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為什麼這麼火

《三體》是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共三部。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其第一部經翻譯后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Society,簡稱WSFS)所頒發的獎項,為紀念「科幻雜誌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Gernsback),命名為雨果獎。

雨果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也是第一個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人。



《三體》自發表以來,便積累了國內外大量的粉絲人氣,時至今日,《三體》迷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群體。《三體》已成為中國科幻界的一個精神圖騰,這年頭,沒吃過豬肉可以,但沒看過《三體》是不行的,就算你上現在很火的AB彈幕站,都有可能看不懂時不時蹦出來的三體名詞。

《三體》現象為什麼會這麼火,主要有下面五個方面的原因:
1.作者把握住了讀者大眾獵奇心理:
不得不說,劉慈欣作為一名小說家,把握大眾的心理上很有一套。運用文化大革命為背景切入整體故事架構的手法極其巧妙,書中的科學名詞解釋也足以讓一個高中文化水平的讀者很順暢的讀懂,這既可以滿足讀者對那個略顯神秘而癲狂的年代窺視,也可以引起對瘋狂年代和現代人的劣根性各種人文主義的思考,使得書中很多人各種瘋狂和不合理的行徑得以解釋,從而吸引讀者挖掘書中下面的內容。

2.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否定了各類亂離怪神。
不同於很多科幻小說家運用歷史和宗教典故直接編織故事,《三體》極為罕見的在科幻中否定了歷史上那些「披著科學外衣的玄學家」,認為「憑著主觀臆測建立宇宙的模型」是極為可笑的。在現實意義上,有基礎的讀者很容易就會聯想到社會上充斥著茫茫然的「風水」「道玄」等給現代科學無一絲貢獻的所謂」中華老祖宗的智慧「之類的學說,從而產生共鳴。
《三體》中說的很清楚,只有通過大量觀測和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嚴密的推論,才能建立起宇宙的模型,再返回實驗和觀測去檢驗。大劉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用極為簡潔的語言和易懂的實例給讀者展現了「無解的三體問題」「人列計算機」「多維空間解釋」「強相互力」「曲率光速飛船」「黑域」等這些科學概念,使得讀者眼前一亮,毫無晦澀之感。


3.對人性的思考和挖掘。
《三體》三部曲中處處瀰漫著人性的思考和人類自身劣根性的擴大。憤怒、沉淪、背叛、軟弱、堅持、博愛、自私、恐慌、仇恨等人類情緒貫穿整部小說,與其說《三體》是人類與外星侵略者的鬥智斗勇,不如說《三體》其實是人類自己人性和慾望的搏殺。當理性戰勝人性時,人類對侵略者的反擊和對自己道路的探索中都是佔據上風的。當人性戰勝理性時,人類最終走向滅亡的道路。正如書中一句經典語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4.對宇宙文明的探索和思考。
在《三體》中,作者對現實生活中人類不遺餘力向外太空發射電磁波和寄存衛星尋找外太生命的做法是持反對態度的。在《三體)—黑暗森林》中,作者本著嚴謹態度,以生物自身發展需求為基礎,推斷出宇宙公理——黑暗森林理論。在本理論中,兩個互相發現的不同文明在「類不同」「對資源需求一致」「生存大於一切」「技術爆炸」的基礎上是不可能同存的,必然會以一方消滅另一方而結束。整個宇宙就是一個「他媽的真黑」的獵場。「他人即是地獄」,這也間接提醒了現今科學界要謹慎對待地外生命的尋找。

5.對文明未來的展望
《三體》中,由於黑暗森林法則的存在,處在科技低端星球的生命個體可謂是微不足道的,書中最後,整個太陽系和侵略者外星星系最終因為暴露了目標而被其他高等文明以匪夷所思的科技手段摧毀。另外,作者也提醒整個人類群體,想要在殺機四伏的宇宙中長久生存下去,必須開發「飛出去」光速交通工具,除此之外,任何偏安一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文章最後,作者也提出了所有生命都會在宇宙時間長河中泯滅,只有死神才會永生,雖然有消極成分,但也為整部書注入了哲學思想,使之得以升華。

最後,光錐之內即是命運。——《三體》(全文完)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