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經方治療十年無汗症兩則

十年無汗案

黃X,女,68歲,1980年6月10日初診。十二年前,曾患「風心病」,經治療癥狀控制。但此後,一年四季從未小汗,天寒睡眠不佳,天熱雖睡眠良好但神疲怕風,納少無味。前後延醫十餘年,未收效驗。時值仲夏,天氣炎熱,無汗出,周身不舒,欲求汗出為快。
察患者面色無華,捫之體膚無汗,舌淡苔白滑,脈沉緩,辨證為寒濕內舍於臟,久之腎陽折損,不能溫煦肌腠,無力鼓汗達表,終年不得汗泄,擬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透表。
炙麻黃10克、炮附片12克、細辛4克。


服藥三劑,即有小汗出,周身頗感舒適,七劑后,汗出如平人,肢體舒展暢達。十年痼疾,竟獲效於一周,續進原方七劑以為鞏固。(福建省邵武縣醫院鄧啟源,《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年第8期。
[編者按]麻辛附子湯為治療傷寒太、少兩感的主方,借用於陽虛無汗之雜病,病機合拍,獲效已在意料之中。因「汗為心液」,陽虛無汗,白當助少陰心腎之陽,透達於表。但陰津必然不虛,否則不可施此純陽辛竄之劑。

Advertisements

附子


九年無汗身癢案

李XX,女,14歲,學生。1976年了月16日由其母帶來就診。主訴其軀幹及四肢不出汗,瘙癢已有九年。患者五歲時,其母發現其雙下肢有散在針尖大小的紅點,數月後開始消退,但以紅點為中心的皮膚顏色減退並變硬,呈1~2分硬幣大小之圓圈,無汗出,有癢感,無其他不適,以後逐漸發展到整個下肢無汗出,皮膚粗糙,發癢,搔之脫屑,仍無不適之感。久之,竟發展到軀幹及上肢亦無汗出,皮膚粗糙瘙癢,心中煩熱,尤以天氣炎熱和吃辛辣食物后更為明顯,痛苦異常。
查患者發育正常,營養良好,全身皮膚除頭面部外,均顯乾澀、粗糙,有皮膚脫屑,下肢有抓破痕迹及散在的圓形色素減退區,局部皮膚稍硬,彈性差,心肺(一),其他無異常發現。苔薄白,脈緩。擬《傷寒論》桂麻各半湯。

Advertisements


桂枝10克、麻黃10克、白芍10克、杏仁10克、生薑3片、大棗4枚、甘草3克。
服上方三劑后,心感舒暢,軀幹及上肢略有微汗出,余症同前。原方再進三劑,全身微汗出,諸症若失。為鞏固療效,原方劑量減輕再進三劑,1978年夏隨訪,汗出正常,皮膚如常人,以後一直未複發。(李吉茂:《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2年第1期)
[編者按]無汗一證,原因非止一端。有少陰陽虛,寒閉肌表者,如前案,宜麻辛附子湯助陽透表,本案患者軀幹,四肢無汗而瘙癢,別無大苦,雖病延八、九年,仍有風邪久郁肌表,營衛無力抗邪外出之證。桂麻各半湯調和營衛,發汗祛風,葯簡效宏,為本證的治療展示了另一種途徑,學者當會其意,變通運用之。

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每天都會有乾貨推送!

覺得很有幫助就給小編點個贊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