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三字經

人之身,價無邊。若有疾,體難安。去病法,有多端。

用艾火,最簡便。取艾葉,日曝干。搓成球,名艾炷。

捻成條,叫艾卷。家常備,解急難。艾炷灸,著膚燃。

雖苦痛,力拔山。得膿壞,功效顯。頑痞症,方可痊。

艾條灸,甚舒坦。溫通經,熱驅寒。虛可補,實可瀉。

陷可拔,凸可按。閉可開,脫可斂。治百病,反掌間。寒暑易,邪風傳。起病急,癥狀險。速灸治,病不掀。

高熱危,灸大椎。怕風寒,風門關。痰咳喘,肺俞痊。

食不潔,易腹瀉。腸絞痛,苦不堪。急灸臍,肚中暖。

不間斷,便自干。膿瘡癤,腫熱痛。灸患處,自然平。

治肺癰,灸前胸。膿血去,肺氣通。心有疾,灸後背。

氣血開,諸症退。肝血淤,尋肝俞。黃疸消,肋痛除。

脾胃虛,食納減。免疫低,灸中脘。腎病重,灸腰眼。

浮腫退,周身暖。便不舒,灸天樞。溲淋漓,尋中極。

精不固,關元堵。帶不止,暖小腹。乳有痞,乳根取。

經不調,三陰交。嬰幼兒,苗初長。擅投藥,易受傷。

灸身柱,健神經。除百疾,保安康。治乙腦,百會烤。

火力足,療效好。結核病,甚煩心。對患處,日日薰。

乙肝病,頗難愈。灼肝俞,配三里。氣不足,氣海補。

血不旺,膈俞暢。肝氣上,太沖降。腎水寒,烤湧泉。

灸風隆,痰飲行。崩漏惱,隱白好。休息痢,腸俞愈。

腸癰凶,闌俞攻。畏寒人,補命門。頭眩暈,百會薰。

拔氣陷,力千鈞。上星專,清鼻淵。迎香攻,嗅自通。

曲池穴,清血毒。諸般疹,一灸無。胸中悶,尋內關。

艾火近,立時安。命將休,關元灸。氣欲散,神闋斂。

諸般癌,最耗人。常著艾,正氣存。欲長壽,灸三里。

保健康,功無比。灸從久,莫間斷。此一言,值萬貫。

艾火香,上古傳。護萬民,登鶴年。

艾灸有底線,底線不要輕易觸碰!雖然艾灸療法具有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療效顯著等優點,但在施灸時仍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端正態度,醫患配合。無論是醫生、家人施灸,還是自己施灸,都要端正態度,認真操作,不可三心二意。患者要積極配合治療,並通過掌握醫理消除顧慮和恐懼,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還要努力提高施灸技術,保持體位、穴位正確。

二、有序施灸,靈活掌握。艾灸利用的是溫熱刺激,所以在實施中應遵循刺激程度由小到大的原則。《千金要方》指出:「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後下」。《明堂灸經》也說:「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所以在操作中,宜先灸上部穴位,后灸下部穴位;先灸頭部穴位,后灸四肢穴位;先灸背部穴位,后灸腹部穴位;先灸陽經穴位,后灸陰經穴位。就壯數而言,宜先灸少,后灸多;就艾柱大小而言,宜先灸小,后灸大,每壯遞增;就施灸時間而言,宜先灸短,后灸長。但以上只是一般原則,對於經絡未通,病情較重的患者,可先灸下部穴位,再灸上部。總之,要做到原則和具體病情相結合,靈活掌握。三、綜合考慮,區別對待。益生良行灸療師表示,一般來說,虛證患者身體虛弱,可多灸些,實證患者機能亢進,可少灸些。施灸時間和次數,冬季宜大於春秋,春秋宜大於夏季。根據患者及施灸部位的承受能力,青壯年可多灸些,老人和小孩宜少灸些;背、腰、腹部可多灸些,四肢和胸部宜少灸些;頭頸部和陰囊施灸時間應更短,強度更小。

四、施灸禁忌,銘記於心。益生良行灸療師表示,為避免不安全、不可控因素,醉酒、大怒、疲勞過度、空腹、過飽、嚴重口渴和受驚嚇者不宜施灸。顏面部、心區、大血管、肌腱和關節部不可施瘢痕灸;婦女在妊娠期或月經期,其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施瘢痕灸和刺激較強的天灸。小兒、昏迷、肢體麻木或感覺遲鈍者,一定要避免施灸過量,灼傷皮膚。對於昏迷重症者,要及時送往醫院治療,不要在家施灸,以免耽誤病情。一般來說,頭、面、胸部有毛髮處不宜施灸,但頭頂的百會穴可採取隔物灸。對睛明、人迎、經渠、絲竹空、童子髎、承泣、曲澤、委中、禾髎、迎香、四白、乳中、沖陽、極泉、攢竹、眉沖、承光等穴禁灸。孕婦的曲骨、中極、關元、石門以及小腹部穴位慎灸。此外,有如下疾病不宜施灸:1、某些急性病,如化膿性關節炎之急性期、急腹症和急性傳染病等;2、嚴重的心臟病、糖尿病、白候、大葉性肺炎、肺結核、惡性腫瘤等;3、大量咳血、嘔吐;4、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5、猩紅熱、麻疹、丹毒、傳染性皮膚病;6、嚴重過敏體質,特別是對灸煙過敏者;7、精神病人或不相信艾灸療法的人,即難以堅持和配合治療的人。五、提高警惕,避免暈灸。《標幽賦》說:「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暈灸同暈針一樣,屬於血管抑制性暈厥。由於艾灸刺激過強,迷走了神經反射,引起血管床擴張,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最終導致心的回血量減少,從而表現出血壓降低、眩暈等癥狀。暈灸雖然並不常見,但也要提高警惕,一旦患者在接受艾灸治療時出現頭暈、眼花、噁心、心慌、多汗、面色蒼白、手冷脈細、血壓驟降以及暈倒等症,應立即停止施灸,讓患者平卧,喝些溫糖水或急灸足三里,即可平復。如無效者,應立即送往醫院救治。六、注意施灸的時間進行艾灸。就艾灸時間而言,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陰晴天也不須避忌。失眠症可在臨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隨時灸之。止血后,還應繼續施灸一段時間,以免複發。七、應當注意施灸的副反應。由於體質和病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但一般不需顧慮,繼續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時可以延長間隔時間,如發生口渴、便秘、尿黃等癥狀,可以服中藥加味增液湯。具體方法是生地15克,麥冬15克,元參15克,蓯蓉15克。用水煎服。八、注意施灸配穴的原則。凡灸上部以後,必須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熱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內臟疾患,或做健身灸,都是雙側取穴。局部病或一個肢體的病,只取局部或一側的穴位。當然,屬於任、督二經的穴位自然是取單穴了。凡初施灸必須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則是:其壯數先少后多,其艾炷先小后大,逐漸增加,不可突然大劑量施灸。九、必須做到姿勢端正,體位舒適,穴道準確。《千金方》上說:「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勿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皮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卧點則卧灸之……」可見對體位非常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嚴格端正姿勢,然後施灸。灸胸腹應仰卧,腰及下肢後面應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為宜。尤其要注意體位自然,肌肉放鬆,不要取勉強的體位。因為直接灸往往需經多次反覆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礎,否則穴位不準,再行更換,則從頭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臨床上在施灸中發現穴位不準,要隨時修正。十、注意保暖防暑,通風換氣。施灸時暴露在外的體表部位,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季高溫時要注意防暑,同時注意室內的溫度調節和適當換取新鮮空氣,以便維持室內空氣清新。十一、循序漸進,貴在堅持。艾灸療法是家庭常用的保健療法,治療時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要持之以恆,才能見效。尤其是對於慢性虛證患者,更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堅持施灸,收穫健康。頸椎病在艾灸面前,都不是病!!!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常見的頸椎及其軟骨組織的退行性病變。中醫認為,造成了此病的原因是由於過度勞累。保持一個姿勢的時間過久,頸筋脈不和,氣血運行失暢,阻滯於筋脈絡道。它主要是表現為頸項疼痛或酸脹不適,僵硬,轉動不利,疼痛常向一側或兩側肩部、上肢放射;或上肢麻木、發涼。屈展不利,頭暈耳鳴等。頸椎病多由頸部肌肉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導致頸部氣血失調、經脈不通所致。艾灸治療頸椎病的療效較顯著,能夠達到標本兼治、快速起效的效果。艾灸療法主要是通過調整關節紊亂,減輕或消除對神經根的壓迫,並對局部受壓神經根產生的炎性水腫和疼痛起到治療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使灸感直達病所,達到消瘀散結,溫經通絡,祛除風寒濕邪的效果。取穴:天柱穴,大椎穴,合谷穴,后溪穴。天柱穴(位於頸處,后髮際正中旁開的兩邊大筋外側凹陷處。取穴時,可以先找到後腦勺的正中央附近的骨骼凹陷處的兩條縱向的粗肌肉,在此肌肉上方左右兩側就是天柱穴)功效:明目醒神。

大椎穴(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時,將頸部稍微向前傾,往頸部與背部交界附近找尋,可以觸摸有一凹凸的最高點是第7頸椎,其下方的凹陷處)功效:驅除頸部的寒氣,預防頸椎病。合谷穴(在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功效:鎮靜安神,通絡活血,調氣鎮痛。

后溪穴 (握拳,在小指指頭彎曲處的外側,有一條明顯的橫紋,在此橫紋的盡頭,左右各一)功效:舒經利竅,寧神。

各人見解,僅供參考。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