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籍人口100萬,常住人口30萬,記工業時代下的農村廢墟

我的故鄉在利川市的農村, 地處巫山流脈與武陵山北上余脈的交匯部。居民大多外出務工為業,大好田園多已荒廢,竹林瓦舍竟難安棲。偶爾回到老家也不禁戚戚然。這裡抬頭望山,圖為春雪裡齊岳山下的學校,古銀杏樹。

竹林瓦舍水稻田,無數代人在這裡安居務農。但水稻、玉米已經無法支撐起碼尊嚴的生活,上世紀90年代主要勞動力就陸續外出務工,或到建築工地,或進工廠,或到海南種芒果,或到新疆種棉花……從此故鄉就在夢裡!

土磚青瓦的土家族吊腳樓,已許多年不住人了。異鄉終究容不下異鄉人,歸鄉的人或住在老屋,或另建新房,春去冬回,人如候鳥。一個在籍人口一百餘萬,常住人口三十幾萬的縣城!

水稻田和旱地沒人種了,旱地大多以兩三百每畝的價格租給種煙葉的老闆,水稻田大多租給人挖魚塘,種荷花,或是一些企業種植了。農村早已淪為工業時代下的廢墟。

Advertisements

水井,和北方不同,這就是山上流下的山泉水。小時候渴了,手捧起就喝,清冽可口。家家戶戶清晨第一件事就是用兩個大桶挑水,這是壯勞力才能幹的活兒。

老屋和新建的房屋,幾弟兄一起修的,偶爾回來住住。唉,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

有幾輛自行車就有幾個留守兒童。孫子、外孫一起帶著,大到十幾,小到幾歲。有人說,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很對。但最大的現實是沒錢。

願這裡的農村不會徹底淪為廢墟,願收入配得上人們的勤勞。橫亘一百多公里的大山,扎在田野上的十字架電線杆,以此永為我心中的紀念。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