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新寵、非洲來的冰草-冰葉日中花,快到碗里來!

納尼,我花盆+餐盤都準備好了,你就給我看幾片菜葉子?可別小看了,它們來頭可大了,前幾年只有在高端餐館,你才能享用到這種新奇美味;在久光等高檔百貨商店的生鮮專櫃,偶爾才能碰著它們,高昂的價格把其他新奇時蔬都甩在後面。這種名喚「非洲冰草」的蔬菜,憑藉特殊的口感,獨特的外形,還有來自非洲的異域光環,逐漸被食客所接受,成為餐桌上的新寵。

和屁股花一個科的冰草

蛤,非洲冰草這名有木有簡單粗暴了點,其實它們有高大洋的正式中文名——冰葉日中花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番杏科日中花屬的肉肉,原產於非洲南部。

不得不提,番杏科簡直就是外星植物的老巢,其中大部分的多肉植物都是奇葩中的戰鬥機。最有名氣的當屬生石花,也就是肉友口中傳頌的屁股花,原產於非洲南部地區,像屁股一樣的部位,其實是生石花的葉片,兩片肥厚的葉對生,在基部融為一體,葉片頂端半透明部位稱之為「窗」,花紋各異。在原產地,屁股花的大部分被塵土和沙礫覆蓋,只留出「窗」的結構,顏色和周遭的環境融為一體,只有在開出「小菊花」的時候才被人覺察。相比之下,長得像菠菜的冰葉日中花就顯得對味多了。

生石花。

沒有生石花那麼奇葩,不過冰葉日中花也很有特點好嘛。它們的葉表、枝條甚至是種莢,都長滿了晶瑩剔透的小顆粒,沾染了冰晶一樣,因此才被叫成冰草(ice plant)。

冰晶葉片。

然而這些冰晶並非人為霜凍造成,而是人家自帶的,含有大量液體的泡狀細胞,內含鹽分和有機酸。正因這樣,即便冰草其貌不揚,味道也能讓人難忘,入口彷彿有無數的冰晶小顆粒在舌尖爆破,淡淡的鹹味瀰漫開來,伴隨著爽脆多汁的口感,風味獨特。

放大的泡狀細胞,密恐退散

不過這鹽分怎麼來的?這得從它們適應環境的機制說起。冰葉日中花原產在非洲南部靠近海岸的沙漠地帶,這裡乾旱少雨,土壤鹽鹼化,很難有植物快樂生活著。冰葉日中花要克服的是水分缺失和鹽脅迫——鈉離子的大量積累,會破壞細胞內的離子平衡,抑制理化代謝,使得光合作用不能良好進行。

好在它們有法子對付,如果受到嚴重的乾旱和鹽脅迫,會刺激冰葉日中花的光合作用類型從普通的C3型切換成CAM型,後者也就是普遍存在多肉植物中的景天酸循環,在氣溫較低的夜晚,它們會打開氣孔攝取二氧化碳;在炎熱的白天則會關閉氣孔,從而最大限度抑制蒸騰作用,減少體內水分流失,同時把吸收的鹽分排出至泡狀細胞中。

沙漠中的冰葉日中花。

日中花家族

還有一些多肉植物,也叫xx日中花,比如心葉日中花Aptenia cordifolia,原先歸併在日中花屬里,後面又被獨立出來了。心葉日中花大家不會陌生,是一種著名的家庭觀賞植物,又叫花蔓草、露草或者牡丹吊蘭,很多主婦的陽台都能見到。它們的葉片心狀卵形,花色從橙紅到深紅都有,常年枝繁葉茂,花開不斷。至於吃嘛,它們也是可以上餐桌的(人家是觀賞用的喵!),家常菜「涼拌穿心蓮」指的就是它,不過和爵床科的穿心蓮Andrographis paniculata同名我也是不能用口水來理解的。

硬生生地把人家從花壇中揪出來焯水涼拌,也就人類能辦得到。

還有一種叫食用日中花Carpobrotus edulis,肉質葉對生,呈剪刀形狀,國內一般稱之為「蝦鉗花」,主要作觀賞用。雖然屬名是食用的意思,但真的沒啥人吃啊,除了它們老家的南非人喜歡收集它們的果莢涼拌或者製作果醬,據說酸的不行。

說到這,難道冰葉日中花就沒有一丁半點的觀賞性嗎?隨著生長時間的推移,它們會開出一朵朵有著絲狀花瓣,呈放射性展開的花,乍一看像菊花。之後花謝了,便形成了燒麥形狀的蒴果,見證奇迹的時刻來了,果莢表面長滿了大量的泡狀細胞,在陽光照射下反射出堪比鑽石般閃耀的光芒。此外,在大溫差的條件下,類胡蘿蔔素等色素會產生並聚集表皮細胞中,這時色彩的魔力就發揮作用了,果莢會染上夢幻的紅色,就像是一顆顆小紅莓結在沙漠中,顏值炒雞高。這麼美還要被吃,簡直是喪心病狂!

開著「小菊花」的冰葉日中花。

秀色可餐的果莢。

在餐館吃冰草,服務員總會「科普」說:這是非洲空運過來的。此話如果放在前幾年還有點可信,不過目前冰草已經大規模進行人工培植了,一般靠播種或者扦插,冰草生長周期快,培植過程沒啥難題,供應量上去了,價格也就下來了,目前普通菜市場也能買到冰草了。現在也流行在家裡手動播種冰草,一顆成熟飽滿的種莢內含有無數的種子,細小如塵,操作時千萬不要打噴嚏哦。

是餐桌美味,還是入侵植物?

冰草的口味獨特,入口有生菜的爽脆,除了淡淡的鹹味,還能嘗出些許類似菠菜的青草味兒,還有點兒粘膩,如同被溫柔海風愛撫過的森林,散發出清新氣息,令人難以忘懷。據說冰草用橄欖油和黑醋、醬油當沙拉涼拌著吃,味道最棒,當然,炒著吃,燉湯或者涮火鍋,也是極好的。

圖片:3.bp.blogspot.com

由於冰葉日中花耐旱耐鹽鹼,這種皮實耐操的性格,使它們在世界各地溫暖乾燥的海岸地帶隨遇而安,目前已經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歸化了。這難道是天降美食?不一定哦。

20世紀初,它們和其他的日中花一起,被當成觀賞植物,從南非被引入到了美國加州,人們發現這種多肉植物極為耐旱,又能在鹽鹼地帶快活生長,就索性種植在海岸沿線,用於固沙防風。如果你有機會到加州沿海騎行,經常可見到密密麻麻生長著的冰葉日中花和食用日中花種群,如果是撞到了開花季節,有那麼一瞬間,還以為自己置身在南非的納馬誇蘭地區呢(納馬誇蘭為全球著名的多肉原產地,以番杏科為繁盛)。

葡萄牙羅卡角海濱的食用日中花。

不過,它們的蔓延程度超乎預想,令人瞠目結舌。短短時間,它們便朝著內陸入侵,在很多地方織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多肉地毯,佔據了本土物種的生活空間。此外,冰葉日中花能富集土壤鹽分,等到它們成片死亡時,鹽分便釋放進入土表,這樣就嚴重抑制了不耐鹽鹼的本土植物生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態損失,好在它們對溫度和鹽度還是比較挑剔的,所以沒有進一步擴張。

成片成片的冰葉日中花,佔據了海岸線。

基於中國的肉友和吃貨都那麼多,美國真的不考慮把這些入侵植物出口中國咩~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