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之美者——芥藍

網路上盛傳一個「潮汕媽媽十大家常菜」的帖子。「牛肉炒芥蘭」榮登榜首,可見潮汕人對芥蘭的喜愛。

芥蘭,為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以肥嫩的花苔和嫩葉供食用,質脆嫩、清甜。蘇軾《老饕賦》就有詩云「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形容芥藍有香蕈的鮮美味道。廣東、廣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多有種植。查閱相關資料才發現,芥蘭的原產地就是潮汕的揭西縣。難怪,如今市場上的芥蘭仍公認來自揭西的為最佳,其中尤其以紅腳芥蘭為上品。

紅腳芥蘭,產於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莖外表呈紫紅色,故得此名。由一種說法,芥蘭之所以莖部呈紫紅色是因為當地土質含鐵量高,所以這個品種別的地方種不出來,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紅腳芥蘭口感爽甜無渣,以香脆而聞名。《揭陽縣誌》也曾記載稱:「芥藍:葉如藍而厚,青碧色,菜之美者。一名芥蘭,以其味與芥類,花與蘭類也。」;「揭產以棉湖為最」。

在潮汕,同樣叫芥蘭,但品種的差異性很大,這可能與各地的水土有直接的關係,不同的水土產生了不一樣的品種,也讓各地的人有各自的驕傲。比如揭東的桃山黃花芥蘭,當地人就認為不遜於揭西的紅腳芥蘭。芥蘭一般都是開白花的,唯獨揭東炮台鎮桃山村的芥蘭是開黃花的。這裡栽培芥蘭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栽培經驗,周邊的村鎮都想他們取經,黃花芥藍的品種也就傳播開來。

關於桃山芥蘭的由來,民間還有傳說。據《揭陽縣誌》記載,六祖法師未出家時,不茹葷血,雲遊採摘野菜。一次,腹中飢餓,看見農家有以鍋熬野味者,乃將野菜置其竹籃中,與野味同鍋,隔開煮之而食,這種野菜後來為農家廣泛種植,被稱為「隔籃」。隔與格音近,將「籃」之「竹」頭改為草字頭,以表菜名,這種蔬菜在潮汕地區就叫「格藍」,后演變為「芥蘭」。「隔藍」的說法很早就見諸文字,清乾隆《潮州府志》這樣記載:「芥藍,甘辛如芥,葉藍色,煉之能出鉛,又名隔藍。」《廣東通志》:「隔藍,菜之美者。」

只要是好東西,有些年代就會有故事,以滿足人們對於它的由來的合理解釋,即使知道它並不可靠也不以為意,傳說總是充滿想象力的,而且總是與神鬼或帝王聯繫在一起,關於桃山芥蘭的另一個傳說就與清朝乾隆帝有關。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他的招牌行為,所以南方的許多美食傳說都跟他搭上關係,包括桃山芥蘭,雖然歷史上,乾隆爺根本就沒到過潮汕。話說乾隆皇帝南遊至桃山村,晨起漫步,這位風流天子到哪都有艷遇,果然,恰好見到樓台上一位美貌村姑將洗臉盆的水潑向樓下格藍菜地,觸景生情隨即吟詩:「山僻村姑賽天仙,惹朕情牽意留連。堪羨格藍多艷福,得沾美人脂粉香。」得到帝王的羨慕,桃山格藍從此味道更好知名度更高,而且菜葉上還沾著一層薄粉,像美人的脂粉。

就品種而論,芥蘭有黃花種、白花種、紅腳種、高腳種、香菇種、大頭種等等,其實各有各的特點。過去炒芥蘭講究「厚朥猛火」,芥蘭要切開了炒,豬油香與芥蘭的菜香最能下飯。如今講究健康,一般用油熱鍋,芥蘭整棵放進去,淋上點水加蓋燜熟即可,吃的是芥蘭本身的清香。

其實對於澄海的大頭種,個人更喜歡腌制涼拌作為小菜。方法非常簡單芥蘭頭去皮切片,用鹽腌20分鐘,撈出瀝干,再加入辣椒絲、適量醬油、陳醋、香油即可。也可用芥蘭頭切片,直接用魚露腌制,第二天即可食用,還能放置較長時間,加上幾滴香油,早上配白粥極好。

看到一位美食家文章講拔芥蘭的經驗,覺得甚為好笑。採摘芥蘭是不能連根拔起的,以前直接用指甲掐,現在大多用刀子割。這樣採摘后的芥蘭會長出新芽,一般能采上三四茬,越采越細嫩。

好東西總是比較出來,以前常吃並沒有覺得紅腳芥蘭有什麼特別,可如今要吃上新鮮而不施農藥的紅腳芥蘭可不容易。棉湖老家的親戚來走動,現在都知道,母親就喜歡鄉下的蔬菜,特別是紅腳芥蘭,總會帶上幾把,我見了總是催促趕緊炒了吃掉。

作者:陳益群

---------------------------------------------------------------------------------

無論你個在內還是在外的潮汕人,都推薦你添加潮汕人的公眾號:

csr540

↑↑↑↑↑↑長按可複製到微信添加朋友黏貼即可關注,我們每天都會推送最新的潮汕資訊,膠地人,猛猛來↑☞吧。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