降濕熱使下行。

薏苡仁,簡稱薏仁,薏米。近幾年因為養生熱潮,由藥材轉為食用。確有健脾去濕之力,但是必須用之得法。如不清楚薏仁的本性,而隨意亂用。則反傷脾胃於無形。

先解釋下薏仁在古代的使用和本性,由胃入肺清利濕熱,所以治肺熱病。由脾達於四肢,治療風濕痹症。正是由於其能清理濕熱,而濕去脾氣自生。所以薏仁的藥性是祛濕而脾自健。並不是其性補脾。那麼如何使用才可以達到祛濕的效果呢?

Advertisements

《本草新編》

必須用至一、二兩,始易有功,少亦須用五錢之外,否則,力薄味單耳。

在臨床上,使用薏仁入葯,一般都是30克起跳。才可以起到祛濕的效果。為什麼呢,因為跟赤小豆一樣,薏仁也是一個「攻葯」,而不是不要。如果要擊退敵人,肯定是用全力進攻,而不是一點一點的撓痒痒。在「赤小豆藥性解」中,我提到「紅豆薏米粉」,根本不可以用來祛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這裡說薏仁,一般都是入湯劑,取其可以通行於經絡,驅逐散漫在各處的水濕。但是如果用粉劑,而且服用的量較少。則無法通行於經絡,只能留於腸胃,損及脾陽。

《馮氏錦囊秘錄》

入脾、肺二經。入肺門、足門,並宜生用;入脾門、虛門,並宜炒用。

正因為薏仁的寒涼之性,一般脾胃虛弱而生濕的,都需要微炒而去其寒性。而取其入關節去風濕的話,就必須要生用了,而且要重用方可。

Advertisements

《本草新編》

凡遇水濕之症,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倘薄其氣味之平和而輕用之,無益也。

因為薏仁是以祛濕來健脾的,並沒有補益之力。所以必須配伍健脾之葯。方可攻中有補,避免一味的去水,而傷及本身的脾胃之氣。一般配伍白朮,茯苓等。比較常見的「參苓白朮散」就是在很多健脾胃的葯中加入適量的薏仁來輔助祛濕的。

雖說薏仁的藥性確實十分平和,但是寒涼去水之葯,還是要謹慎為之

《飲食須知》

味甘性微寒。因寒筋急,不可食用。以其性善走下也,妊婦食之墮胎

《得配本草》

腎水不足,脾陰不足,氣虛下陷,妊婦,四者禁用。

《本草害利》

此除濕燥脾之葯,凡病患大便燥結,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妊婦禁用。

首先,胃寒,寒濕,風濕初期,沒有郁久化熱的,不能用。脾胃氣虛而下陷的,胃下垂的,不能用。陽虛而脾濕泛濫的。也必須配伍溫腎健脾的葯一起使用方可。

其次,身體各方面都比較「干」的,即使脾虛有濕熱,也不可用薏仁去水。祛濕的葯,多多少少都會損傷身體本身的津液,造成更加的燥熱,濕熱更加難除。

跟「赤小豆」差不多,其功能專以去下焦和關節水飲為主,並不是一味專門去脾濕的葯。

另外,肥胖雖然跟濕熱有關,但皆為身體先虛為主,虛弱的臟器不補足,單純用攻水的藥物取一時之效,只能更加損傷元氣。更難將多餘的脂肪運化出體外。所以,還是要從身體調理上入手,而不是相信傳言中的「減肥茶」「祛濕粥」。

【人行天下,笑談眾生,人生本應無拘無束,何必自尋煩惱。】

【海納百川,學貫古今,知識本應融匯貫通,何必諸多限制。】

予自然

專註本源療愈,從根源解決身體及心靈上的困擾。

健康,心理,修行等方面有任何問題,歡迎與我交流。

如果覺得本文有助於你,請分享知識,幫助他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