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葯——五味子

五味子,中藥名,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習稱「北五味子」。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山東等地。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之功效。常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性狀鑒別

落葉木質藤本,長達8米。莖皮灰褐色,皮孔明顯,小枝褐色,稍具稜角。葉互生,柄細長;葉片薄而帶膜質;卵形、闊倒卵形以至闊橢圓形,長5~11厘米,寬3~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闊楔形至圓形,邊緣有小齒牙,上面綠色,下面淡黃色,有芳香。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具長梗,花被6~9,橢圓形,雄蕊5,基部合生;雌花花被6~9,雌蕊多數,螺旋狀排列在花托上,子房倒梨形,無花柱,受粉后花托逐漸延長成穗狀。漿果球形,直徑5~7毫米,成熟時呈深紅色,內含種子1~2枚。花期5~7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

乾燥果實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毫米。外皮鮮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顯油潤,有不整齊的皺縮。果內柔軟,常數個粘連一起;內含種子1~2枚,腎形,棕黃色,有光澤,堅硬,種仁白色。果肉氣微弱而特殊,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而苦。以紫紅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澤者為佳。

入葯部位

乾燥成熟果實。

性味

味酸、甘,性溫。

歸經

歸肺、心、腎經。

功效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主治

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相關配伍

1、治肺虛寒:五味子,方紅熟時,採得,蒸爛、研濾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貯,作湯,時時服。(《本草衍義》)

2、治白濁及腎虛,兩腰及背脊穿痛:五味子一兩,炒赤為末,用醋糊為丸,醋湯送下三十丸。瀉用蘄艾湯吞下。(《經驗良方》五味子丸)

3、治夢遺虛脫:北五味子一斤,洗凈,水浸一宿,以手按去核,再用溫水將核洗取餘味,通用布濾過,置砂鍋內,入冬蜜二斤,慢火熬之,除砂鍋斤兩外,煮至二斤四兩成膏為度。待數日後,略去火性,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滾湯調服。(《醫學入門》:五味子膏)

4、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汗出不止;或濕熱火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人蔘五錢,五味子、麥門冬各三錢。水煎服。(《千金方》生脈散)

5、治瘡瘍潰爛,皮肉慾脫者:五味於炒焦,研末,敷之,可保全如故。(《本草新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煎水洗。

相關論述

1、《本草經疏》:五味子主益氣者,肺主諸氣,酸能收,正入肺補肺,故益氣也。其主咳逆上氣者,氣虛則上壅而不歸元,酸以收之,攝氣歸元,則咳逆上氣自除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2、《本草別錄》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者,五味子專補腎,兼補五臟,腎藏精,精盛則陰強,收攝則真氣歸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則精自生,精生則陰長,故主如上諸疾也。

3、《本草衍義》:五味子,《神農本草經》言溫,今食之多致虛熱,小兒益甚。《藥性論》以謂除熱氣,《日華子本草》又謂暖水臟,又曰除煩熱。後學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虛寒,則更不取除煩熱之說。補下藥亦用之。入葯生曝不去子。

4、《註解傷寒論》:《黃帝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而安肺。

用藥禁忌

外有表邪,內有實熱,或咳嗽初起、痧疹初發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蓯蓉為之使。惡萎蕤。勝烏頭。"

②《本草經疏》:"痧疹初發及一叨停飲,肝家有動氣,肺家有實熱,應用黃芩瀉熱者,皆禁用。"

③《本草正》:"感寒初嗽當忌,恐其斂束不散。肝旺吞酸當忌,恐其助木傷土。"

如想了解更多的中醫養生內容,可點擊無錫天一醫院官網wxtyyy.com,我們會每天為您精選優質內容推送!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