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正果舊劉屋古村-廣府和客家相融合的典範

正果鎮位於廣州市增城區的東北方。正果鎮的岳村,歷史上叫鍾岳村,現在叫張岳村。而我們要討論的其實是舊劉屋社,它現在是岳村村委會治下的一個自然村,村民400多人全姓劉,但為行文的前後一致,下文仍以岳村稱之。是個本地與客家的雜居村:一部分是本地劉,一部分是客家劉,人口幾乎各佔一半。岳村舊劉屋社交通便利,距廣河高速出入口僅10分鐘車程。

岳村區定點陣圖

岳村周邊農田

舊屋整體風貌保持較好

岳村風水塘前三百年老荔枝樹

一、岳村(舊劉村)的建村

據村裡老人介紹,本地劉姓先到此地開居,客家劉姓屬於後來,客家劉是本地劉請來的,時間在清咸豐年間。

兩位老人講:「最先來的本地劉姓先祖是從麻車(增城區石灘鎮)來的,這裡的地皮和山都是本地劉姓的,但先祖當時沒什麼錢,到這裡打長工,搭了茅寮居住。咸豐四年發大水,房子被洪水浸塌,生活困難,就請了正果燈芯冚的劉姓兄弟來建村場。他們有錢,到這裡建房,房建好后,給了我們一半房。以後,本地劉姓都是給客家劉姓打工的」。

Advertisements

據增城博物館提供的資料記載,本地劉到岳村的時間是明萬曆年間。對於發大水的時間,(宣統)《增城縣誌》,「卷3·祥異」有載:「咸豐二年大水,西山堤決」。兩位老人可能是把時間記差了,多說了兩年。而客家的《劉氏族譜》紀錄了兩個劉氏共同建村的時間在咸豐二年,與縣誌中發大水的時間一致,下文還會談及。

二、岳村的本地劉氏

新編《增城縣誌》「卷3·人口」所附「增城縣部分村莊開居簡況」中,對本地劉的記載為:劉庭清是本地劉入麻車的一世祖,他於南宋開慶元年(1259)由增城西南方的永和鎮洪園頭移居石灘鎮的麻車。他的後人在麻車發展得不錯,(宣統)《增城縣誌》的「選舉」、「人物」中紀錄了不少麻車劉後裔的事迹,岳村的開基祖就是這支劉氏的後代。

Advertisements

三、客家劉與劉華芳

1、客家劉的入村

客家劉進入岳村的時間、遷出地、開基祖姓名等,在新編《增城縣誌》「卷3·人口」附「增城縣部分村莊開居簡況」中是有紀錄的,情況與村裡老人講的情況大致相同:「分居始祖:劉華都;開居地點:正果鎮岳村;開居朝代:清咸豐(1852);何地遷入:正果燈心冚 」。1852年,正是咸豐二年,開基祖為劉華都。

同一材料還紀錄了這支客家劉的入增始祖是劉閏章,他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從博羅縣遷進正果燈芯冚。從時間上看,劉閏章也是復界后在政府的招墾政策下來進到增城的客家人。

岳村客家《劉氏族譜》曰:「潤章公自博邑來增開居,於金牛都馬料約,土名燈芯冚立業。」族譜中的名字「潤章」與縣誌中的「閏章」寫法不同,應以族譜為準。

族譜所記遷進岳村的人員比新編《增城縣誌》的記載多了一人:族譜記載的是劉潤章之後的第三代劉華芳,「咸豐二年曾與再從兄華都開基於枚都鍾岳約,土名岳村」。也就是說,客家劉氏進入岳村的先祖除新編《增城縣誌》中提到的劉華都外,還有劉華芳,他們之間是「再從兄弟」關係,而且以後在村裡影響較大的也是劉華芳這一房系。

2、劉華芳其人

劉卓漢與周衛群老人說客家劉有錢,本地劉貧窮,因此本地劉都給客家劉打工,這種情況應是事實。族譜載劉華芳「諱榮光,字華芳,號瑞堂……蒙天庇佑,家道豐盈……廣置田園,誠求風水,睦族和鄉,矜孤恤寡,敬老憐貧,隆師重道……」,可知劉華芳資產殷實。

劉華芳不僅有錢,而且有勢。他的孫子劉璇燊是個有才幹的官人,據(宣統)《增城縣誌》卷16「選舉」載;「劉璇燊,鍾岳村人,廩貢生。揀選知縣陛見,驗放廣西試用,歷陽朔、灌陽等縣知縣,養利州(在廣西)知州,有吏才,所至卓著循聲」。 劉華芳和兒子劉梅修均因劉璇燊的關係而有加封,縣誌載:「劉榮光(即劉華芳),以孫璇燊疊贈知縣加級晉贈奉政大夫」;「劉梅修,邑武生,加都司銜,以子璇燊疊封知縣,加級晉封奉政大夫,累封資政大夫」。劉華芳因劉璇燊而受「加級晉贈奉政大夫」之事,應是咸豐八年(1858)前的事情,因為由他出資興建的「大夫第」完成於咸豐八年。

四、客家劉與本地劉的族群互動

1、客家劉在村中的地位

客家劉在村內是強勢族群,本地劉則都是為客家劉打工的。岳村的客家人與本地人在經濟、政治等層面上形成巨大反差的情況,在增城地區的土客雜居村中,是較為少見的例子。

2、族群互動中的劉華芳

在岳村,客家劉與本地劉兩族群間,引導方向的或者說制定「治村方略」的是客家劉。建村后,「不僅有錢,而且有勢」的劉華芳,自應是村裡「一言九鼎」的人物。(宣統)《增城縣誌》卷22《人物五·隱德》中有專門為他作的傳記,劉華芳在鄉邑間享有的聲望就可見一斑,客家《劉氏族譜》中對他同樣稱讚有加。

傳記把他歸在「隱德」一類,屬於做好事、善事卻不張揚的有德之人。傳記對他的評價是「孝而敏」、「讀書明大義」、「尚義俠,疏財賄」,記述他「家有田產數千畝,賃耕者隨年豐欠增損租值,不稍強索。臨終,舉積年債券悉焚之,棄債至二萬餘金。」其實,這段簡潔的文字就道出了劉華芳的治村方略——「睦鄰」:

村裡所謂「賃耕者」,都是本地劉。劉華芳對他們收取租金由年成的好壞來決定上浮或下調,這就是「明大義」,用今天的話來說,這種行為符合「人性化」的要求。70歲臨終前,他把多達「二萬餘金」的債券付之一炬,可謂是「疏財賄」的義舉。

族譜里褒獎他「睦族和鄉,矜孤恤寡……」,這都應是對劉華芳各種義舉的總括之詞,至今村人還在講述他在建村初始的分房之事。劉卓漢與周衛群老人說,當年客家劉姓出錢蓋好房子(即咸豐八年),建成了坐北面南的「大夫第」(這是一座較典型的居祠合一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月池、禾坪,三進,以三堂為中線,左右兩旁各有兩排橫屋,整座建筑後是一弧形圍龍,這種形制屬粵東北客家民居圍龍屋的典型模式),雙方抽籤決定誰佔中線的哪一邊。結果,本地抽中左邊,客家抽中右邊,這樣的居住格局維持到現在。另外,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兩個劉氏共用「大夫第」中軸線上的祠堂,而且兩個劉氏供奉的是同一塊「彭城劉氏堂上歷代始高曾祖考妣尊神位」牌!這與高車村的趙氏有別:本地趙與客家趙雖共居高車,但仍各有祠堂。

劉華芳並不依仗財勢坐地為大,反而從經濟活動到精神信仰上無不尊重本地族群,這就是他的「明大義」。 我們可以想像到,在劉華芳一系列「尚義俠」的舉動感召下,村中兩族群間要達成和諧社會,實現「睦族和鄉」自不會有任何困難。

3、客家劉在本地的發展

劉華芳們進入岳村的時間是咸豐二年(1852),他們在咸豐八年(1858)修蓋起「大夫第」。以後的光緒八年(1882),他們又在「大夫第」旁邊建造起可供兩個劉氏的子弟讀書的私塾「瑞堂家塾」,是以劉華芳的號「瑞堂」命名。 從建造年代上推算,「瑞堂家塾」應是劉華芳的孫子劉璇燊督建的。

瑞堂家塾遠景

主體結構保存良好,做工細緻

家塾牆上標語一

家塾牆上標語二

青磚瓦的家塾分前後兩部分:前為兩進堂屋,後為帶連廊的兩層樓房,前後部分用青石條小路隔開(村人告訴我們說這樣修建是前面習武,小樓讀書,可互不干擾)。兩進堂屋與小樓兩旁的三排牆頭為華美的茶壺耳式硬山牆,建築風格頗具廣府色彩,村民說這是「請番禺的建築師設計建造的」。整座家塾屋檐下與屋頂上的灰塑、彩繪、木雕等建築飾物精美氣派,小樓上通透的瓷磚和拱形門楣、窗楣及其裝飾等,顯示出清末社會上颳起的「西洋風」……一切都透露著建造者的財力、物力與勢力,也說明了移居岳村后的客家劉氏仍在不斷發展著自己。

五、村內部分區域尚待維護

經受歲月長河的洗禮遺存下來的岳村古建築,是岳村先祖留給族人的珍寶,也是留給世人的一份美麗的禮物。從增城古村之友志願者近日走訪岳村來看,岳村古建築總體保存良好。但更為有力有效的保護仍然是必要的,我們也發現了部分民居因長久無人居住而呈現破敗的景象,這不由得不讓人擔憂,我們也渴望各界人士協力保護好這塊瑰寶。

六、近期的修整

2010年12月修整之前照片

2010年12月修整捐款名錄

呼籲

舊劉屋社的主要領導和社員認識一致,為了老屋的保護均願意讓古村落改造和活化,讓老屋重新煥發生機,願意以優惠條件尋求合作方共同活化開發。

註:本文部分節選自「增城廣府村落的'客家情結'」一文。


古村之友可為以下事務提供免費諮詢:

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包括建築修繕、技藝復興、文化保育、弱勢群體幫扶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