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抑鬱症的森田療法有道理嗎?

關鍵詞

無為

● 古代最不可能得抑鬱症的人——莊子

● 不要讓情感「內傷其身」

●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是「無心而為」

最近有朋友讓我談一談抑鬱症的話題,好像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堪其擾,今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剛好也是「共同面對抑鬱,共促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本世紀初就發出過警告,自殺會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第三大死因,而造成自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抑鬱症。目前,全世界抑鬱症患者達3.5人,每年因抑鬱症自殺的死亡人數高達100

現代社會,變化的東西太多,可謂是劇烈地震蕩,複雜的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給了抑鬱症爆發的可能性。

根據很多專家的分析,我將抑鬱症的誘因歸納為五點:無心、無情、無我、無人、無根。

「無心」是說沒有內在的自我,沒有內在的世界;

「無情」是人與人的感情變得淡薄;

「無人」是說跟朋友來往的時候,把別人當成工具;

「無我」就是把自己也當作工具,「我」已經弄不清楚,我是一個身份角色,還是一個真實的自我?

「無根」是總癥結所在。根就是「根源」的意思。《易經》中有句話:「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就好像一個人,「上不在天」,上面跟天(根源)脫節了,什麼祖先、信仰都放在一邊了;「下不在田」,跟自然界脫節了;「中不在人」,與人群社會疏離了。

這是在現代人身上五種常見的問題,也是抑鬱症滋生的精神土壤,應該引起大家的警惕。

抑鬱症並不是專屬於現代人的疾病,根據文獻記載,古代也有不少人疑似患有抑鬱症。然而有一個人,我們可以說他是古代最不可能得抑鬱症的人,我們甚至可以從他的學說里找到化解抑鬱的智慧和靈感,這個人就是莊子。

莊子對自己了解得非常透徹,懂得化解情緒,跟萬物為友,逍遙自在,他很容易自得其樂。

《莊子》中提到的人的情緒,據我們所知是古代分析最為透徹的。他提到,人的情緒有十二種變化「怒哀樂,慮嘆變蜇,姚佚啟態」(《莊子·齊物論2.1》)。

我們有時欣喜、有時憤怒、有時悲哀、有時快樂、有時憂慮、有時感嘆、有時反覆、有時恐懼、有時放肆、有時張狂、有時輕浮、有時忸怩作態。

從情緒的變化說明人的生命往往身不由己,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很難達到「其寢不夢,其覺無憂」的理想境界。那麼我們如何強大自己的內心,減少情緒對我們人生的干擾呢?

《莊子·德充符5.8》中記載了一段莊子與惠子的辯論,莊子通過辯論想告訴我們人應該「無情」。這裡的無情不是文章一開始說的與人感情疏離,也不是一個人完全麻木,沒有任何情感,而是說,你可以有情感,但是要記得不要讓情感「內傷其身」。該哭就哭,該笑就笑,但是內心保持穩定,保持安寧。

這一點也很符合儒家的想法,《論語》中,孔子提到《詩經·關雎》時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篇3·20》)。快樂但不要過度,悲哀但不要到傷痛的地步。

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所處的環境時,如果一味地憤世嫉俗,只會增加內心的痛苦。如此一來,不如讓自己去適應,化為一顆平常心,當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順其自然。不管有任何的遭遇,內心都不受干擾。這即是莊子的一個重要思想——「內不化」。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天下人都稱讚我也不會讓我更振奮,天下人都批評我,也不會讓我更沮喪。

要做到這一步,真的不容易,但是這樣還不夠,還要更進一步。要順應自然,做你該做的事,而不只是為了某種強烈的目的才去做。這就是道家提倡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是「無心而為」。

日本醫生就是通過研究老莊的「無為」找到了治療抑鬱症的療法——森田療法

抑鬱症患者有這樣一個特色,不能夠忍受任何帶有目的性的問題。哪怕你說的是「你好一點沒有」、「不要想太多」、「看開一點」等基礎性的對話,也會讓他覺得有壓力。即使你是善意的,但是問題中的目的性會讓抑鬱症患者承受不了。

一個病人在醫院休養了幾天,稍微恢復一點,一到周末,家人、親戚、朋友,都跑去給他加重病情,所以很多患者沒辦法出院。

日本醫生學習了「無為」之後,設法做了實驗。這些醫生讓所有到醫院探望病患的人都先停下來,告訴他們規則:帶著自己要看的雜誌和報紙,進了病房,打聲招呼之後,絕不主動問任何話,除非病人問你問題。

你在的時候和你不在的時候一樣,病人就不會感覺到壓力,才開始慢慢解除「武裝」,不那麼緊張了。如果大家都按照規則來的話,幾個月下來,病人就會慢慢恢復跟人群相處的能力。半年之後,很多抑鬱症病人出院了。

面對生活的反覆無常,保持一顆平常心,內心就會自在清明,不會有恐懼。不論身處深淵,還是位於巔峰,都能泰然自若,如履平地。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