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性味歸經

何謂中藥性能?又稱藥性,即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與特徵的高度概括。

何謂藥性理論?即有關藥性的理論,包括 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等。

藥物之所以能夠針對病情,發揮作用,是因其各具獨特的性能,前人也稱之為偏性。也就是說,以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所表現的陰陽偏盛或偏衰等。

中藥的性能是依據用藥后的機體反應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

第一節 四氣

一、四氣的含義

四氣,也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性質,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

平性,是指藥物寒熱偏性不明顯者。

二、四氣的確定依據

藥性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反。故四氣的確定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病證寒熱為基準。

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石膏,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寒性。

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溫性或熱性,如附子、乾薑對於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脈沉無力等寒證具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熱性。

三、四氣的所示效用及其陰陽屬性寒涼性藥物,即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等作用。

溫熱性藥物,即具有 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

寒涼性有傷陽助寒之弊,而溫熱性則有傷陰助火之害。

有些藥物,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予以區別,這是對中藥四氣程度不同的進一步區分。

溫熱屬陽,寒涼屬陰。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

四、四氣的臨床意義

1.據病證的寒熱選擇相應藥物, 治熱病投寒葯,治寒病投熱葯。如治氣分高熱,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陽欲脫,投性熱的附子、乾薑等。

2.據病證寒熱程度的差別選擇相應藥物。如治亡陽欲脫,選大熱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溫性之炮姜;反之,則於治療不利,甚則損傷人體。

3. 寒熱錯雜者,則寒熱並用,至於孰多孰少,據情而定。

4.對於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者,則又當分別治以熱葯或寒葯,必要時加用藥性相反的反佐葯。

第二節 五味

一、五味的含義

五味,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五味。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此外還有淡味、澀味,但長期以來,澀附於酸,淡附於甘,以合五行配屬關係,故習稱五味。

二、五味的確定依據及其陰陽屬性

五味確定,最初是依據藥物真實滋味。黃連、黃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烏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

隨著用藥實踐的發展,人們對藥物作用的認識不斷豐富,一些藥物的功能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而採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臨床證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發表透疹,用口嘗所得甘昧只能解釋歸納其生津止渴作用,而發表透疹則難以歸納解釋,故又據發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則,再賦予其辛味。因此,確定味的主要依據,一是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藥物的功能。

五味的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三、所示效用與臨床應用

1.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療表證的藥物,如荊芥、薄荷;治療氣滯的香附;治療血瘀的川芎、紅花,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葯大多能耗氣傷陰,氣虛陰虧者慎用。

2.甘:能補、能緩、能和,即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補益和中的作用。

一般治療虛證的藥物,如黃芪、熟地、枸杞子;治攣急作痛、調和藥性的飴糖、甘草等;某些甘味葯還能解藥、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葯多質潤而善於滋燥。

副作用:甘味葯大多能膩膈礙胃,令人中滿,凡濕阻、食積、中滿氣滯者慎用。3.酸:能收、能澀,即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於體虛多汗,久瀉久痢,肺虛久咳,遺精滑精,尿頻遺尿等滑脫不禁的證候。

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烏梅斂肺止咳、澀湯止瀉等。

副作用:酸味葯大多能收斂邪氣,凡邪未盡之證均當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堅。

苦能泄的含義較廣,①通泄:如大黃瀉下通便,用於熱結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氣,用於肺氣上逆之咳喘。枇杷葉能除降泄肺氣外,還能降泄胃氣,用於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③清泄:如梔子、黃芩清熱瀉火,用於火熱上炎,神躁心煩,目赤口苦等證。

苦能燥即燥濕,用於濕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區別。溫性的苦燥葯如蒼朮、厚朴,用於寒濕證,稱為苦溫燥濕;寒性的苦燥葯如黃連、黃柏,用於濕熱證,稱為苦寒燥濕。

苦能堅的提法源於《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知母、黃柏等苦味藥用治腎陰虧虛、相火亢盛等證為例,認為苦能堅陰,並以「 瀉火存陰」之理解釋。「存陰」是間接作用,「瀉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堅陰與苦能清泄直接相關。堅厚脾胃:增進食慾,黃連、龍膽草。

5.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癧、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鱉甲,治熱結便秘的芒硝等。

6.澀:能 收斂固澀,與酸味作用相似。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禹餘糧澀腸止瀉,蓮子固精止帶,烏賊骨收斂止血、固精止帶等。7.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多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四、氣味配合

(一)意義

氣與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其中氣偏於定性,味偏於定能,只有將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性能。

如紫蘇與薄荷雖均味辛而能發散表邪,但紫蘇性溫而發散風寒,薄荷性涼而發散風熱;黃芪與石斛雖均味甘而能補虛,但黃芪性溫而善補氣昇陽,石斛性微寒則善清熱養陰。

(二)原則

氣與味配合的原則有二:一為任何氣與任何味均可組配;二為一葯中氣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個,也可以有兩個或更多。味越多,說明其作用越廣泛。

(三)規律

氣味配合規律有二: 一為氣味均一;二為一氣二味或多味。

(四)氣味配合與療效的關係

味同氣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紫蘇、薄荷皆有辛味,能發散表邪,但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薄荷辛涼,能發散風熱。

再如, 麥冬、黃芪皆有甘味,麥冬甘涼,有養陰生津作用;黃芪甘溫,有溫養中焦,補中益氣作用。

氣同味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例如,黃連、生地黃均性寒,皆能清熱,用治熱證。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主治濕熱證。生地黃甘寒,清熱養陰,用治虛熱證。

性味還必須與藥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全面、準確地認識藥物。紫蘇、辛夷性味皆是辛溫,都有發散風寒的作用。而紫蘇發散力較強,又能行氣和中;辛夷發散力較弱,而長於通鼻竅。

因此,性味與功效合參尤為重要。

第三節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義

升降浮沉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這種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

二、確定依據

1.藥物的質地輕重:凡花、葉類質輕的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葉等;種子、果實及礦物、貝殼類質重的葯多主沉降,如蘇子、枳實、磁石、石決明等。

2.藥物的氣味厚薄:凡氣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蘇葉、銀花;氣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黃等。

3.藥物的性味: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葯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涼、味酸苦鹹的葯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藥物的效用: 藥物療效是確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病勢趨向常表現為向上、向下、向外、向內,病位常表現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夠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趨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氣,善治肺實咳喘、痰多氣逆,故性屬沉降;桔梗能開提肺氣、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啞,故性屬升浮。

三、所示效用及其陰陽屬性

升浮類葯能上行向外,分別具有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作用,宜用於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勢下陷類疾病的防治;沉降類葯能下行向內,分別具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等作用,宜用於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勢上逆類疾病的防治。

升浮屬陽,沉降屬陰。

四、臨床應用

1.順其病位選擇用藥

如治療病位在上之風熱目赤腫痛,常選用藥性升浮的薄荷、蟬衣、蔓荊子等;又如治療病位在下的腳氣腫痛,常選用藥性沉降的黃柏、蒼朮(以沉降為主)、牛膝等。

2.逆其病勢選擇用藥

如治療病勢下陷之久瀉脫肛,常在補中益氣的基礎上再配用藥性升浮而能升舉陽氣的升麻、柴胡等;治療病勢上逆之肝陽上亢,常選用藥性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地黃等。

3.據氣機運行特點選擇用藥

有時也根據氣機升降出入周而復始之特點,在組方遣葯時,常將升浮性葯與沉降性葯同用。至於以何為主,以何為輔,當據情酌定。

如黃龍湯為瀉熱通便、益氣養血之方,即主以性沉降之大黃、芒硝、枳實等,佐以少量性升浮之桔梗, 使降中有升,以增強療效。五、影響因素

1、炮製:酒炒則升,薑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下行。

2、配伍:在復方配伍中,性屬升浮的藥物在同較多沉降葯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約。反之,性屬沉降的葯同較多的升浮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第四節 歸經

一、歸經的含義

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密切聯繫起來,以說明藥物作用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從而為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依據。

二、理論基礎

臟象學說、經絡學說。

三、歸經的確定依據

1.藥物特性

每種藥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氣、味等特性,有時以此作為歸經的依據,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陳皮、半夏、荊芥均味辛,故歸肺經;甘入脾,飴糖、甘草、党參均味甘,故歸脾經等。

2.藥物療效

如蘇子、白前能治療咳喘,而咳喘為肺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肺經;茯神、柏子仁能治療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為心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心經,等等。

四、表述方法

一般採用十二臟腑經絡法表述,常直接書為歸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膀胱、膽、心包、三焦經等;或不提臟腑之名而用經絡的陰陽屬性表述,如入少陰、入太陰、入厥陰、入少陽、入太陽、入陽明;有時也將上述二法合併表述,如入少陰心經、入厥陰肝經等。

五、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掌握歸經,有助於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如熱證有肺熱、肝熱等不同,治肺熱咳喘,即選歸肺經而善清肺熱的黃芩、桑白皮等;治肝熱或肝火證,即選歸肝經而善清肝火的龍膽草、夏枯草等。

第五節 有毒與無毒

有毒與無毒,是中藥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藥有毒與無毒的認識,可以上溯到遠古時代。

一、含義

有毒與無毒,從狹義上講,是指藥物用於人體后能否造成傷害而言。

從廣義上講,除指藥物的作用能否對人體造成傷害外,還應包括藥物對人體治療作用的強弱。也就是說,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反映了其偏性對人體的兩面性。一般說,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和「毒」的大小,與其對人體傷害程度的輕重及治療作用強弱成正比。

二、毒的特性

所謂狹義的「毒」:即指藥物可以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性質。有毒的藥物,大多性質強烈,作用峻猛,極易損害人體,常用治療量範圍較小,安全性低。藥量稍微超過常用治療量,即可對人體造成傷害。

所謂廣義的「毒」:主要有兩種涵義:、藥物的總稱。即「毒」與「葯」通義。

如《周禮·天官·冢宰》云:「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明代《類經·卷十二》云:「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之為毒藥」;卷十四又云:「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稱之為毒藥。」以上文獻中,「毒」即是指「葯」。

2、藥物的偏性。中醫藥學認為,藥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就在於它具有某種偏性。臨床用藥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調節臟腑功能,糾正陰陽盛衰,調整氣血紊亂,最終達到愈病蠲疾、強身健體之目的。古人常將藥物的這種偏性總稱之為「毒」。

廣義的「毒」雖在表述上有藥物的總稱與藥物的偏性之分,而實際上卻很難分割。因為從理論上說,凡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稱其為葯。故也有人據此將藥物的總稱與藥物的偏性概括為藥物偏性的總稱。也就是說, 廣義的「毒」是指藥物偏性的總稱。

三、確定依據

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藥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馬錢子等;無毒藥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整體是否有毒:中藥大多為天然葯,一葯中常含許多成分,這些成分相互制約,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藥在整體上不顯示毒性。

3.用量是否適當: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鍵,未超出人體對藥物的最大承受量即為無毒,超過則為有毒。

四、影響有毒無毒的因素

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有品種、來源、入葯部位、產地、採集時間、貯存、加工炮製、劑型、製劑工藝、配伍、給葯途徑、用量、用藥次數與時間長短、皮膚與黏膜的狀況、施用面積的大小、病人的體質、年齡、性別、種屬、證候性質,以及環境污染等。

五、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

1.品種混亂。有些人不辨真偽,誤將混淆品種作正品使用,引發中毒。如有的地區將有毒的香加皮作五加皮入葯,導致中毒。

2.誤服毒藥。有些人迷信傳說和文獻錯載,誤服有毒中藥,致使中毒。如有人誤信馬錢子能避孕,取七粒搗碎服,遂致中毒死亡。

3.用量過大。有些人誤認為中藥均無毒或毒性甚小,不必嚴格控制劑量,在求愈心切的心理支配下,盲目加大用量,導致中毒。如有人過量服用人蔘或大面積塗敷斑蝥而致中毒死亡。

4.炮製失度。有些有毒藥生用毒大,炮製后毒減。若炮製失度,毒性不減,即可引發中毒。如有人服用含有炮製失度的草烏製劑而致中毒。

5.劑型失宜。有些藥物在服用時對劑型有一定要求,違則中毒。 如砒石不能作酒劑,違之則斃命。

6.療程過長。有些人誤認為中藥均無毒或毒性甚小,長期使用有毒的中藥或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藥,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7.配伍不當。中成藥組方不合理、中藥湯劑配伍不合理、中西藥聯用不合理等,也會導致不良反應。

8.管理不善。有些單位對劇毒藥管理不善,造成藥物混雜,或錯發毒藥,遂致中毒。如有人在調劑時,誤將砒石當花蕊石等發給病人,造成中毒身亡。

9.辨證不準。臨床因辨證失准,寒熱錯投,攻補倒置,導致不良反應的案例時有發生。如明為脾虛泄瀉,反用大劑黃連,致使溏泄加重。

10.個體差異。各個體對某些藥物的耐受性相異,乃至高度敏感,也常引起不良反應。如白芍、熟地、牡蠣,本為無毒之品,常人服之一般不會發生不良反應,但有個別病人服后引起過敏,臨床時有報道。

11.離經悖法。無論是應用單味中藥,還是復方中藥及中成藥,都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否則就會引發或輕或重的不良反應。

六、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

1.用量要適當,採用小量漸增法投藥,切忌初用即給足量,以免中毒。

2.採制要嚴格,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嚴格把住採制葯各個環節,杜絕偽劣品。

3.用藥要合理,杜絕亂用濫投,孕婦、老幼及體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識別過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