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敏感期(2-4歲)

文:橘子老師|小白豚書院專欄作者

編輯:橘子老師

在敏感期,大自然賦予孩子的第一個本能是與秩序有關的,這就如同大自然給予人類指南針,讓他們去適應世界;如同一位教師給了學生一張教室平面圖,從而教給他們第一個與地理有關的概念。

秩序感的出現,是孩子很重要和神秘的一個時期。孩子具有雙重秩序感。

首先是內部的秩序感,即幼兒對自己身體不同部分和相對位置等的感知與理解。

在幼兒尚不能自由走動之前,就已經存在對他自己身體姿勢和位置有關的敏感性。

這種秩序感從外在行為上不容易被察覺。

因為這是在肌肉中存在的一種感覺,它能使每個人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

這要求有一種特殊的記憶,即肌肉記憶。

其次是外部的秩序感,這是幼兒對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與關係的感知與理解。

從2歲開始,幼兒就表現出對「秩序的要求」,在3歲之後,其表現更為突出。

這一階段的幼兒有強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慾望,如他們玩過家家的遊戲時,可能會把大茶杯放在大茶托上,會給大娃娃用大杯子等,相對的,小娃娃只能用小杯子;在建構區里,可能會把大汽車都停放在一起。

他們已經開始理解物體之間的聯繫,開始能夠按大小對熟悉的物品進行分類。

這些都表明,幼兒開始關注和認識外在的秩序。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

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在幼兒的發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對於幼兒人格的形成,同樣具有非重要的意義。

這個時期,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她認識事物,熟悉環境和適應環境。

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不是害怕哭泣,就是大發脾氣。

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

當孩子從環境中逐步建立起內在的秩序時,智能也隨之逐步建構,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一種有秩序的生活,能穩定孩子情緒,並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以下幾點意見可以作為參考:

1.為幼兒營造安全,有秩序的物質環境

家長應注意規劃年室內空間,在固定位置放置物品,並提醒幼兒用完物品後放回原位,同時家長也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由此為幼兒營造一個井然有序的物質環境。

在熟悉和利用這個環境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秩序感,併產生對環境和人的信任感。

2.為幼兒的一日生活制定合理的息制度

作息安排是對幼兒一日生活內容的時間長短與順序的規定,如幾時起床、幾點到幾點去戶外散步等。合理的作息安排不僅能夠保證幼兒獲得學習經驗和生活體驗,而且能夠幫助幼兒形成一種預期,使得他們感到熟悉和了解接下來的活動,從而形成秩序感和安全感。

3.建立必要的、合理的規則

家長應為幼兒的生活建立規則,從而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秩序。

但是,應注意所建立的規則是必要的、合理的,同時中所有成員都應熟悉這些規則,並按統一的要求來對待幼兒。

為幼兒提供可以建立「秩序」的機會,當幼兒逐步建立內在秩序以後,他就能將感覺分門別類,形成概念,理解自己周圍的生活,並逐步發展智力。

家長要順應幼兒的秩序敏感性,還要為他們提供建立「秩序」的機會。

比如,告訴幼兒玩具的擺放位置,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幼兒將自己所玩的玩具整理好,按照秩序放回原來的地方,而不是家長「越俎代庖」

4.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世界,幫助幼兒獲得對秩序和關係的理解

家長不僅要在口頭上接納幼兒的敏感,最好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世界,發現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繫,幫助幼兒獲得對秩序和關係的理解與應用。

比如,用筷子吃飯時,要取一樣長的筷子,如果不一樣長,怎麼辦,為什麼;做操時站在自己左右和前後的小朋友是誰;摺紙的時候要把邊對齊,沒有對齊會怎樣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