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醫學對痔瘡治療的主要貢獻-注射療法

自1860年英國學者Morgan首先把硫酸亞鐵溶液注入痔核治療痔瘡以來,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注射療法是通過藥物的局部作用使痔核壞死或硬化萎縮,與手術比較,操作簡便,痛苦小,療程短。有學者認為內痔的注射療法,尤其是硬化萎縮注射療法,能夠在基本上不破壞肛管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情況下,使痔(即肛墊)纖維化粘連固定並萎縮,消除脫垂、出血等癥狀達到治癒,這是符合痔的病因病理特點的治療方法。我國在20世紀30年代已採用注射療法治療痔瘡,之後的20年左右一直不斷出現各種注射藥物。受現代醫學啟發,我國中醫肛腸工作者在中醫枯痔釘療法的基礎上將藥物進行改制,提取藥物的有效成分,中藥西制,配成中藥注射劑,將藥物注射於痔核,獲得了一定效果,較之傳統插枯痔釘療法,簡便易行。早在六十年代,新6號枯痔液、內痔枯痔油注射液,及一些其它枯痔注射液相繼問世,由於這些中藥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注射產生壞死脫落,因而誕生了痔注射的「壞死療法」,按照現代醫學研究,壞死劑的作用機理一方面藥物直接作用於組織引起蛋白變性,另一方面藥物作用於血管和血液有形成分,使之形成血栓阻斷遠程的組織血液供應因而使痔核壞死脫落。

Advertisements

70年代以後由於注射枯痔劑的弊病,人們改進了注射藥物,減少了壞死療法的併發症(主要是痔核壞死後大出血和肛門狹窄),在中醫理論(「酸可收斂,澀可固脫」)的指導下,經過大量的中藥篩選,中醫肛腸工作者又先後研製出了603消痔液和消痔靈注射液等,尤其消痔靈注射液的研製成功成為當時注射液的代表,這些製劑根據作用機理名為「硬化萎縮劑」,由廣安門醫院史兆岐教授研製的消痔靈注射液目前仍廣泛應用於臨床當中。現代醫學認為硬化劑作用機理是在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症反應使血管閉塞,通過纖維化粘連而達到防止痔脫出、出血的目的,又稱「硬化萎縮療法」。

中藥注射痔瘡的成功為中醫臨床拓寬了治療思路,擴大了痔瘡的適應症,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經過多年的、多地方的實踐證實,中藥注射治療各期內痔,直腸脫垂等具有一定臨床價值。對於出血為主的一期內痔注射藥物可以迅速止血,對於二期以上的內痔配合部分結紮可以既止血又能防止痔核脫出,對於混合痔則需在手術的同時(外剝內扎術)配以黏膜下注射以達到收斂固定效果,即使重度混合痔注射雖然不能單獨治癒,但由於注射的配合,能使手術效果錦上添花,因此,注射療法廣受歡迎,方興未艾。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