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用的補中益氣湯 | 女醫談女醫(之二)

《女醫談女醫》第二篇,看看允賢用補中益氣湯和大補陰丸治療血崩和血淋。


第三案:血崩轉血淋的燒窯婦

中醫的靈活辨證

一位38歲的辛苦女子,家中以燒窯為生。丈夫外出的時候,需要她自己動手搬運燒制好的磚頭,每天辛苦忙碌到二更天。一次恰逢大姨媽造訪,經血洶湧而下,三個月不停,後轉成血淋,小便澀痛帶血,已經三年了。

允賢診斷女子的病是過於勞累所致,先用朱丹溪的「補中益氣湯」加黃芩、香附各一錢,大薊一錢五分,再給她服用大補陰丸,治好其病。

後來又遇到有類似問題的五六個女病人,允賢都用這種方法治療,效果不錯。

原文:

一婦人三十八歲,得患血崩三月不止轉成血淋三年,服藥無效。

詢其故,云:家以燒窯為業,夫出自運磚,一日運至二更才止,偶因經事,遂成此症。

其謂勞碌太過,用補中益氣湯 出《丹溪方》加黃芩、香附各一錢,大薊一錢五分。后服大補陰丸即愈。

後有患如此疾婦女五六人,服此皆效。

這個病人血崩三月不止,轉成血淋三年。血崩和血淋,是兩個病。

女性陰道非月經期的大量出血,中醫稱之為:崩漏。崩,是血特別多,像山崩塌了一樣;漏,是淋漓不盡總是出血的狀況。

至於「淋」,中醫有「五淋」之說:氣淋、勞淋、熱淋、砂石淋和血淋。

這些「淋」症,對應於西醫的好幾個病,主要指尿路感染、小便滴漓難出、小腹拘急、小便澀頻刺痛等癥狀。沙石淋主要為泌尿系統的結石,伴有感染,或者排尿時不舒服,日久不愈,遇勞而發、遇勞加重的淋症,即為勞淋。

氣不攝血,身體虧虛

這位燒窯婦血崩的原因寫得很清楚:經期勞累。

血崩三個月後,病人由血虛進而氣虛,氣虛以後,正氣不足,氣血太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必然免疫力低下,得尿路感染,出現尿血、疼痛。而且三年了,那可能是一個慢性的尿路感染,更確切的分析是:血淋轉成勞淋。

在三年慢長的過程中,她看過醫生,但沒有一個醫生治好她的病,「我相信其他的醫生,一定用過見血止血的招」。可能的原因是,其他醫生沒有從根本上分析她血淋的原因。

在中醫看來,「淋」症一類病,一般為濕熱下注所致。濕熱下注則熱濁絡傷,治療思路一般採用通淋、利尿、止血,清熱,非其治也。

原因,她太勞累了,勞則耗氣,出血更是又傷血、又耗氣,所以她的根本問題是:氣不攝血,身體虧虛。

李東垣名方:補中益氣湯

治療上,允賢採用補中益氣湯是非常合適的。

補中益氣湯由黃芪、人蔘、白朮、當歸、陳皮、炙甘草、柴胡、升麻八味葯組成。方出李東垣《脾胃論》。

東垣認為:「內傷脾胃,乃傷其氣」。氣傷則中氣不升,甚至反而下陷。中氣虧損,營血亦弱,遂生火熱。「火與元氣不兩位」,「元氣盛則火自滅」。所以治療的思路是:補益脾胃之氣,升舉下陷之氣。

在補中益氣湯基礎上,允賢加了黃芩、香附、大薊,用方巧妙。畢竟補中益氣湯偏於燥熱,而「淋症」這個病有濕熱的基礎,船娘雖然「勞淋」脾虛,但發作的時候,還是有一點熱的,「我估計當時允賢看到病人有熱,所以加了清熱的黃芩、行氣的香附。」而大薊,黃元御評價它:回失紅,行瘀血。是既止血又化瘀血的一味葯。

補中益氣湯是金元時代大醫李東垣的名方,允賢書中所載病案中多次使用。此方治療各種疾病都有好的療效:婦科的子宮脫垂、久泄,各種氣虛不固之出血……看起來各不搭界的病症,只要是中氣虧虛導致,都可以用上補中益氣湯。

病人長時間出血,一定是有陰虧的,所以此案最後一步,允賢依然用大補陰丸收功。又談到大補陰丸,編輯有話要說。

編者再說大補陰丸在此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三年的咳嗽是如何治好的| 女醫談女醫(之一)中,介紹允賢第一個病案:治療一位久咳的病人,用大補陰丸收功:黃柏、知母、熟地黃、龜板、白芍、 陳皮、牛膝、鎖陽、當歸、虎骨等組成。有讀者對文中所列大補陰丸的組方提出商榷意見:大補陰丸原方沒有那麼多味葯啊!如果是文中所列的幾味葯,應該是大補陰丸加味,其功效陰陽並補以強筋壯骨為主,並非單純「大補陰」。查資料!朱丹溪《丹溪心法》中所載大補陰丸: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水炒,各四兩 熟地酒蒸 敗龜板酥炙,各六兩。 右四味,為末,豬脊髓蒸熟,煉蜜為小丸,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主治陰虧火旺,肺痿咳血,骨蒸盜汗或煩熱易飢,足膝疼熱,舌紅少苔,尺脈數有力。果然,編輯在後期工作中列出的不是大補陰丸原方(曹田梅教授在點評病案時並未詳細談及組方),而是朱丹溪在大補陰丸原方基礎上的另一個方子——虎潛丸。其中的鎖陽補陽,虎骨更猛(現在已經禁用),當歸也是溫的,所以其補陰力度反降,強筋壯骨功效強大。治病的時候把病名丟掉。

這一病案中,允賢的治療思路相當清楚,辨證非常靈活。當代大醫李可先生曾說:「當我們治病的時候,要把西醫的病名丟開不管,認真地辨證;必要的時候,連中醫的病名也要丟掉。」他說得多好,這就是靈活辨證的一個典範。

這個病例放到現在,許多中醫愛好者甚至許多醫生,看到病人「血淋」,一定首先想:有濕熱;然後既然有出血,一定先涼血、止血。允賢沒有這樣治,她一定看了病人的舌脈,然後根據「經常勞作」判斷出病人很耗氣的狀況,再結合洶湧經血三個月不停,轉「血淋」又持續三年等關鍵信息抓住了關鍵。

所謂久病多虛,新發的病多數以「邪、實」為主,久病之下,就要靈活辨證,不要死盯「血淋」,一通清熱涼血的葯下去,本來就虛弱的病人更受不了。

此病症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因為現在確實有不少醫生比較教條,喜歡按照西醫的病名來開藥。其實中醫的辨證就是這麼活潑潑的,一定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病機的關鍵來對症下藥。這才是中醫久勝不衰、在臨床上確有療效的靈魂。

女醫談女醫系列文章:

三年的咳嗽是如何治好的| 女醫談女醫(之一)

女醫 曹田梅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碩導。正安文化學院特約教師。廣東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深圳市首屆優秀中醫專家。國醫大師傳承人才,博採眾長,獨有心得。從事臨床工作30餘年,擅長治療各類內科疑難雜症。

更多精彩文章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正安聚友會

全球最大的中醫互助學習組織

最新鮮的中醫養生知識

由淺入深地學習中醫及國學文化

關注正安聚友會就沒錯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