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小兒佝僂病 老人駝背 尋找原因及預防

有時候是不是總會覺得腰酸背痛或身體哪裡不對勁,卻又找不到原因?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和身體慢性發炎有關係。

找不出原因的腰酸背痛

有時候是不是總會覺得腰酸背痛或身體哪裡不對勁,卻又找不到原因?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和身體慢性發炎有關係。

急性發炎的表現方式會比較直接,通常你可以直接透過紅腫熱痛的現象,觀察到身體哪裡發炎、不舒服了。但慢性發炎更像是悶燒鍋原理,在身體這個爐子里默默地持續悶燒,直到一個階段后才會出現比較明顯的不適感

現代人往往覺得被要求具備頑強的抗壓能力,不應該為一點兒小病小痛浪費時間,或者覺得自己還沒有「矯情」的能力,自然也沒有養成在日常飲食之外補充營養補充食品的習慣。所以,當身體發出原因不明的疼痛警訊時,都會習慣先隨手購買止痛藥來「處理」這樣的身體發炎現象,亦或者咬牙忍著。

Advertisements

一開始也許會因為藥效而將不適感壓下去,你不再感到疼痛,誤以為痊癒了。漸漸地,很多人就很容易開始依賴這些止痛藥來抑制不適感。然而,你並未察覺到自己的身體原來還是處於發炎狀態,疾病依然在你的體內持續累積。久而久之,這樣不斷複發的慢性病,就會變成通常見怪不怪或者自我安慰的「老毛病」。

其實你的身體正在慢性發炎。

辦公室里,經常聽到同事說這裡酸、那裡痛,是不是坐的太久?是不是電腦打字太多?是不是低頭太久?大家以為只是單純的姿勢不良導致肌肉酸痛,貼一貼「祖傳秘方」的膏藥,或者去健身房拉伸幾下,再嚴重點的就來點兒止痛藥,以為這樣就好了。但你確定你真的只是肌肉酸痛嗎?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當我們的身體遇到傷害,像是拉傷、扭傷或其他外傷,身體就會產生髮炎反應,目的是為了清除侵入身體的外來物,修復自己的身體。但是,如果這個發炎過程毫無節制,就會產生類似「自體免疫疾病」的狀況。所以,有些慢性疼痛很難找出病因,甚至去醫院讓專家醫生診斷半天,卻毫無頭緒。

Advertisements

因此,長期患有慢性疼痛的人要注意,自己的免疫力可能己經失調,造成身體一直慢性發炎,常常這邊酸、那邊痛的,卻都找不到原因

這裡痛、那裡痛,止痛藥緩不了的!

很多被貼上「能吃苦」的人,面對疼痛,通常第一個反應就是吃止痛藥減輕疼痛,認為吞幾顆止痛藥就沒事了,或是「過幾天就會好了」。無論是上班久坐引起的腰酸背痛,還是跑步運動導致的膝蓋痛、肌肉痛,都是用同樣的方式處理。

有些女性常常睡到半夜會抽筋、酸痛,甚至有時會痛醒。像這種情形,極有可能是夜間腿部抽筋,這種病有很多原因,醫生常常會叫她們多補一點鈣。可是,有時候抽血檢查,卻發現她身體里的鈣含量正常。其實血鈣正常也沒有關係,依然可以多補點鈣,有助於穩定神經。

睡前泡腳,或者做一下小腿部的按摩,好好保溫,因為這種靜態的抽筋(就是說患者其實沒在動,卻抽筋了,和動態的抽筋不同),有時跟溫度的改變有關係。

其實,有不少人晚上睡覺常常腳抽筋,甚至連續抽筋了好幾個晚上,還影響到睡眠,有時是神經本身出了問題,由於神經傳導不良,造成對肌肉收縮抑制的不足,肌肉本身就會產生抽搐的反應。

如果你做了任何檢查都找不出抽筋原因,你可以考慮抽血驗驗,看看血中的維他命D是否不足。因為有時腿部的抽筋和慢性發炎、腿部神經不穩定有關,維他命D可以抑制發炎和穩定神經,所以對這種夜間腿不寧症有很好的療效。還有,我們人體的肌肉上有維他命D的接受器,它主要控制著鈣質平衡進出,抽筋有時是電解質不平衡所致,所以如果維他命D不足就可能引起抽筋。

疼痛是病,痛起來也可能要人命,但痛,真的不需要忍耐,因為疼痛是可以治療、治癒並好好控制的!但不一定要一直靠止痛藥,維他命D就是對付慢性疼痛的利器。維他命D充足,就可改善疼痛指數。維他命D本來就是應該補充的營養素,只是剛好你的身體可能很缺乏,所以對疼痛比較敏感。現在你補充維他命D,對疼痛就不會太過敏感。很多慢性疼痛是發炎引起的,而維他命D的作用就是抗發炎,因此可以幫助緩解疼痛。

維他命D是每個人都一定要補充的營養素,但它不是用來治療急性疼痛,而是對慢性疼痛有幫助。

如果你常常全身疼痛,但又找不出原因,就可以合理懷疑是維他命D攝取不足,我會建議你去測量血中維他命D濃度。國外很多大型研究發現,大多數慢性疼痛患者都有維他命D缺乏的問題

在愈來愈多研究數據支持下,我們了解若長期缺乏維他命D,往往會引起骨骼以外的問題,如慢性疼痛、纖維肌痛症等等。而美國也有一份研究指出,慢性疼痛病人血中維他命D的濃度若偏低,病人向護理人員索取止痛藥的劑量是其他維他命D濃度正常病人的兩倍。2017年,有項研究追蹤慢性下背痛(平均長達三個月以上)的患者補充維他命D3的狀況。一開始讓病患接受檢測,血中維他命D平均值所得數據極低,然後連續補充維他命D3長達八周之後,他們血中維他命D濃度皆明顯增加,甚至近六成的病患達到正常值。而且,每個人在補充維他命D3之後,疼痛指數和功能指數都獲得了改善。

從這些研究可以發現,維他命D缺乏是慢性疼痛的危險因子,事實上幾乎每個細胞都有維他命D的接收器,身體很多功能運作都有它參與的身影,特別是抑制發炎的功能。血中維他命D濃度不足,就無法抑制身體的發炎,而身體一旦開始發炎,長期下來就會百病叢生

同時,相關維生素D的研究還有更多的數據值得參考。

2017年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整合了各個補充維生素D的人體臨床研究,結果發現維生素D低的人群經過補充后,對於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效果比較好。

2018年由中國永康、溫州、金華的三個醫院進行研究,針對已經感染A型流感的嬰兒,給予不同劑量維生素D的補充,分別是1200IU的高劑量,以及400IU的低劑量維生素D補充。結果發現,給予高劑量維生素D補充的嬰兒,其流感癥狀(如發燒、咳嗽、流鼻涕)發作的期間較低劑量補充的嬰兒明顯縮短,但是這兩組病毒數量都有顯著的下降。因此,無論從機制層面還是人體臨床研究,維生素D對身體免疫來講是非常地重要

每年全球約有一千四百萬人被診斷出罹癌,癌症已是現代嚴重的健康問題。根據國外網站《healthylifetricks》的報導,醫學研究人員雖無法找到完全治癒癌症的方法,但他們已發現維生素D的含量與癌症、自體免疫和傳染性疾病等病症之間具有明確的關聯性。

四類人容易缺維D

維生素D雖被稱為「陽光維生素」,但陽光照射並非它的唯一來源。它在動物性食物中的含量也較多,但不能完全滿足人體的需要。

維生素D缺乏主要發生在受日光照射不足、缺少食物來源的人群中,尤以嬰幼兒、家庭婦女、老年人多見。此外,胃腸道疾病、肝病、腎病等都能引起維生素D缺乏。

具體來說,以下4類群體要警惕維生素D缺乏:

在家中或養老院里長期足不出戶的老年人;

大部分工作時間都在室內的白領職員;

「晝伏夜出」的夜班人員;

不愛出門的「宅男」「宅女」。

七個信號提醒你補維D

美國《赫芬頓郵報》載文,刊出波士頓大學醫學教授邁克爾·霍里克博士總結出的「體內維生素D不足的7個信號」。

骨頭疼痛 缺乏維生素D的成年人,更容易發生骨骼和肌肉疼痛,冬天尤其如此。

心情抑鬱 維生素D可改善神經遞質5-羥色胺水平,進而改善心情。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大大降低抑鬱症發病幾率。

年齡超過50美國癌症協會表示,年紀越大,皮膚產生維生素D的能力就越弱。老年人在室內的時間相對更多,曬太陽的時間相對較少,也就更可能出現維生素D缺乏。

超重或肥胖 身體脂肪過多會降低血液維生素D水平。其原因是維生素D具有脂溶性特點,身體脂肪越多,就越容易被「稀釋」。超重或肥胖人群,可能需要補充更多的維生素D。

深色皮膚 多項研究表明,皮膚色素是自然防晒霜。塗抹防晒指數為30的防晒霜會使皮膚製造維生素D的能力降低97%。皮膚黝黑的人曬太陽時間需要增加10倍才可獲得與白色皮膚人群相同的維生素D。

頭部愛出汗 頭部愛出汗是維生素D缺乏的典型癥狀。

出現腸道問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克羅恩氏病以及腹腔或腸炎,會影響脂肪吸收,因而更容易導致維生素D缺乏。

兩招補足維生素D

常吃富含維D的食物

  • 蛋黃 蛋黃富含維生素D和B族維生素,蛋白質含量幾乎占整個雞蛋的一半。每天一個雞蛋,其中的膽固醇並不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 干香菇干香菇中維生素D含量,是新鮮香菇的8倍,因為晒乾過程能提升維生素D含量。此外,干香菇還有抗病毒、抗癌、降低膽固醇等功效。

  • 用自然光處理過的蘑菇 蘑菇含有麥角固醇,這是一種在自然光或紫外線照射下,會轉變成維生素D的植物固醇。

  • 沙丁魚 沙丁魚不僅維生素D含量高,而且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汞含量也較低。

  • 金槍魚 金槍魚富含維生素D和歐米伽3脂肪酸,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還富含能提升人體免疫力的硒。

  • 野生三文魚 野生三文魚比養殖三文魚維生素D含量高75%,還能提供大量的歐米伽3脂肪酸以及B族維生素。

  • 魚肝油 魚肝油是攝取維生素D最迅速、最簡單的方法之一,魚肝油還能提供維生素A,有助保護免疫力和心臟、眼睛的健康。

除此之外,乳酪、肝臟、穀物、奶製品、豆奶等,都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

學會每天曬足太陽

人體90%的維生素D是依靠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后,通過自身皮膚合成的,它們可以促進鈣在人體中的吸收,從而起到強壯骨骼的效果。

  • 老年人邊曬邊動

在早上10點前及下午4點后的陽台或空曠場所曬太陽。邊曬邊走動,有利身體吸收日光。每天曬1次,每次20~30分鐘即可。

  • 中青年人曬久點

中青年人身體新陳代謝較強,鈣質流失較快,需補充較多的維生素D,所以需要較長時間的日照。可選擇上午6~10點和下午4~6點在戶外陽光下活動,每天曬1~2小時為宜。

  • 少兒多曬要有度

處在身體成長發育關鍵期的少兒,骨骼發育需要大量維生素D,輔助身體吸收鈣,所以要多曬太陽。但「曬」亦有度,避開正午12點至下午4點的陽光,其餘時間都可以讓他們在陽光下玩耍。

需要提醒的是,4類人不宜久曬。體弱者、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應量力而行,不能曬太久。嬰幼兒皮膚嬌嫩,也要特別注意避開紫外線高峰期。

· END ·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