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電凝法血管內治療顱內微小動脈瘤

血管內電凝治療顱內微小動脈瘤是李佑祥主任發明的方法,故冠名李氏電凝法。

江裕華博士發表的論文闡述了李氏電凝法的操作細節。

下面列舉兩個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

頸內動脈血泡狀動脈瘤

(術者:李佑祥主任;供圖:劉鵬博士)

患者以SAH發病

右頸內動脈造影三維重建顯示C1段上壁微小動脈瘤

右頸內動脈工作位造影

瘤太小了,放大看(箭頭所指)

微導絲頭端進入瘤頸

電凝2min后造影,瘤消失

撤出微導絲再造影,瘤仍不顯影

術后右頸內動脈造影三維重建,動脈瘤消失

典型病例2

基底動脈左側穿支微小動脈瘤

(術者:姜除寒主任;供圖:梁士凱大夫)

左椎動脈造影顯示基底動脈左側橋腦短旋支微小動脈瘤

瘤太小了,放大看(箭頭所指)

微導絲進入載瘤穿支動脈(相當於細長的瘤頸)

Advertisements

電凝2min后造影,瘤消失

撤出微導絲后造影,瘤仍不顯影

在以上兩個典型病例以及江裕華李聰慧所報道的病例中,微導絲均能成功進入瘤頸。但是,對於微小動脈瘤而言,微導絲超選瘤頸本身就是挑戰,如果微導絲無法成功選入瘤頸,那麼,李氏電凝法還是否適用?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然就殊無必要多此一問了。以筆者最近完成的兩例手術為證。

病例1

女性,66歲,病史如下:

左頸內動脈造影三維重建示床突段兩個動脈瘤,左大腦中動脈接近閉塞

放大觀察,近心端動脈瘤好辦,遠心端動脈瘤瘤頸極細,瘤體直徑不到2mm

左頸內動脈二維造影動脈早期顯示遠心端動脈瘤瘤頸極細,呈細線狀,應該是李氏電凝法的絕佳適應症

左頸內動脈造影動脈晚期顯示瘤頸不清,瘤體內造影劑稍滯留,似遊離於頸內動脈主幹

Advertisements

Traxcess 14微導絲無法超選入瘤頸,微導管微量造影無法定位瘤頸

微導絲搭在瘤頸處,微導管盡量跟進,用Solitaire支架解脫器電凝,電壓4.0 V,電流1.0 mA,持續30s

造影顯示瘤仍顯影

再次給予電凝,持續2min

造影顯示瘤體不顯影

可以看到微導絲頭端載瘤動脈局部有一處三角形的造影劑充盈缺損

撤離微導絲再造影,遠心端動脈瘤仍無顯影

換另一工作位充分顯露近心端動脈瘤

應用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完全栓塞近心端動脈瘤,無特殊,不贅述。支架同時覆蓋已電凝消失的遠心端微小動脈瘤瘤頸

術后左頸內動脈三維旋轉造影顯示兩個動脈瘤均不顯影。

Traxcess 14微導絲頭端經電凝后變黑

病例2

女性,63歲,病史如下:

左椎動脈造影顯示右側大腦後動脈P1段微小動脈瘤

同時合併右側頸內動脈接近閉塞

Traxcess 14微導絲在各種工作角度均無法成功選入瘤頸

藉助微導管和微導絲的塑形,將微導絲頭端回返搭在瘤頸處

應用國產維心彈簧圈解脫器電凝,電壓4.0 V,電流1.0 mA,持續30 s,動脈瘤不顯影

撤離微導絲再造影,動脈瘤又顯影

再次將微導絲頭端定位在瘤頸處

電凝2min后造影,動脈瘤消失,為保證效果,補充電凝30s

此時發現右大腦後動脈P1-2交界處有一小夾層,考慮為微導絲行進時導致的醫源性損傷,遂決定貼支架

Rebar 18微導管到位

釋放Solitaire 4×15支架,覆蓋醫源性夾層和已不顯影的動脈瘤瘤頸

支架貼附后即刻造影顯示醫源性夾層癒合

解脫支架后左椎動脈造影結果滿意

結尾提一個問題,請大家投票,電凝后我們有時會發現載瘤動脈局部小的造影劑充盈缺損(箭頭所指),這是什麼情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