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膽結石與飲食的關係與飲食療法及注意事項

膽道中最常見的疾病是膽囊炎和膽石症,兩者常同時存在,互為因果。膽囊炎常由於膽囊內結石或繼發於膽管結石和膽道蛔蟲等疾病,膽管阻塞和細菌感染是常見原因。膽石症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管和膽囊在內的任何部位發生結石的疾病。儘管病因是多種的,但飲食營養與本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有著密切的關係。

營養與膽道疾病的關係:膽結石多見於肥胖而伴有血脂過高的人群。研究表明,女性體質量指數(BMI)>32者,膽結石的發病率比BMI<2.kg/m2者要高6倍;同時,肥胖的人肝臟產生的膽固醇較多,使膽汁內膽固醇過飽和,繼而導致膽固醇結晶析出,誘發膽結石。最新研究表明,膽固醇和脂肪酸與膽石之間的關係仍然不甚明確,血脂正常的健康男性,經3周的高膽固醇(750mg/日)飲食后,會出現出現膽固醇結晶;而表明在健康人中,只有膽固醇攝人過多可能與膽石症的形成有關,但不同人種或民族間可能存在差異。食物中不飽和脂防酸比例增高時有利於防止膽固醇結石的形成,如果在導致結石飲食中添加魚油將會降低膽結石的發生率。

Advertisements

蛋白質 血清高甘油三酯濃度以及低HDL-C 濃度與膽囊結髮生呈正相關;食物中增加蛋白質攝人可以明顯增高血清HDL-C濃度,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動物實驗也證明高蛋白質飲食對膽囊結石有預防作用。

碳水化合物 目前研究已表明,碳水化合物的大量攝入與膽結石的形成有直接的關係,高碳水化合物攝人伴隨脂肪攝人降低,會引起膽囊收縮素分沁下降、膽囊運動減少而引起膽計瘀積,繼而增加膽結石發病的風險;並且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攝人容易誘發所謂的有癥狀的膽結石,其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能吸附腸道內的膽汁酸,抑制腸內膽固醇的吸收,又能促進腸管蠕動,以及膽固醇和膽汁酸的排泄。增加富含纖維的食物,對減少結石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Advertisements

其他 維生素C缺乏可使膽固醇轉化成膽汁酸的速率減慢。此外,飲食習慣與膽石的形成也有關係,飢餓時膽囊收縮素不分泌,膽汁瘀積於膽囊,由於膽汁的過度濃縮可能誘發膽結石和膽囊炎。夜間分沁的膽汁較白天分泌的膽計更具有成石性,因此省去早餐者或每天只吃一兩餐者更容易發生膽結石。

飲食治療法:膽石症症急性發作期發熱,嘔吐、劇烈疼痛時,應採取禁食、靜脈補充營養、抗炎等冶。在緩解期或無癥狀時,應採取低脂肪、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飲食治療。

熱量熱量能供應要滿足生理需要,也要防止熱量過多。一般為7560~8400kJ/日(1800~2000kcal/日),但也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對於肥胖者須限制其熱量攝人以利於減輕體重,而消瘦患者則應酌量增加熱量供應,以利康復。

脂類 限制脂肪,避免刺激膽囊收縮以緩解疼痛。手術前後飲食中脂肪應限制在20~30g/日。隨病情好轉,如患者對油脂能耐受可略為增多(40~50g/日)以改善菜肴色、香、味,而刺激食慾。烹調用植物油,既能供給必需脂肪酸,又有利膽作用,但應均勻分佈於三餐中,避免使用過多的脂肪。控制含膽固醇高的食品以減輕膽固醇代謝障礙,防止結石形成。每日攝人量應<300mg,重度高膽固醇血症應控制在200mg以內。對於動物內臟、蛋黃、鹹鴨蛋、松花蛋、魚籽、蟹黃等含膽固醇高的食品應該少用或限量食用。

蛋白質 應補充充足的蛋白質。膽囊炎在靜止期,肝臟功能並未完全恢復,或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損害。供應充足的蛋白質可以補償損耗,維持氮平衡,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利於修復肝細胞損傷、恢復其正常功能。魚、蝦、瘦肉、兔肉、雞肉、豆腐及少油的豆製品大豆卵磷脂,有較好的消石作用)都是高蛋白質和低脂肪食物,每日蛋白質供應量為80~100g.

糖類 適量的糖類可增加糖原儲備、節省蛋白質和維護肝臟功能。並易於消化、吸收,對膽囊的刺激亦較脂肪和蛋白質弱,但過量會引起腹脹。每日供給量為300~ 350g,應供給含多糖的複合糖類為主的食物,適量限制單糖,如砂糖和葡萄糖的攝入,對肥胖患者應適當限制主食、甜食和糖類。

維生素和礦物質 選擇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含維生素、鈣、鐵、鉀等綠葉蔬菜、水果及粗糧,並補充維生素製劑和相應缺乏的礦物質。維生素B族、C和脂溶性維生素都很重要。特別是維生素K,對內臟平滑肌有解痙鎮痛作用,對緩解膽管痙攣和膽石症引起的疼痛有良好效果。

膳食纖維 不可忽視膳食中的膳食纖維和水分。多膳食纖維飲食可減少膽石的形成,鮮嫩蔬菜和瓜果,可切碎煮軟,使膳食纖維軟化。可選用質地軟、刺激性小的膳食纖維品種,如古柯豆膠、藻膠、果膠等作成風味食品或加入主食,都可增加膳食纖維的供應量,有利於防止便秘,減少膽石形成。同時要多飲水,以利膽汁稀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