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中藥療效好 煎煮方法很重要

中藥多數是煎服的,煎藥也是一門大學問,很多人拿著中藥包,不知道如何正確煎藥,掌握不了正確的方法,輕則會造成藥物的浪費或失去效果,重則好葯變毒藥,或傷人性命,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藥煎藥的相關知識。

煎藥前先浸泡.

葯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藥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煎煮時容易將有效成分煎出。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據藥材自身質地的輕重,以及季節、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花、草、葉可浸20分鐘;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宜浸泡30至60分鐘。

中藥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係,目前仍以砂鍋為好,因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鏽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葯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如與鞣質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係到中藥湯劑的療效。

Advertisements

選用潔凈的冷水煎煮

水是煎煮中藥湯劑最常用的溶媒,煎煮時建議選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

煎藥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煎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服藥時不方便。中藥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

重量相同的藥物,質地疏鬆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將藥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2至3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2厘米為準。」

此外,煎煮中藥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為「武火」,慢火煎之為「文火」。一般先武後文,即開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劑需用不同的煎煮時間。治療外感表證的發汗解表葯煎煮時間宜短,治療虛證的滋補藥煎煮時間宜長。

Advertisements

病症不同 服用方法也有所區別

煎好的湯劑一般在飯前一小時服即可,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在飯後服,滋補藥宜空腹服,安神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時服。「通常一劑分2至3服,一日一劑,如遇特殊情況,可以一日連服兩劑,以增強療效,中藥湯劑應溫服。」

不能盲目使用民間偏方、秘方,切莫自當「郎中」釀「苦酒」。要在醫生指導下配方抓藥。以妊娠為例,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兒甚至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視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術、水蛭等。

同時,服藥期間凡屬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應適時避免。此外,除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蔔,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蔥等常規外,還應根據具體病情經遵醫囑。

煎煳的中藥應丟棄

中藥能治疾旨在其含有生物鹼、皂素、鞣質等有效成分。之所以要煎熬,目的在於把藥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來,以利於治療疾病。

煎藥的方法是否適當,對其療效有很大關係。煎熬時間短了,藥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來,影響治病效果;煎熬時間過長,會使有效成分(例如揮發性成分) 遭到破壞或丟失,並且還會把葯煎煳。

中藥一旦煎煳,其性質就會發生改變。如滋補性中藥煎煳后,其性味會由甘甜變成苦澀,不可能再起到滋補作用;活血化瘀藥物煎煳后,會變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大部分中藥煎煳后,有效成分都會遭到破壞,甚至效果相反,該清熱的不能清熱,該滋補的不能滋補。所以,一旦中藥煎煳就應丟棄。

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方面:

1、藥材需沖洗

中藥材來自自然,容易沾有灰塵和雜物,煎煮前宜先用水沖洗,除去灰塵雜物。當然,粉末狀藥材就不能沖洗了。

2、煮前要浸泡

藥材清洗之後,需將藥材放入砂鍋內浸泡20-30分鐘,也可以更長一些時間,以利於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如果是種子、果實之類藥材則需泡更長一些時間。但要特別提醒的是,夏天氣溫高時,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

3、容器選砂鍋

煎制中藥的容器,不可用鐵鍋、不粘鍋、不鏽鋼鍋等「現代廚具」,尤其忌用鐵、銅、鉛等金屬容器。一定要選用砂鍋或者砂罐煎煮中藥,如果實在找不到砂鍋或砂罐,可以用白色搪瓷器皿代替。這是因為在煎制過程中,這些器皿內的重金屬會被藥物中的生物鹼或其他化學成分置換出來,服入我們的體內,從而影響健康。

4、水質很重要

煎煮中藥水質對於中藥的藥效影響極大,我國歷代名醫都對煎藥的水質有嚴格要求,如李時珍強調葯時要用雨水、露水、雪水等天然水,因為這些水硬度小,更純凈,從而能最大限度地讓藥物的有效成分得以發揮。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法像古人那樣追求水質了,但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使用蒸餾水、純凈水或涼開水。

5、火力有大小、時間有講究

一般性中藥,先用大火煎煮,煮沸后,改用小火,使藥物保持微沸,15-20分鐘即可。

如果是發汗藥,如麻黃、桂枝,以及芳香性藥物,如藿香、佩蘭等,一般先用大火煮沸,煮沸后,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10-15分鐘。

如果是骨角類葯,如龍骨,或貝殼類的葯,如牡蠣,再或者是補益類的葯,如人蔘、白朮等,一般在大火煮開后,再用文火煎30分鐘。

6、復煎要注意

一服中藥在煎煮兩遍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滋補類中藥,可以煎煮3遍。而一些藥量較大的處方,也可煎煮3遍。

7、煎后立即濾

葯湯煎煮好,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隨溫度下降產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藥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8、溫馨提示:「先煎,後下」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增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藥物的毒性;而「後下」,則是為了減少揮髮油的損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壞。

通常礦石類,如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鐘,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能達到減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須先煎10~30分鐘才能發揮效用。

後下的藥物包括氣味芬芳、含揮髮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等,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