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師與理性人

中醫幾千年都沒有問題,現在卻出了問題。比如現在就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質疑中醫不科學,也有沒遇到真正中醫師的人由粉轉黑。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人的價值觀越來越西化。西方經濟學的假設前提是資源的稀缺性和每個消費者都是理性人。所謂的理性人就是講每個人都會利用自己的能力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顯然、傳統中醫師並非現代社會所講的理性人,現代社會按西方價值觀迅猛推進的同時,中醫學和中醫師的生存、發展環境越發尷尬。好在目前形勢有些改變,從本次建設「雙一流」大學對中醫學的重視就可見一斑。

目前看來,中國的現代化過進程實質就是一個去鄉土中國,逐步西化的過程。幾乎所有的知識體系都來自西方。就剩下為數不多的純中體系:傳統文化、中醫、書法、國畫、圍棋。中醫在目前的環境中存在很多問題。

Advertisements

1.人才培養

傳統中醫的培養普遍是自小跟隨師傅學醫、學做人,人有多高,背誦的醫典就有多厚。跟隨師傅炮葯、針灸、把脈、正骨……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正常情況下,資質秉賦較好的二十歲左右才出師。

現在的中醫師的培養過程一般是高中畢業,讀醫科大學的中西結合臨床醫學七年制或中醫學。高中畢業時人的思維體系被後天改造,無神論,講科學、講微觀的組織結構、細胞,讓無神論者相信經絡的存在,相信精氣神,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理論已屬不易。七年內還要學很多現代的基礎醫學,政治課程,臨床實習等,真正學中醫的時間並不多,和傳統中醫師的師徒制也差異很大。現在的中醫藥大學,中醫水平能真正精湛如傳統中醫師的也不多。

現代教育,主要是西方知識體系的教育,立足於邏輯思維。我們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人以為這是接近真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作者以前也這麼認為。接觸中醫師才知道中醫學有其自身的一套知識體系,完全不同於目前的科學體系。有時間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探討其中的差異。

Advertisements

2.行醫的制度

傳統社會,病人看中醫只需要告訴中醫師少量的信息,純粹是病人考醫生。醫生把把脈,看看舌診,動動手做一些檢查就能推斷出病人的癥狀以及發展過程,還有最近飲食作息發生了什麼問題。說錯了,對不起,醫術不行。不用你看了。現在有幾個中醫師能達到這個水平?傳統的中醫師行醫濟世不用考執照,有效果就有病人。從小跟師傅學做人、學醫、背醫典、行醫、炮葯、把脈......

傳統中國對醫師這個職業的管制遠沒有現在這麼嚴格。傳統中醫的名家還有很多並不是自小學醫而後成名家的。比如孫思貌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再如楊上善、葛洪。耳熟能詳的醫聖張仲景,也當過長沙太守轉而行醫。李東垣三十多歲才從一名小吏轉而學醫行醫。大醫家黃元御因眼疾被庸醫誤治,科舉無望,二十九歲才開始研讀《傷寒論》......

而現在呢,非醫學科班,想從醫就實在是比較困難。我華南某理工大學的一個師弟,讀的是熱門的信息類專業,本科畢業在一家業內知名公司上班,因為某些事情的觸動,一定要學中醫,甚至不惜重新高考。雖然最後通過各種途徑,幸運地有導師接受,憑自己努力考了內地某中醫學院的研究生。但就現在的政策限制之下,類似他這種非全日制本科醫學背景的,以後想從醫的道路可以預見充滿了曲折。當然中醫執業的環境在逐漸放鬆,今年剛實施的《中醫藥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走師承,但仍然不容易。希望有內行人士交流一下。

3.醫德為先

傳統中醫拜師學徒時、師傅不僅看稟賦,更重要的是看人品。跟著師傅學醫十幾年,學做人是根本、是道,學醫是順道而得的,是術。中醫包涵了醫德和醫術、醫德在前醫術在後。沒有醫德,不懂醫道,醫術再高明也不是一名中醫匠!傳統中醫的做人、要求的醫德包括以人為本、仁善立業、師道傳承、貴義賤利、精術顯德等等。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吳鞠通的《醫醫病書》無不強調醫德的重要性。

《大國醫》中的河南洛陽平樂郭氏正骨,治病收禮不收錢。不收錢所以所有的患者都能看病,收禮是因為要養家活口,隨患者的經濟實力給,富裕人家願意多給點也收,貧寒人家沒錢,農忙的時候幫忙做點農活也很好。

大醫家許叔微活人無數,從不收患者的錢。因為他自小父母雙亡就立下大願:一要讀書,二要行醫,並且不收患者診金。這不是神話,這是確確實實發生在我們這片可愛的土地上的真實歷史。

傳統中醫師行醫是積德行善。現在呢?高中畢業考大學、醫生只是一個職業。一個讓自己在社會上立足的存在。醫生就是整個醫療生產線的一顆螺絲釘。中醫師醫術再高也包含在挂號費裡面。可喜的是國家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目前在非正常工作時間鼓勵醫院按醫生的級別設置挂號費。據我所知,廣東省中醫院的國醫大學的挂號費就是1000元。中醫開方子便宜,挂號費體現了醫術的價值。這也是國家對中醫重視的體現。

4.西方文化

我們接受的教育,歸根到底是西方知識體系的教育。我們整個社會運作也遵從的是經濟學的商業規律。這就和傳統中醫生存土壤有點不同了。經濟學的前提是每個消費者都是理性人。換句話說,每個人都自私,利用自己的能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當然前提是不損人,而是服務他人。而傳統的中醫師顯然就不是經濟學中講到的理性人。他們不會用醫術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學醫行醫的目的是濟世行善。

試想一下,要是中醫也像西醫一樣,看病那麼貴,那古代的那些大醫們,個個活人無數,不說幾代積累之下富可敵國,成為一方豪強總是不難的。但,並沒有。《大國醫》中體現的最明顯的,傳統中醫師是社會分配的調節器。開的方子用得葯都很便宜。有些窮人別說看病,甚至抓藥都沒錢,大夫有時候是倒貼錢救命積德。需要的時候,對於富貴人家,收貴點,補貼一下自己。遇到大瘟疫,傳統中醫師不需要政府的發動,自己就掏錢製藥,免費發放。

現在年輕的中醫師,收入微薄,考慮買房、成家、養兒的壓力,說句實在話,但看賺錢,做一名中醫師的性價比實在太低了。可惜現在社會上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就是看收入。這和二十幾年相比,實在是倒退太多了。

5.傳統文化

文化斷了傳承、想撿起來就太難太難了。

網上太多抱怨中醫保守,什麼傳男不傳女、什麼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錯了,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古人的思想境界之高不是你我這些人能夠想象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大醫家寫的醫書汗牛充棟。問題是,中醫黑們會去看嗎?庸醫們會去翻翻古籍嗎?想看就能看懂嗎?這麼浮躁的社會,有幾個人能靜下心來看這些醫古文?不是不傳,而是我們做子孫的不看。

黃元御,清代大醫家,29歲接觸中醫、到53歲不知道什麼原因離世。可以講、所有的精氣神都聚焦在醫學理論、中醫臨床上面了。沒時間社交,過著類似顏回所講的:一瓢飲一簞食,居陋室的生活。當然黃元御是乾隆皇帝欣賞的太醫、不過也是個整天閉門著書的太醫。將黃帝內經、易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道德經等全部註解了一番、毛筆小楷書、200萬多個字。他圖什麼?又有幾個人看過他的《四聖心源》,看懂了嗎?更不要提這兩百多萬字的醫書全集了。

類似黃元御這樣的人很多。本來從醫就辛苦,醫術越高,患者越多,時間越少,還要著書傳世,請問他們圖什麼?不就是傳承嗎?可惜,我們都不看古人書。

傳統中國,古人可以三四十歲自學成大醫家,那是他們自小就接觸《易經》、《道德經》等傳統文化,有文化功底,而我們現代中國人以當下的國學基礎、又失去中醫傳承,還浮躁得不鑽研,試問,這樣能出真正的中醫師?

是的,我想說的就是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成為一名真正的中醫師,尤其是現有的環境。當醫生尤其是中醫師幾乎是性價比最低的職業了。如果您有幸遇到一個感覺醫術醫德都不錯的中醫師、那恭喜您、好好珍惜!

儘管前路漫漫、但我相信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強盛、中華傳統文化會慢慢復興,學中醫的、懂中醫的人、真正的中醫師會越來越多。中醫師的水平也會越來越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