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是否適合全民運動?

說兩個事,看明白了也就基本知道了。

我第一次跑國外馬拉松是在溫哥華。這是國際田聯金標賽事,很多非官方的排名都把它列在馬拉松TOP 10里,又是多年的「全球最宜居城市」,線路優美自然很值得參賽。比賽也沒什麼門檻,不像國內近年熱門馬拉松名額稀缺,直到賽前的溫馬EXPO上也能在現場直接報名。這是前提。

到了比賽的時候,我經常看到在賽道旁與選手反方向的跑者,從裝備和配速上看水準都不一般(也是職業病,會盯著跑步人的裝備看他們穿了什麼),配速也非常厲害,起碼都是5分左右的。因為賽道本來就設計在適合跑步的路上,從起跑不久到快終點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反向跑者。

我很不理解,溫哥華馬拉松報名費不貴,也不存在報不上名的可能,那這些當地很有實力的跑者為什麼不參賽?

Advertisements

後來問了才知道,他們確實跑的都不錯(有幾個還是sub 3的高手),不參賽的原因基本都是自己覺得沒準備好,比如想實現一個更理想的成績、或者最近狀態一般、訓練周期沒做完…放棄比賽固然可惜,然而沒準備充分就去比賽會讓自己更可惜,不如好好備戰下一場有的放矢的比賽。

還有一個是今年黃金海岸馬拉松,也是國際田聯的金標賽。這些國外馬拉松一般都是兩天的安排,第一天是親子賽/五公里/十公里之類的「墊場賽」,第二天才是馬拉松正賽。賽前一天我們就去圍觀了下十公里,到終點時候比賽已經進行到1小時40分以後。

一般人正常快走速度可以達到5.5-6公里左右,十公里的話這個點跑完的算很慢了,也就正常跑幾步加快走的速度。此時衝過終點線的基本都是身型巨大的胖子們…

Advertisements

這些歐美人的肥胖體型比亞洲人要誇張的多,儘管很慢,要不是看到衝線,我是不太相信這些人可以跑下十公里的(沒有歧視的意思)。

參加十公里的人不少,1小時40分也是個高峰,老的少的胖的……基本都在這個點陸續衝過終點線,然後相擁慶祝,看他們完成挑戰甚至比看馬拉松精英選手衝線更有觸動。

要是問籃球、足球什麼時候真的變成「全民運動」,我們可能都說的出「多建幾個籃球架」、「多幾塊適合踢球的草坪」。跑步對硬體沒什麼太多要求,基本上有路即可,馬拉松說實話也不難辦,這些年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都不小,有個兩三月籌備就風風火火遍地開花了。我們身邊曾經體質弱雞的人,你看跑個一年半載,也都紛紛成了馬拉松選手。

但哪天我們身邊的跑者越來越有選擇性的參賽、有準備的比賽,而不是盲從看名額緊俏看跑馬的人越來越多而去報名馬拉松,不給自己設定很多自己沒想明白的目標(比如一定要去完成什麼百馬、一定要一年內刷完WMM六大馬),不是為了比賽而比賽,而哪天我們身邊看起來絕對「沒運動習慣的人」也開始堅持跑步,哪怕只是一公里兩公里,那個時候馬拉松也就不存在是否合適全民運動的爭議了。

該參與的總會參與,該挑戰的一定會去嘗試挑戰,湊熱鬧的也總會有天覺得馬拉松不是想的那麼好玩。

衡量是否是全民運動、合不合適作為全民運動都無所謂。其實馬拉松也是個市場行為嘛,最終總會趨於理性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