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影響了西方繪畫史的東方藝術

說起浮世繪,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日本最本土的藝術形式,它記錄了日本江戶時代的市井風情。在日本藝術史中,浮世繪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浮世繪甚至影響了整個西方的繪畫史,尤其是印象派繪畫。

浮世繪

floating world的精髓是live in the moment,即「活在當下」,是被當時的市井小民奉為主流的思潮,反映市俗生活的風俗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的民族藝術。

「浮世」的出現一直有暗指生活放蕩的意思,因此浮世繪也被認為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事實上,浮世繪的題材範圍非常廣泛,藝妓題材只是其中一部分,更有名山秀水、魚蟲鳥獸、時事生活等。

浮世繪傳入西方后,在西方藝術界掀起軒然大波,對西方藝術家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最早引起西方藝術界注意的是葛飾北齋,最有名的浮世繪作品《凱風快晴》《神奈川衝浪里》就出自他的手筆。葛飾北齋在法國藝術界引起廣泛興趣,德加、馬奈、梵高、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

《凱風快晴》

《神奈川衝浪里》

1867年,巴黎世博會舉辦了歐洲第一個日本版畫展覽,浮世繪開始出現在特色商店,甚至一些街邊小店,法國人對日本的興趣也越來越高漲。

19世紀後半葉的歐洲,不管是繪畫還是設計都掀起了一股日本風,強調平面和裝飾性。惠斯勒就曾畫了一幅《瓷國公主》——西方古典女神的面孔,身著一身和服。

這幅畫的所有者要惠斯勒為放置這幅畫的櫥櫃門配色,結果他居然畫開心了,趁贊助人不在的時候把整個房間都畫成了日本風的藍綠色孔雀,免不了被罵一頓,但是贊助人還是把這些裝飾保留了下來,後來這個屋子就被叫做孔雀屋。

馬奈、莫奈、梵高等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代表人,本就是變革的先驅,看膩了延續幾百年的寫實主義繪畫,自然對浮世繪這種新奇的來自神秘東方的藝術狂熱。

當時西方古典主義繪畫採用定點透視法,符合人的視覺真實性,追求「畫得象」。而攝影出現后,對追求「畫得象」的古典繪畫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而浮世繪打破了古典創作規則,給尋求創新的畫家們帶來了全新感受。

浮世繪採用並不嚴謹科學的透視關係,比如散點透視法、前縮透視法重疊透視法

散點透視法是一個畫面沒有固定的焦點,中國的工筆畫大多是散點透視,把景物和人物都放在一個畫面上追求完整的裝飾效果。

前縮透視法,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是:漫畫中要表現拳頭對我們的正拳攻擊,拳頭被特寫誇大,前臂縮小變短。

重疊透視法是將前景物體在後景物體之上,利用前面的物體部分遮擋後面的物體來表現空間感。

所以,浮世繪的出現對於當時的歐洲印象派繪畫是很大的衝擊,除去內容的平民化很吸引人之外,使他們耳目一新的是藝術的構圖方式一樣可以表現透視關係、遠近關係,線條和無陰影的平塗一樣可以帶來立體效果和體積感,鮮明的色彩更具裝飾效果,多視點、非單一主體使畫面能容納更廣泛的內容。

印象派繪畫正是從浮世繪中看到了這種「不同」。他們在描繪現實生活,比如巴黎市井文化時,不再象古典派那樣把陰影抹得光滑過度到看不出線條,反而強調平面塗色,不加陰影,保留線條,用色大膽艷麗,透視關係上不再那麼嚴謹。

馬奈引領了印象派的發展。他繪畫取材於當時的巴黎市井生活——《草地上的午餐》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紳士畫在一起,《奧林匹亞》女子裸身躺在床上,兩幅畫中的裸體女人都是淡定還有些傲慢地看著世界,這對當時學院派傳統題材是一種挑戰。

《草地上的午餐》

《奧林匹亞》

繪畫風格從構圖、空間表現上有創新之外,繪畫技法不追求立體化,平面大塊平塗,色彩對比明顯,不追求陰影過度,這些都有浮世繪的影子。

他的《吹笛少年》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對比明顯、艷麗的色彩,以及讓人物懸浮在畫面上無空間感很不符合古典精神,明顯是受了浮世繪的影響。

《吹笛少年》

在馬奈的引領下,取材自生活,描繪自然,捕捉瞬間的光影印象是印象派大師們的追求。

莫奈在繪畫時簡化細節,用大塊色彩來增進繪畫速度,畫面更平面化,用規則的色塊規律性地排布、不加融合過度,來表現遠近關係和動感,帶有濃重的浮世繪特色。

莫奈的《穿和服的女人》,可以看到浮世繪的「硬性植入」,這幅畫的模特是莫奈的妻子卡繆,據說莫奈是特意讓妻子帶上了金色的假髮,以強化東西方元素的衝突感,同時與和服上的金線相呼應。

《穿和服的女人》

《青蛙塘》這些由大到小規則層疊的水紋,是不是受了《凱風快晴》里雲朵繪畫技法的影響呢?

《青蛙塘》

《凱風快晴》

梵高屬於受浮世繪影響較大的後印象派大師。他在巴黎期間受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繪的影響,規則的小塊分區點畫法,給人更精細、秩序和立體感。

梵高臨摹過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的《龜戶梅園》,雖然是臨摹,筆觸顏色還是很有個人風格的。

《龜戶梅園》

梵高臨摹

梵高受浮世繪影響最明顯的作品是《唐基老爹》,背景全是各種日本浮世繪:

《唐基老爹》

清晰明亮的線條,大膽地使用純度很高的顏色,平塗上色不做暈染。

色調變換著排線,通過這種方式作畫能快速有效地抓住事物的運動形式,這也是從浮世繪繪畫中得到的啟示。有人拿這幅旋轉的星空《神奈川衝浪里》的巨浪來對比。

旋轉的星空

《神奈川衝浪里》

在構圖方面,以下這幅很有意思,繼承了《龜戶梅園》的構圖方式,採用遠近法構圖,將卧龍梅大手筆地安排在前景,穿過梅樹,可以看到遠景。浮世繪的空間切割方法,給人不完整的形象,有很強的視覺張力。

《龜戶梅園》

德加是很特別的一位印象派畫家,其他印象派畫家忙於風景畫,而他對人體更感興趣。區別於同樣喜歡人體繪畫的雷諾阿喜歡捕捉女人美麗的瞬間,而德加卻喜歡描繪真實的女人,尤其是後期,簡直是近乎殘忍地俯視女人的各種醜態。

德加最主要的題材是芭蕾舞女,浮世繪對他的影響,在早期描繪芭蕾舞女演出和排練大場景時的構圖非常重要。他在作品構圖中運用了中心位移和空間切割的方法,得以容納更多的內容,使畫面具有真實感。

《棉花交易,辦公室內的景物》中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很細緻,沒有任何一個相機能拍出他筆下的空間深度及平衡對稱。

特寫鏡頭誇張的前景、漸行漸遠的後景、突然切掉的肢體、從高處俯視的視角、用空間留白強調深度等。就好像某個人在場景外正在偷窺一樣。德加在空間構圖上的大膽嘗試是極具創新意味的。

浮世繪給印象派畫家最重要的啟示,就是讓畫家知道,還可以不用科學透視來構圖,可以使用明亮不混合的色彩,可以大塊平面鋪色,用線條和色塊可以快速的作畫。這樣的啟示被運用到創作作品中去,所以我們在很多印象派的畫作中都能找到不少浮世繪的影子。

在那個沒有網路、通訊不便的年代,西方畫家們為什麼能看到日本的浮世繪還深受影響呢?這期間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解釋:

19世紀中期,一些本來由中國出口的生絲、茶葉、瓷器,由於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西方只得改道從日本進口。日本出口的陶瓷、茶葉的包裝上就印有浮世繪的圖案,這樣浮世繪就被順帶著大量流傳到歐洲,從而被西方的畫家們遇見,算是個淵源。

中國和日本都向歐洲出口瓷器,但是有個很有意思的差別,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輸出。

瓷器運輸很容易碎,中國人想的辦法是很聰明的,在瓷器里撒很多黃豆,黃豆泡水就會長豆芽,長起來會把整個瓷器里裡外外都包住,據說整個被黃豆芽包住的瓷器直接摔地上也不會碎。而日本出口瓷器,是用報紙包起來,日本人本來就愛看報紙,所以大量的日本報紙跟著日本的瓷器進入到了歐洲,報紙上印著許多繪畫也自然被很多歐洲人看見。

在日本,浮世繪一直是市井風氣的代表,在國內並不受重視,直到浮世繪成為日本繪畫藝術的代表享譽全球,才終於被日本重視起來。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