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拾遺:活潑於腰,靈通於背

「蹬之於足,行之於腿,縱之於膝;活潑於腰,靈通於背。」 這是宋衛銘所傳宋氏太極功《十六要論》中的詞句。短短二十字,我卻用了數十篇文章來論述,實在是現在的武術與傳統武術偏差太大,傳統思想中的共識都消失殆盡。用現有的語言,又難於表達古時的含義,只能慢慢道來,望能達成一些共識。

吳圖南前輩的弟子於志鈞先生質疑上句中「蹬之於足」中「蹬」字應該為「踩」,他認為:蹬止向上,踩之向下;一漂浮,一沉固,這個觀點我很是贊同。前篇《內家拳拾遺:落馬為拳,五指抓地?》與《內家拳拾遺:腳趾、湧泉穴與腳踝》針對腳底與腳踝部分的要求,做了詳細的論述。腳底與腳踝在發力的過程中主要的動作,腳底是貼住地面,腳踝是向下松沉對拔。

腰位於身體的中間,胯之上,胸腔之下,是人體上最靈活的關節之一。沒有骨骼支撐,只有背部與腹部兩大肌腱保護,訓練與實戰中都很易受傷。但是前輩們的論述中經常將腰掛在嘴邊,比如「命意源頭在腰隙」、「主宰於腰」,所以造成許多人同道理解成需要鍛煉腰勁,用腰去發勁。諸如丹田彈抖之類的花法就數不甚數了。影視作品中表演內家功夫也是肚子一縮,然後將對方彈出去,表示這是先化再打,功力深厚。卻不知,這全是花法邪途。要理解腰的用途,首先要明白腰要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才有用,腰部的姿態在《內家拳拾遺:腰胯分離,節節貫穿》已有詳細的描述,這裡就不再贅述。腰部沒有骨骼支撐,所以在外家拳或者西洋拳法中,有大量訓練是針對腹肌與背部肌肉的。練好以後,能極大的增強其抗擊打能力,從而在實戰中可以保護腰部不受傷害。內家拳當然不是這麼表面,雖然咱們內家拳也需要肌肉協助,但是絕不是練出一身腱子肉。關於腰主宰的定義,參看《心會論》:

Advertisements


「腰為第一主宰;猴頭為第二之主宰;地心為第三之主宰。」

先不看腰怎麼主宰,先看看第二主宰是「猴頭」,「猴」通「喉」,喉頭通頂,這個部位的要求是下頜內收,將喉藏起來。下頜內收,頭頂即可產生頂勁。地心是第三主宰,這個就是我們前篇腳底貼地的要求。大家仔細琢磨一下,這三個部位的順序與含義。我們通常的認知是腳下穩固可以更加方便的發力,這一點沒有錯,但是為何這是第三主宰呢?不是說好了「力發於根」嗎,那麼不是應該腳底是第一主宰嗎?可惜,還真不是,腳底再貼合,身形通道不配合,力量能傳遞到膝蓋就不錯了。

猴頭為何比較底貼地更加重要?原因是只有產生頂勁,才算是內家拳。不然你所有的運動都是以上壓下,而無法做到以下帶上這個內家拳最初級的要求。可以回頭再去瞅瞅《內家拳拾遺:力量轉化與松沉》。普通人行拳也知道放鬆,但是一松,就全身下去了,最終導致越練越低,還以為長了功夫,其實是廢了膝蓋,毀了功夫。

Advertisements

對於「腰部是第一主宰」、「命意源頭在腰隙」還有另外一類錯誤的理解,認為控制了對方的腰就控制了對方的人。認為是教導我們將自己的腰藏好,實戰中去對付對手的腰,拿住了對方的腰,就拿住了對方的人。有這種想法的,估計是有點想當然了,純理論派。內家拳拿人只拿一處:根。不斷其根,拿住何處都是白拿。

腰部之所以被稱為第一主宰,主要是因為它能承上啟下。用武術的術語就是對拔。而腰部需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松。「命意源頭在腰隙」的真實含義,就是告訴你腰部很重要,不是讓你藏腰,而是告訴你那是全是勁傳導之關鍵所在。即使做到:腳貼地、腳踝松沉、圓襠、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落胯等等這些要求。如果不知道腰隙是什麼,要怎麼做也無法上下傳導勁。所謂的腰隙就在尾閭之上、命門附近的幾段脊椎。讓其上下對拔,勁自然產生,上達泥丸,下通湧泉。

下面進入試驗:

  1. 站立(馬步最好);

  2. 普通轉腰:意識集中上半身,然後轉動,上身幅度大一點可以帶動腰的轉動,但是轉動過程中胸部會逐漸緊起來;

  3. 基礎轉腰:意識集中在腰,轉動腰,帶動了上半身一起動,這樣上半身之前的緊張感就沒有了;

  4. 升級轉腰:轉動膝蓋帶動腰,再帶動上半身轉動,膝蓋動,腰肯定會動,但是上半身動得就不明顯了,而且傳導到腰之上力量明顯減少;

  5. 進階轉腰:腳底轉動,帶動膝蓋動,再帶動腰動,帶動上半身動,腳踝旋轉,膝蓋能有感覺,但是腰以及上半身就毫不感覺了,這時候會感到身體很空,腳踝一點點的轉動力量似乎進入的虛空;

  6. 下頜內收,腳貼地,松腰對拔,隨意找身體一個部位(手指都可以)旋轉,感受對整體的影響。

試驗目的:感受腰之主宰,體會對拔狀態下,身體的整體協調,初步體驗一動無有不動的狀態。

憑藉現有的知識,想要直接去理解古時武術家的經驗文字,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仔細揣摩,並且勇於實踐。希望能幫助大家建立一些古時共識,方便大家未來可以直接去閱讀古拳譜。

敬請期待下一篇:《內家拳拾遺:含胸拔背是什麼,勁往哪裡走?》

「傳承傳統武術,傳播俠義精神。」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 xiakexueyuan

鄭重聲明:我希望大家更安全,具備防範危險的能力。未來會增加許多動作教程,但是所有的訓練方法與建議都存在危險性,按照其訓練的人需要把握尺度帶好護具,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自己解決。我會提供安全防護方面的建議,但不承擔責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