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釋義(七日往生)

作者簡介:

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0年後,遵母音老人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經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釋義:

一、往生的要義

信願持名,功至極處,一機來臨,當下往生。這便是凈土法門的橫出三界。出離三界,唯有橫出,無有豎超。豎超之極果,乃四果阿羅漢。修成阿羅漢,住在定境中,不得見彌陀。若不見彌陀,不得出三界。問:大阿羅漢,還得見佛否?答曰:定性阿羅漢,不得見彌陀。何以故?住在定境中,著於離欲相,不得見彌陀。彌陀凈土中的聲聞弟子,諸大阿羅漢,皆有所表,表聞思修之德,表離欲之德,非定性阿羅漢。

Advertisements

往生凈土,這是當下的事,而不是百年之後的事。若待百年後,即今目前,又是千萬劫。這個等待心,是個大迷情。若人在迷中,則起心動念,無不是妄。起心動念無數,見聞覺知無數,則顛倒妄想便有無量無邊。一妄想便是一劫。無量妄想便是無量劫。不識本來面,隨業風而轉,何處有凈土?氣力足時,尚不得覺破迷情,橫出三界。氣斷命絕時,豈有把鼻得生凈土?

橫出三界,即藉助念佛,直下見佛,當下往生。在這裡,禪宗與凈宗,同出一轍。凈土宗的見佛,即是禪宗的見性。見佛即是見性,見性即是見佛。名有二致,實無差別。若有差別,則非佛法。何以故?佛法是不二法。雖已見佛,,然而,無始習氣,猶有未盡,故常須覺察,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始習氣者,彼國眾生也。常須覺察者,時時念佛也,所謂風聲、鈴聲、鳥鳴、泉聲皆念佛也。佛者,覺也。念佛者,時時覺也。無為者,體相一如之本真也,極樂國土之實相也。

Advertisements

二、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善根。即心即佛、心佛不二的知見,即是知見善根。徹悟自心、圓成大道的大願,即是大願善根。反觀自見、自凈其意的行持,即是行持善根。具此三根,是名具足善根。具此三根,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福德。佛家所說的福德,不是指擁有大量的財富,而是指具有寬闊的胸懷。應緣為福,無住為德。菩薩於法,應無所住。應色無住。應聲無住,應一切緣而不住一切相。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問: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何是布施?答曰:布施,即是平等地給予。平等地給予什麼?平等地給予自性心光。平等地給予自性心光,即是儒家所說的「一視同仁」。心光如大日,普照十方界。心光如圓鏡,朗現一切相。自性心光,如是普照,自性心光,如是朗現,是名布施。如是布施,是名真福德。

因緣。因,即是內因。緣,即是外緣。內因感現外緣,內因外緣和合,成辦一件事情。有正確的知見,有成佛的大願,這個正確的知見和成佛的大願就是內因。這個正確的知見和成佛的大願,自然感招師友現前。這個感招而現的師友就是外緣。親證自心,往生凈土,如此大願,藉助於師友得以實現。這個實現了的大願,就是因緣和合而成辦的根本大事。

三、持名念佛,一心不亂。

大勢至菩薩,表念佛。觀世音菩薩,表觀音。把這兩位菩薩結合起來,念佛觀音,觀音念佛,綿綿密密,密密綿綿。藉此方便,都攝六根,妄念若起,亦不理睬。如此念佛(大勢至),如此觀音(觀世音),綿綿密密,密密綿綿,便是持名念佛。如此而念,如此而觀,綿綿密密,密密綿綿,七日之內,三昧現前。這時,圓覺心光,朗然現前。如此境界,是名一心不亂。印光大師云:「須向著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此之謂也。功夫至此,念佛得法,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之見,是名真見。到此,則溪聲山色,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嘈,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諸境而了無一物。」

四、臨命終時,彌陀現前。

念佛觀音,觀音念佛,綿綿密密,密密綿綿。如此而念,如此而觀,功至純熟,自然根塵脫落,圓覺心光,朗然現前。這時,便是一心不亂,亦名臨命終時。《阿彌陀經》說的「臨命終時」,不是指身斷氣絕時,不是常人說的「死亡」,而是指妄想停息、輪迴終止時。這時,圓覺心光,朗然現前。這時,全體大用,當下呈現。這時,便是《阿彌陀經》說的「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一句話,是借人喻義的,阿彌陀佛喻體,諸聖眾喻用,「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喻全體大用,當下呈現。「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只是個表法,這只是個譬喻。若人念佛,於冥冥之中看到了一尊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且以為自己見佛了,這一類人,盡歸魔境所攝。

五、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什麼是顛倒?背覺合塵,著相逐境,即是顛倒。執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的圖像,執著「極樂勝境」,而不知這些圖像是從何處起的,也不知這些圖像又滅向何處。如此迷惑,如此著相,即是顛倒。

若人執著有一個相好莊嚴的佛來迎請,那麼,在他的修行中,就會出現一個相好莊嚴的佛像。其實,這個相好莊嚴的佛是唯心而生的,這個相好莊嚴的佛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心相。乃至西方勝境,也不出諸人當前的這個無相真心。

心念阿彌陀佛,耳聞念佛之音,如此而念,如此而觀,念至一心不亂時,念至妄想停息時,這時,若能認出這個不生不滅、恆常寂照的無相真心,便是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或曰識得真心,即得往生。經云:「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無相真心。既然如此,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則不是往生到宇宙空間的另個地方,而是返本還源,回歸自性,而是恢復自己的本來面目。

《華嚴經》雲,重重法界,不出一心。《楞嚴經》雲,十方虛空,在汝心內。既然重重法界,不出一心,十方虛空,在汝心內,那麼,往生凈土,又往至何所、生至何處?所以說,往生極樂,即是返本還源,即是回歸自性,即是放下小我回歸大我。猶如波浪,原本就是大海里的一個現相,波浪融入大海,實無往來。小我也是大我里的一個現相,小我回歸大我,實無往來。實無往來,假名往來,所以古德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