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氏榮封第,廣西晚清民居文化的豪華陳列館

在煙霞山的奇觀美景下,廣西欽州市靈山縣太平鎮連科坪村坐落著一座美麗的仇氏榮封第古宅。榮封第以其規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豪華,積澱著厚重的民俗文化,被稱之為廣西晚清民居文化的陳列館。

連科坪村隱藏著世上獨一無二的三大寶貝,一是太陽鍾;二是古荔(享譽世界的千年古荔枝樹);三是牌匾(陽雕貼金箔工藝製成)

這裡江水如境,古橋作虹,峰巒疊翠。連科坪村面積約12公頃,原是一片大草坪,人們用「仙人仰睡」來形容它的地形,太平江碧水婀娜自西向東半環,地勢從西南至東北錯落微拱,上有幾個連在一起的大水窩,所以清代乾隆年間村場形成時起名叫連窩坪,道光二十四年(1844)榮封第落成以後才改名連科坪。

榮封第古宅的主人是仇誨忠,在清道光十六年獲得皇帝授予武德騎尉封典(乾隆五十一年(1786)定製,正五品武官授武德騎尉之官階)。

Advertisements

榮封第東南朝向,座落在「仙人胸」,府第前的半月形池塘是「仙人肚臍」,周圍古荔枝樹象羅蓋擁簇。西南端枕到江滸的後背山是「仙人頭」,松樹、梨樹林蔥蘢,隔江正對著惟妙惟肖的紗帽嶺。

東北地形在蠶房處分叉,「仙人胯」下是依次遞低的稻田,小溪淙淙從如畫般的田疇中激流;「左腳」壓著「仙人羅帶」太平江,直蹬青松蔭綠的龍頭嶺,臨江一側桑林、綠竹隨風搖曳;「右腳」微屈,擱到久土嶺山邊,棠梨樹連片成林溢翠。

北面天井嶺、鷹嶺起伏,如帷如幔,外圍遠處黑黝黝的青窩嶺恰似屏風聳立。連科坪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一年四季鳥語花香,幽靜超塵脫俗,被譽為鮮為人知的桃花源。

榮封第原有房屋108間,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主體五進深「三排九」結構(每進由正座、小院、外廊構成,橫排9間)。道光二十五年(1849),為防禦天地會,在大宅院的四角分別增建碉樓。同治三年(1864)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重開科舉考試后,再在後圍牆外建設書院進修齋。1939年11月侵華日軍在欽州登陸,為防避兵禍又先後給部分房屋加建夾牆。而今基本保持原貌的屋舍尚有70多間。

Advertisements

榮封第屬嶺南漢民居獨特風格的傳統建設,先是縱深增加院落,再橫向擴展。用高大的牆垣包繞以對外隔絕。頭、二座均是「三間兩耳」(正房三間,耳房兩間)、「明一暗二」(廳堂一間,廂房兩間),廂房為上房。頭座正中為祖廳,以此為中軸線貫通二、三、四座廳堂。二座正中為女廳,外人及執役男女不可入內。三廳三開間是會客場所,用料考究,布置堂皇,前後格門高聳,寬檐廣廊,光亮、莊嚴。

這些廳堂兩側各有一個迴廊通繞的四合院,是家庭成員的住所及其附屬屋舍,尊卑有序,嚴格區別,自有天地。各進之間交通不必經過廳堂,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

三、四座之間的天井兩邊,女兒牆與屋檐平高,左右的第一個小四合院,廊屋兩兩相對,那前後也是「三間兩耳」、「明一暗二」型式的男、女客廳,堪稱經典之作。前向的叫司廳,是男主人書房兼接待貴賓的套間,小廳前格扇門的淺浮雕、通雕工藝精湛,格柵透風采光;大檐前廊,可以出入三廳、偏院,格調清雅。

女性專用的客廳叫花廳,俗稱倒朝廳,小檐廊分別與四廳和內院通行,氛圍素怡。男女客廳之間有小天井正中的一堵漏窗照壁遮擋,向司廳一側砌金魚池,象徵男士平步青雲,向花廳一側砌花壇,寓意內眷芝蘭惠香。兩邊的廊屋都隔為兩間,兩端各有一垂脊小門,左廊屋靠近司廳的是放置草稿廢紙的,惜字房,靠近花廳的是燒水間,功能有別,屋階可以來往司廳、花廳,進退有度;以前習俗「男不入廚房,女不進司廳」,自得其樂,內外兼顧,宜室宜家。

四座的過廳設置屏風門,平時緊閉忌避夕陽,惟有重大事故或貴客來訪才「打開中門」迎瑞納福,營造出既肅穆又規圍的氣氛。四、五座之間即前庭院,以前外人至此止步,非請勿進了。四座正門兩側外牆平胸高處各嵌有兩塊花崗岩拴馬石。五座為倒廊,不設門樓,牆垣式大門兩邊分別是門房。顯示主人家豁達莊重、文武相濟的氣概,還隱藏有當時期待後輩連科發甲,增廣門庭的深刻意義。再往外側兩邊的依次是雜務小院。

圍牆有五個門口出入,既與「五代恩榮」相呼應,又使得居所象是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的田園詩。

《靈山縣誌》載:仇誨忠(1788—1861),字教之,號納軒。八歲喪父,稍長讀書參加童生試均拔置前茅,母親去世后家務羈絆,未入縣儒學肄業,嘉慶二十一年(1816)以捐納監生身份加捐守御所千總候選,道光十六年獲得皇帝授予武德騎尉封典。《靈山縣誌》在他的小傳中記載:小好善,有文風。倡建太平圩大石橋、三帝廟。與教廉張永淵同倡「惜字會」。遇善事欣然為之,無吝難色。以公直推選為鄉正,每處事日,召集子侄將日間所持理由條分以告,鄉族敬如神明。壽七十四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