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日報」:白家溝村的「四好」新生活

如今,積石山縣關家川鄉白家溝村,只見一條條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改造后的住房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溫馨,即將建成的村小學在小山坳里看上去格外氣派靚麗……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紮實推進,白家溝村發生了新變化。

白家溝村屬典型的高寒乾旱山區,全村轄有12個社265戶1419人,耕地面積2020畝,人均耕地不到1.5畝。由於地處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群眾增收困難。加之產業結構單一,群眾謀求發展動力不足,嚴重製約著經濟發展。2013年,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6戶824人,貧困面為58%。

「今年,白家溝村按照縣上精準脫貧工作思路,突出『三基兩技一房一產業』,聚焦脫貧重點,加大投入力度,統籌謀划,綜合施策,打了一場漂亮的脫貧攻堅仗。年底可脫貧46戶219人,貧困面降至18.6%。」包村幹部龔懷全說。

Advertisements

要致富,先修路。白家溝村自然村社居住分散,村內道路基礎差,農副產品對外運輸困難,成本高,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攔路虎」。

村支書白春龍說:「今年,村『兩委』立足基礎設施滯后的實際,通過召開『兩委』班子會議、村民代表大會、村民知情大會、兩戶見面會等,在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通過縣鄉大力支持,對全村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利用項目投資的1200多萬元,拓寬村社道路13.5公里、各社小巷道12.5公里,硬化村社道路23.4公里,各社小巷道13.4公里,解決了群眾的出行難題。」

投資690萬元修建道路護坡1.38萬立方米,拆除並新建養殖圈舍94座,白家溝寄宿制小學完成主體,白家溝、韓家山、曹家山等6個文化廣場基本完成。一個個項目相繼實施,改變了白家溝村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問題。

Advertisements

村民白文躍正在修新家,見到記者,他放下手中的活與記者拉起了家常:「我原來住的土坯房快成了危房,最害怕颳風下雨。今年,政府號召我們搬遷,給我們解決了幾萬元搬遷款,加上自己又湊了點,修了新房子,年底,就能搬到新家過年。」據了解,該村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地質災害避險安置,有26戶群眾入住了新房。同時,通過危房改造項目改造危房81戶。「感謝政府,讓我們住上這麼好的房子。現在老人看病、孩子上學都方便多了,東西拉出去也容易了。」群眾白文忠高興地說。

「今年,立足全村實際,編製完成了《白家溝村小康社會發展建設規劃》,2017年下半年開始,從基礎設施、產業培育、社會事業、危房改造等方面進行綜合開發,力爭到2020年全村實現小康目標。」關家川鄉黨委書記董國勝說。

增加收入是精準扶貧的靶心。白家溝村圍繞打造「一村一品」,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重點培育畜牧養殖業、特色種植業、中藥材、勞務培訓輸出等富民產業。

全村推廣種植雙壟溝播玉米1200畝,在廟灣連片示範推廣種植冬花、柴胡、党參等中藥材182畝,在何家槽連片示範套種西瓜辣子120畝,在韓家山、廟灣連片栽植啤特果330畝1萬株,在全村實施庭院經濟核桃栽植1萬株,在白家溝社修建集中養殖場一處,建成養殖暖棚16座,正在註冊養牛合作社。全村分散建成養殖暖棚17座,2016年和2017年共扶持養殖戶148戶。村民白春財說:「政府給我們蓋了羊圈,我養了幾隻羊,加上兒子在外打工的錢,現在日子過得好多了」。如今,白家溝村家家戶戶都發展養殖業。通過種養結合,他們的增收路子拓寬了,發展產業的願望更加強烈了。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過上「四好」新生活是白家溝群眾的新期盼。

「白家溝村努力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促進』,激發了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內生動力。」村支部書記白春龍說。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白家溝村有了產業,變了模樣,群眾正邁向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的康庄大道。

本報記者 尹始學 馬瑞鵬

運營人員: 周卉 MZ019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