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絕學無憂

斷絕了奇技淫巧,心地質樸自然,則無憂煩抑鬱縈繞。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杜絕那些浮於表面的聖人言語,拋棄巧詐的智謀機巧,普通百姓就能獲得更實惠的利益;杜絕拋棄那些宣傳出來的假仁假義,人民反而會回歸本源,變得仁慈孝順;摒棄過強的功利心態,盜物盜國的事情就會消失。所以說聖智、仁義、巧利都是文過飾非的東西,是不可取的。那麼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些東西呢?那就是保持本初的心地質樸,剋制自己過於強烈的營私慾望,不流於智謀、仁義、巧利被誇大而不實際的表面現象,才可讓自己心空且靜,憂愁煩悶就無法侵入了。

我們身邊出現了太多的套路,而這些套路生成的土壤就是我們急於求成的功利心。把本來應該由自身散發出來的樸素本質當成營利的工具,不斷的努力表現自己的耿直、友善、合群......其目的就是達成自己心底的慾望。俗語有云:不怕真小人,唯懼偽君子。長時間在虛偽的套路中生存,是無法清醒的認識自身。慾望得到滿足就精神煥發,得意忘形,大氣磅礴,不拘小節;慾望沒能達成,則花盡心思,運謀籌計,奇巧專營,不得其所求,則怨天尤人,所有浮於表面的風度、修養蕩然無存。最後以至於迷失本性,損人害己,成為慾望的奴隸。各種苦惱皆加諸自身,尚言天道不公,人世無情。

看這些所謂的智慧、仁義、巧利,真有道者如觀舞台上的小丑,每一個動作都用盡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博人一笑,也僅僅是笑笑而已。用以觀自身,何嘗不是笑料百出?心上系了太多東西,不解開,怎麼會不累呢?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