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解讀(九),內經的基礎

黃帝內經通篇講了很多次,內經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

比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從陰陽則生,逆陰陽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所以人體如果生病,總結出來就一句話,陰陽失調。

那麼什麼是陰陽呢?

這個可以結合易經來看,畢竟黃帝內經也發源於易經。

簡單來講,就是萬事萬物都分陰陽。

比如手背為陽,手心為陰,頭為陽,腳為陰。鐵為陽,棉花為陰。太陽為陽,樹蔭為陰。跑步的時候人為陽,靜坐的時候人為陰,脈搏跳動快的為陽,跳動慢的為陰,等等。

甚至現在物理學最尖端的研究,正電子負電子互為陰陽,物質和反物質或者叫暗物質互為陰陽。

大家可以看看八卦圖,陰陽是不可分割的,有陰必有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Advertisements

這就是為什麼太極要生兩儀,因為單一的東西是無法發展的,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只有男人無法繁衍下一代,只有女人同樣無法繁衍。

如果一塊區域由單一物質組成,而且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那麼這款區域就永遠是靜止的,不會發生任何的發展變化。

而人體健康的前提,就是陰陽平衡,陰陽調和。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任何一方失衡都會影響到另一方,然後在人的表現就是出現各種病症。

而治病的原理,就是重新調和陰陽平衡。

陰陽調和以後,人體各種病症自動會慢慢消失,身體也會恢復到最佳狀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