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你知道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嗎?

大乘佛教

公元1世紀前後,在印度南方出現大乘,梵文音譯為「摩訶行那」,意為大的乘載。它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稱為小乘。

大乘佛教包括兩個學派

其一是中觀學派。由3世紀的龍樹、提婆創立。認為事物的「有」是律起性空: 事物的有不是絕對的有,是假有: 即所謂「假有性空」,「即有即空」,不著有、無二邊。重在說自性空,也叫空宗。

其二是瑜伽行派。由4或5世紀的無著、世親創立。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界萬物都是精神,即「識」變現出來的。主張空有結合,重在講「識」是唯一的存在,也叫有宗。經過六七百年的發展,至7世紀密教形成后逐漸衰落。

大乘佛教的特點,一是除諸佛以外,還將眾菩薩列為敬拜對象: 二是倡導大眾化,認為大眾都有佛性,包括俗家在內,都可悟道成佛:三是首次提出「西方極樂世界」一說,對信眾產生了很強的吸引力。

Advertisements

大乘佛教密教

7世紀時,大乘佛教,尤其是瑜伽行派,理論上越來越繁瑣,難為一般群眾所接受。為了自身的發展,大乘佛教吸收了民間流傳的一些形式、內容,形成了密教。之所以叫密教,據其傳播者說,是因為這一言教是由大日如來秘密傳授的真實言教。密教的特點,是有高度組織化的各種咒術,壇場儀軌等,對各種儀式有著嚴格規定。形式複雜,教外不傳。密教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佛和眾生,都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因此佛與眾生體性相同。如果眾生能修「三密」,即作特定手勢(身密)、口誦真言咒語(語密)、心觀佛尊(意密),就能使身、口、意「三清靜,自身三密與佛的三密相應,業」可即身成佛。主要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經》、《喜金剛經》等。

Advertisements

小乘佛教

小乘,梵文音譯為「希那衍那」。原是後來大乘佛教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貶稱。學術界沿用之,並無貶義。主要經典是《阿含經》等。中國等北傳佛教地區曾有小乘流行,但不及大乘流布廣、影響大。現小乘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各國,屬於南傳佛教;但自稱「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稱號。

大乘與小乘的區別

在對釋迦年尼的認識上,小乘認為釋迦率尼是個歷史人物,是倡導眾生平等,通過苦修覺悟成佛的教主,佛只有一個,他沒有化身: 大乘則視釋迦年尼為超人,是具有全智全能的人格神,三世十方有無數佛,釋迦牟尼是其中之一,佛陀有二身乃至十身,所以提倡建殿堂、供奉佛像,讓人們頂禮膜拜。在對教義理論的認識上,小乘主張「我空法有」理論,否認實有的我體( 我空)但不否認物質世認 為一 切 事 物 都「我 法 俱室」,大乘主張是虛幻的,沒有獨立永恆的主體。

在對修持內容和目的的認識上,小乘注重感定慧,八正道,以證得阿羅漢為修行目標,不承認菩薩,利已避世; 大乘除戒定慧外,修六度或六波羅密(布施、守戒。忍辱、精進、坐禪、智慧),把普度眾生、建立佛國凈土作為最終目標。此外。大小乘各自的經典不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