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年-1992年)是一位風格怪誕的畫家。他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態的人物為主題,描繪一些令人厭惡的形象。但這些怪誕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世界和人類的災難,他故意把人的醜陋面貌和痛苦掙扎的表情強調出來。還經常在照片、畫報、印刷品等著名畫作上進行再加工,創作出僅反映自己的內心幻象和痛苦的肖像作品

要論作品價格飆升最快的現代畫家,弗朗斯西培根絕對可以排第一。2007年10月,他的《人體研究,開燈的男子》在佳士得拍出超過800萬英鎊的天價;2008年5月,他的《三聯畫,1976》在紐約索斯比以8628.1萬美元易手,床下索斯比現代作品拍賣紀錄;2009年,培根誕辰100周年,世界上最著名的美術館泰特美術館從08年就開始大型培根作品回顧展,一整年間,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都為他舉辦回顧展。作品《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三聯畫)再度爆出天價,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1.424億美元成交,刷新之前蒙克《吶喊》2012年的拍賣紀錄,成為藝術品拍賣史上最貴作品。

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位今天世界上作品拍賣額最高的畫家,其實並沒有受過正規的美術訓練。弗朗西斯·培根出生在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兒時的培根並不算太幸運,身體上,嚴重的哮喘病和過敏一直折磨著他,以至於經常需要使用嗎啡來減緩癥狀;而在他的家族裡,父母顯然也沒有盡到過多的責任,培根一直由一位保姆照料長大,而每當他的父母出門不在時,保姆為了趁機與她的士兵男友約會,總將培根反鎖在頂樓幽暗無光的碗櫃里,任憑他如何叫喊也沒人回應。這種「幽閉」的經歷帶給培根的是無盡的壓抑和焦慮,似乎也註定了日後他在作品中透露的氣質,連他自己也在回憶時說道:「那個碗櫃,某種程度上造就了我的一生。」

除了靦腆害羞、性格內向之外,從小培根的言行舉止就常常呈現出女性化的特徵,與此同時,他還發現自己有易裝的癖好,這一切都讓他的父親惱怒不已。每當培根犯錯時,父親甚至會讓家裡的馬夫用馬鞭抽打他,家庭暴力導致父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然而,父親的打罵並沒有改變培根一絲一毫,他仍然喜歡在一些化裝舞會上將自己打扮成穿著珠片短裙、濃妝艷抹,並抽著長柄香煙的舞女。在24歲那年,父親無意中發現培根穿著母親的貼身衣物對著鏡子搔首弄姿,他惱羞成怒,最終將培根逐出了家門。

離家之後,培根在巴黎和柏林混跡了幾年,在這期間他遊歷了一些著名的藝術場館,並開始零星的創作。那時,他對自己的作品並沒有信心。在1928年回到倫敦后,培根首先選擇成為一名室內設計師,他將工作室選在倫敦南肯星頓區的一間舊房子里,並在這裡度過了30年的創作生涯。不過,這個當代藝術的重要場址卻因為它內部的極度雜亂而聞名於世,以至於畫家身歿后還有出版社專門發行了以當年工作室為主題的攝影集,讓讀者可以窺見當時培根身處一個怎樣的混亂不堪的創作環境之中。而這個擁擠封閉的空間,恰恰投影出培根作畫時身體與內心的狂亂程度,映射了他童年心裡的傷痕並最終形成他作品的視覺格局。

因為不愉快的童年經歷,培根一直對自己的故鄉愛爾蘭感情疏淡,他曾說,除非自己死掉,否則絕不回到愛爾蘭去。但諷刺的是,多年之後,當培根的繼承人想把這個見證無數偉大作品誕生的工作室捐贈給大英政府時,政府的態度卻一直不夠積極,反倒是培根的出生地愛爾蘭對它表現出極大興趣,最後調用專業技術部門將整個工作室內部原封不動地運送出海並安頓在愛爾蘭共和國的都柏林市。培根生前那句賭氣的話真的實現了。

1933年,培根受畢加索作品的啟發創作了一幅題為《受難記》的作品。遺憾的是,這件作品在社會上的反響非常寡淡,培根感到失望至極,他毀掉了自己大部分的作品,並停止作畫達十餘年之久。直到1944年,在二戰陰影的籠罩之下,培根才重拾畫筆開始創作,戰爭的傷痛已經內化到他的精神里,培根曾說,「我表現暴力,因為我把暴力視為存在的一部分」。這一年,他的三聯幅作品《十字受刑架上的人物習作》讓他的朋友格拉哈姆·薩瑟蘭驚嘆不已,隨即通知了自己的經紀人艾瑞卡·布朗森。培根和布朗森在經過幾次溝通后,終於在1946年達成了交易,布朗森以200美金的價格買下了這件作品。也許是早年那件受畢加索影響的作品沒有獲得成功,培根個人從未正面承認畢加索作品元素所賦予他的靈感,但有趣的是,2005年,巴黎的畢加索博物館曾經策劃了一個題為《培根-畢加索》的對照展,把培根上百張的鉛筆速寫和畢加索立體派時期的創作作品進行一一比對,其間的聯繫昭然若揭。

培根從未否認他的同性愛人喬治·戴爾帶給他的靈感。60年代的戴爾成為了培根作品中頻繁出現的主體。透過《談話中的喬治·戴爾》,我們看到的主人公是一個封閉而孤立的存在,透過扭曲的肌肉與動作傳達出內心的掙扎,不僅充滿原始的野性力量,也有一種反觀自我內心的恐怖震撼。培根曾說,「最困難與最令人激動的,就是要觸動到真實的核心。只要一個色調,或是一點顏料,就能完全地改變影像的含意」。培根的作品開啟了感官世界,如同一把手術刀切割在情感的細微差異上。

然而,生活中的戴爾卻是個不務正業的癮君子和酗酒者,培根是他全部的生活來源和精神寄託,這種不平衡的關係折磨著兩個人的內心,愛與傷害交織在一起。1971年,正當培根的繪畫事業達到巔峰,他的大型作品展在巴黎開幕之際,喬治·戴爾卻因吸毒過量死在了酒店的房間里。愛侶的故去使培根陷入長期的傷痛之中,他說:「所有我摯愛的人都離我而去了,我無法停止想念他們,時間並不能完全治癒這樣的傷痛,唯有將注意力放在一種痴迷上。」此後的20年裡,弗朗西斯·培根一直孤獨地生活,他的作品中也呈現出更多關於死亡、失去和災難的主題,這位當代藝術大師,最終在1992年走完了他陰鬱動蕩的一生。

2009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為培根舉辦了大型的回顧展。策展人說,「他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他表達了對人類本性中暴力的病態迷戀。」

評論家認為,培根最擅長運用粗狂強勁的筆觸來表現畫面中人物的恐怖、荒蠻、孤寂、興奮和憤怒。筆觸中隱含內心的想象和情緒,雖然人物的形象常常被肢解、扭曲,但仍然保持能夠辨認的形象。他形容自己的組品是「試圖將某種情緒形象化」,展現命運的真實面目,與自己的經歷有關,作品多表現孤獨和苦惱,所有的人物在畫面上都呈現一種令人不適的恐怖,觀看者會在觀看時感到巨大的痛苦。他說,「希望我的畫看上去彷彿是人類由此通過時留下的痕迹,是已經在消失的記憶。」「培根擅長於製造模糊和氣氛,他抓住了人性的騷動——尤其他是一位同性戀者,他借用他的照片,視頻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圖像作為繪畫的出發點,他的畫面傳達出了一種體能和汗水,暴力和柔情,偷偷摸摸和羞愧難當的意味。」

培根會公開聲稱,我就是喜歡漂亮和健壯的男人,他信仰機遇和偶然性,願意與藝術和生活一直賭博到底,最重要的是:必須在狹路相逢中取得繪畫和生活的勝利。繪畫對他來說是作為一個男人的單挑,必須就它所要求的規則貼身肉搏,膠著出個結果方能罷休。所以,他的「馬廄」工作室成為他的拳擊台,他在其中的戰鬥既有勝利也有失敗,失敗的繪畫會交給焦爾粉碎和裝袋,隨後會被帶到倫敦的某處旮旯,或許是在一群酒鬼或者流浪者的圍觀中被當眾燒成灰燼,然後藝術家開始新一輪的賭博。培根必須隨時面對充滿敵意的藝術世界並作出回擊,還要記得,他自己也置身於殘酷現實的、共同的人類的生存境遇中,需要在畫布之外隨時作出抵抗和反擊。

如果說這個世界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那無非指的就是像培根這樣的人物。他除了繪畫的自學,隨時都在進行著自我的情感教育,克服浪漫和幻滅,不斷在拳擊台的搖鈴中一次次出場,搏殺出一個畫家的故事。

來源:網路整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由畫家圈編輯整理,標題自擬(請勿此題轉載此文)轉載請註明。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