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皮薄肉多的裝甲武器 特二式內火艇

二戰期間,對水陸兩棲戰車情有獨鐘的國家,還有日本。不過,當時日本的水陸坦克,卻很有點「另類」,奇特的命名,奇特的結構,奇特的浮箱,奇特的運用方式,這一切,使它成為世界戰車王國中的一個奇葩。

日本是個島國,二戰期間的日本奉行對外擴張的侵略政策,張口閉口就是「大日本帝國」,妄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早在1928年,日本軍方就開始了水陸裝甲車輛的研製工作,由日本陸軍牽頭。海軍決定繼續研製這種戰車,研製代號為「卡米」(日文假名カミ的音讀)。在經過一些小的改進后,於1942年研製成功,並定名為「特二式內火艇」。

「特二式內火艇」,實際上是用日文漢字表示的,是「特殊二型內燃機艇」的簡稱,有時甚至更進一步簡稱為「內二火」。只是中國人不習慣這樣的稱呼,所以才感到很奇特。

Advertisements

「特二式內火艇」,在結構上也有許多奇特之處。二戰剛結束時,美國軍方派出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意在考察日軍使用的諸多武器裝備。代表團的要員們對不起眼的「特二式內火艇」進行重點調查,刨根問底,足見它確實有令美國大佬感興趣之處

在總體結構上的一個奇特之處是,增加了車長瞭望塔和方形換氣筒。這兩大件僅在水上航行時才使用,陸上行駛時也要卸下來。方形換氣筒裝在車體後部發動機艙的上部。裝上這「兩大件」后,即使海水淹沒炮塔頂部,內火艇也能照樣航行,適航性相當好。

它的主要武器是1門「一式」37毫米坦克炮,它是在94式和98式37毫米坦克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身管加長了80毫米,葯室也相應加大。行動裝置為每側有4個負重輪、2個托帶輪,採用平衡式懸挂裝置,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裝甲防護性能較差很不禁打。

Advertisements

「特二式內火艇」的運用方式也挺絕,要靠潛艇或運輸艦來遠涉重洋,目的是達到奇襲的效果。不過,這種捆綁運輸,發動機和電氣裝置重新裝車的做法,很難達到奇襲的效果。加上它的生產數量很有限,在作戰中發揮的作用很有限。

儘管內火艇系列兩棲戰車火力較弱,防護薄弱,生產數量也很少,但是,也不能說內火艇一無是處。二戰後的美軍調查團官員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除了內火艇系列,日本人在二戰中設計的坦克裝甲車輛,談不上有什麼創新之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