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讀平凹

讀平凹

平凹,以他的清新的、空靈的文筆,寫下許多優美的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壇的地位,他和他的作品,將會被永遠地記錄在中國的文學史里,中國的文學進程史里,他里程碑式的功勛永不可磨滅的。可是,對於平凹的作品,只能是膜拜、學習,而不敢造次的。但是,讀了之後,就不免想說點:

在中國現當代文壇里,比較喜歡的作家的作品有沈從文的,再就是賈平凹的。老實說,在中國的現代文學史里,寫他們這種風格的作品的人不多,恐怕業惟有他們的筆才寫的出來。那作品里,是脫俗的清新、空靈。寫景,則如一幅畫,寫人,則那麼的傳神,簡潔而富有神韻的對話,把人如置在眼前,在那景那畫中的人,那麼的美好,從他們的作品里,會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於是,在閑暇的時候,在睡不著的夜裡,他們的書,就成了最好的糧食,讓人沉醉在無聲中,在與他們對話,也與他們作品中的人物進行交流。從而體味到蘊藏在作品中的他們的美好的心靈。

對於平凹的作品,我最喜歡的是從《滿月兒》開始,到《浮躁》這之間的作品。那散文,於纖細處折射出哲理;小說雖沒有曲折而扣人心弦的故事,而是在平淡中,以生活的真實面貌和節奏,來抒寫著人事。平凹的小說,也許就不是以故事性為基礎的,反而在淡化故事,以散文化的筆法,從容寫來,在平淡中,在傳神、簡潔、清新的寫作中,把人事,詩般地呈現在人的眼前。尤其是對人物語言的傳神的描寫,讓人時時陶醉於那鄉間山野中。於是,幾何時被《火紙》感動,被《天狗》感動,被《二月杏》感動……在輕鬆中,不知不覺讀了作品,而從作品中,又獲得了啟迪。作品中的人,和那景,就深深的印在了腦海中了。這與沈從文的《邊城》是一樣的,沒有較強的故事情節,但是,那山、那水、那人吸引著人,一氣讀完作品,那人、那山、那水也就印在心裡,引發人無盡的感慨。而這樣的故事,讀了一遍,隔些日子,又想讀第二第三遍的。所以說,象沈從文,賈平凹的作品,是值得,也誘惑人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讀的,第一 遍讀了,如喝頭到茶,第二遍,如喝低度的酒,不知不覺醉倒在作品里,也幻想著在現實中能有作品中那人那事那山那水可該多好啊!

為什麼賈平凹的作品那麼的吸引人,耐讀,那是他在用情寫作,用一生的情,通過筆追逐心中的夢!

然而,光有情是不夠的,那就是悟,他以自己的視角,自己的表達方式,和藝術道路,不倦地在探索心中的道路。

我以為,平凹的創作,是以《廢都》為分界限的,《廢都》之前,是一個寫作風格,《廢都》之後又是一個風格,《廢都》之前的風格,就是那種清新、空靈,脫俗,構畫出那如世外桃園般的境界!而《廢都》之後的作品,以往的清新、空靈少了,而多了的是凝重,最大的轉變,就是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的轉變。《廢都》之前的作品里,是有著詩的意境,語言清新,而《廢都》之後的作品里,就少了先前的意境,語言也變的呆板。完全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作品語言和表達方式。就象《紅樓夢》和《金瓶梅》中的表達方式一樣。作品不再追求意境和空靈,而是在敘寫中,抖落人事。平凹先前的作品,就如一個內心對世界充滿嚮往的詩人,用詩的語言、意境,用孩童般的眼睛和心靈來描寫世界,而《廢都》以後的作品,就如一個歷經滄桑的人,在冷竣地向人訴說。

並不能說對一切充滿了嚮往就淺薄、幼稚;也不能說對一切冷竣,就高深和冷漠。平凹的寫作不論如何改變,有一點是一直貫穿在他的作品里的,那就是他對這個世界,對他眼中的人事,尤其是家鄉的人們的愛,使得他不斷地用筆在抒寫著對家鄉人們的深深的愛,因為這愛,才使得他寫出了那麼多的好作品。

平凹的作品,尤其是《廢都》以後的作品,若論思想性,是超過了以前的作品的。但是,論藝術性,就跟不上以前的了。尤其是語言,行文上,一直脫離不了古典文學的模式的影響。《廢都》后的作品,如果不看內容,和裡邊的人事,好多作品幾乎是一個模式,尤其是語言上,一直是古典文學那一個樣式。真讓人感到就如曹雪芹在今天的天安門廣場講《紅樓夢》一樣,不合時宜,也讓人難以有耐心把文章讀下去;儘管是形式是外在的,只要有了好的內容,就是好的作品,但是,如果有了好的內容,而沒有好的形式,如語言上的不一致,也會使得作品大打折扣。

但是,平凹是多產的,作品寫多了,也難免會有問題,但平凹是奮鬥的,以他的超人的觀察力、敘事力,只要能打破古典文學套在頭上的枷鎖,他一定還能寫出更多更好的讓人嘆為觀止的作品的。

2005年7月21日草於關口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