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馬拉松跑者猝死,搶救無效的原因可能是「第一時間送往醫院」

天氣漸冷,國內馬拉松卻如火如荼,而賽道心臟驟停事件也是接二連三。

上周六的湖北咸寧馬拉松和周日的南昌馬拉松,兩位跑者心臟驟停,幸運的是經過現場心肺復甦及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除顫,兩位都很快蘇醒。

但19日,重慶馬拉松19公里處,19號跑者倒地心臟驟停,來自騰訊跑步的消息稱「隨後急救車第一時間送往醫院,但最終仍搶救無效死亡。」

當心臟驟停發生,等同死神降臨,此時生死都在一線間。最完美的急救過程都不能說100%成功。但不科學的急救策略一定會減低患者存活幾率。

簡單對比以上三個心臟驟停案例,你會發現,現場第一時間施救(心肺復甦聯合AED除顫)的兩個活了,第一時間送往醫院的卻死了。

有人說,才3個患者,不能說明問題。但其實從心肺復甦生存鏈的角度分析,這早已經被證實:目擊下的心臟驟停,就地急救和拉著就往醫院跑比較,前者更高效。

Advertisements

院外心臟驟停,存活的關鍵是早期高質量心肺復甦和早期電除顫,而以上咸寧和南昌馬拉松的急救方案,遵循這一原則,結局完美。

而重慶馬拉松,按照報道的情況看,第一時間沒有AED到場,在急救車到達后(據說跑者就倒在救護車醫療點附近),也沒有在現場早期就地急救和除顫,而是緊急轉移到救護車上。在救護車上心肺復甦的弊端就是在移動過程中很難保證復甦質量,在移動過程中使用手動除顫器除顫也有很多障礙,從而在心臟驟停的早期階段很難保證心肺復甦的整體質量,急於轉運反而喪失了急救的最佳時段。

對於馬拉松賽道急救,我一直主張在早期階段就地實施按壓、除顫、用藥,然後再考慮轉移。從而抓住急救的黃金時間段實施高質量的心肺復甦。

Advertisements

2014年,在夜鷹的鼓動下,廣州馬拉松在國內第一個將AED移動救護員成建制的鋪設在馬拉松賽道上,40位經過專門培訓的救護員騎著自行車巡邏在賽道上,每1公里一位,加上近30部救護車(攜帶手動除顫器),使得馬拉松賽道成為院外最強大的急救保障現場。此後這一設置幾乎成為國內馬拉松的標配,併發揮巨大作用,三年來國內馬拉松賽道上的心臟驟停患者被AED當場救活的案例超過15例。

如何利用好這一支移動騎兵,如何與整個賽道急救系統銜接,在此分享給大家。

步驟詳解:

1. 識別心臟驟停

當遭遇或者接到急救呼叫,到達患者身邊時,首先要通過反應、呼吸(和脈搏)來確認倒地者是心臟驟停,判斷方法要對、判斷時間要夠。不可貿然開始按壓。

2. 使用AED

一旦確認心臟驟停,就馬上使用AED,打開AED,黏貼電極片,讓機器分析心律、按語音提示實施除顫。若有其他人配合,可以在操作AED過程中保持胸外按壓(僅在AED分析心律和按下電擊按鈕時暫停按壓)

3.在AED分析心律同時,呼叫指揮中心,此時位置定位可以彙報周邊志願者號碼(每100米一個志願者)。

4.在AED電擊前或者電擊后,使用單純胸外按壓,省略人工呼吸步驟,此為延遲通氣策略。適用於這種賽道目擊下的心源性心臟驟停,將主要力量放在高質量的胸外按壓和除顫上。國內馬拉松賽道上,大部分被救活的案例都是在這個階段,胸外按壓加AED除顫1-2次,就活了,甚至爬起來要接著跑。

5.急救車醫護到達(急救車每公里一部,計劃中會在5-6分鐘內到達),繼續就地心肺復甦,繼續使用粘貼好的AED,就地建立靜脈通道,並使用首劑量腎上腺素1mg靜脈推注。此時,距離患者倒地時間過了5-10分鐘,患者已經接受了2-4次AED電擊除顫,大部分賽道心臟驟停將會當場心跳呼吸恢復。而那些在10分鐘內仍沒有恢復心跳的,隨著時間的延長,存活希望將明顯減低。

6.經過早期現場高效的急救,若患者心跳恢復,送往醫院進一步治療。若心跳沒恢復,就需要轉移到醫院採取進一步的高級生命支持手段甚至體外膜氧合(ECMO)治療,為保證轉運途中的急救質量,建議在救護車內(不要開車)給予氣管插管和安裝自動胸外按壓機,然後救護車開動,緊急送往醫院。這樣在轉運途中,心肺復甦質量仍然良好。等到達醫院之後,就是院內急救了,此處不再贅述。

廣馬配置的胸外按壓機圖片及使用步驟,如圖

再好的預案也需要強力高效的指揮體系,良好的團隊共識、協作和執行力,反覆實地演練,才能更好挽救賽道心臟驟停者的生命。

隨著國內馬拉松的蓬勃發展,賽道急救越來越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課題,今分享此急救預案設計,與諸位有志者共享,希望能避免類似遺憾發生。

更多急救,關注微信公眾號:急診夜鷹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