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高考歷史

高考歷史

古代中國政治史和經濟史已經分享完,從今天開始今天分享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一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大家對這部分內容有哪些不明白或其他想了解的知識點的,記得在下方留言告訴小編。

大家可以在後台對話框回復關鍵詞「歷史重難點」獲得相關學習資料。 考綱涉及考點是 三本必修+選修,所以高一高二的同學你們也可以參考學習哦

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背景

(1)經濟上: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經濟的崩潰,土地私有制的產生,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上的繁榮提供了物質上的條件。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政治大變革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混戰,「士」階層日益活躍,追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

(3)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學者,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和自由的學術環境。

2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①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為學術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社會變革和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會環境;

  ③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④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競相禮賢下士,重用人才。

3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衝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係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鬆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4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儒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哲學思想——創立儒學,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政治思想——① 主張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張;

教育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創辦私學,總結出一些教育教學方法。

典籍上:編訂「六經」。

[附]孔子的重要言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評價:

  ①當時未受重視,后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聖人」

(2)孟子的主張:人性善,民貴君輕,仁政。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

哲學思想——「性善說」,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

道德思想——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附]孟子的重要言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評價:

  ①《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② 建立一套系統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 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學說,被尊為「亞聖」,對傳統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3)荀子的主張:人性惡,通過學「禮」來改變;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造福人類。

荀子思想的特點:雜取百家

哲學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義)

  ② 「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

政治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附]荀子的重要言論: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評價:

  ①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不為正統儒家重視。

  ②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道家:

(1)老子

哲學思想:

  ①「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

  ②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

政治主張:

  「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評價:

  ①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2)莊子

①哲學思想——「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 (對事物變化要採取旁觀、超然的態度);

③天人關係: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

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法家:

(1)韓非

  5個思想要點:

  ①主張法、術、勢結合

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

④主張變法革新;

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評價:

  ①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

  ②其思想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法儒結合,此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墨家:

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評價:

  ①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

  ②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5「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後世思想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直至今天仍影響著人們的思想。)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1)爭鳴的背景:社會大變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潰,戰爭頻繁,私學興起。

  (2)爭論的問題:核心問題是如何治國(德治、仁政,法治,無為而治),還有人性問題、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等。

  (3)爭鳴的影響: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6諸子百家中相互對立的觀點

(1)治國上,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張「性本善」,而荀子主張「性本惡」。

(3)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荀子主張「制天命」,人定勝天;而莊子主張「順自然」。

(4)在人生態度上,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主張避世,強調「超脫」。

(5)在看待社會成員的關係上,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尊卑有序。

7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知識解釋下列歷史現象

(1)孔子在不同場合下對「仁」有多種解讀,如「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提示:孔子強調「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體現;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仁」在教育上的體現;主張「克己復禮」,通過規範人們的行為保證「仁」。

(2)1988年,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發表宣言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孔夫子那裡去尋找智慧。」

提示: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弊端,如戰爭災難、道德淪喪等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孔子所倡導的「仁」「中庸」等人文思想對解決這些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某學者指出:「孔子是傳統制度的擁護者,而墨子則是一種新社會秩序的追求者。」

提示:孔子出生在動蕩的春秋時期,面對亂世,他極力維護周禮,希望統治者「克己復禮」,推行德治,墨子思想的主旨是「兼相愛、交相利」,他代表小生產階層利益,與儒家思想針鋒相對,追求一種新社會秩序。

拓展:

問題一:諸子百家思想的時代性和階級性

【答案】(1)隨著奴隸制的瓦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思想家,為挽回統治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主張。老子、莊子主張「無為」,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表現了其沒落、消極的情緒。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緩和矛盾,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代表小生產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對戰爭,主張任人唯賢。

(2)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思想家,隨著地主階級實力的增強和封建制度的確立,對於如何改造社會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孟子主張實行「仁政」,目的是調和階級矛盾,以利於封建統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體現了上升時期的地主階級利用自然,發展生產方面的朝氣和信心。韓非子的思想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的進取精神和加強封建集權的迫切願望。

問題二:為儒家學派?怎樣理解孔子提出的「仁」和「禮」的學說?

【答案】儒家學派是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儒」在古代,是指從巫分化出來的,專門為貴族人家祭祖事神、辦理喪事的知識分子。孔子以後,儒的涵義發生了變化,指的是以孔子為宗師的儒家學派。儒家學說的內容,主要是「祖述堯舜,憲章(效法)文武」,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德治」(禮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

「仁」字最早見於《尚書·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樣)。」這個「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後來的政治家講「仁」,則指的是人際的倫理關係。孔子對仁作了充分的闡發,把它提高到倫理哲學的最高點,形成為一種系統的儒家學說。孔子所講的「仁」,涵義十分寬泛,「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則是其最主要的兩個內容。孔子強調,仁既是人的內在心理感情和自覺道德意識,也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仁者應該「泛愛眾」「親親」「能愛人、能惡人」,為此必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衛靈公》),「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孔子所講的「仁」是普遍的愛,它在階級社會裡,是不存在的。不過,孔子講「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勞動者身份地位的變化,這是思想發展史上的飛躍。孔子所講的「仁」,又是同「禮」聯繫在一起的。他說:「克己復禮為仁」。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於周禮的規範,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才算有了仁德,這反映了他對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僭越周禮行為的不滿。在上述倫理觀念的基礎上,孔子針對春秋時弊,要求體察民情,減輕剝削,主張「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擇可勞而勞之」(《論語·堯曰》),「薄賦斂」(《說苑·理政》);反對暴政虐民,斥責「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主張行德政,省刑罰。後來,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形成「仁政」學說和重民思想。

問題三:法家思想為什麼受重視?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隱士,墨家代表俠士,法家代表謀士,法家與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對現實,與時俱進,其他三家理想主義、復古守舊。

戰國時期的法家代表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中下層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韓非子,「今勝於古」的進步歷史觀為封建統治階級改造社會提供了理論依據;「以法為本」、「法不阿貴」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符合當時的社會需要,具有積極意義;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國模式是以嚴刑峻法為根本,以愚民為手段,主張用法令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韓非子的法家理論為秦王所採納,成為他滅六國、建立專制體制的理論依據。但單純化的法家思想導致苛政暴斂,從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漢以後,法家作為一個學派消失,但歷代王朝重視「法」的作用,這種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制度卻在中國延續了2000餘年,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問題四:百家爭鳴之儒法之爭。

「德治」還是「法治」?

總結:諸子百家關係複雜,有儒道之爭、儒法之爭、孺墨之爭,一家之內,內部也有派別爭論,諸子之學皆出於救時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貴兼,孔子貴仁,老子貴柔,在爭鳴中各家相互影響。「道不同,不相為謀。」道家講「天道」,墨家講帝道,儒家講王道,法家講霸道。雖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張迥異,但三者之間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特別是在戰國以後各個封建王朝的統治實踐中,不同學派的理論經受了真正的考驗,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教訓。因此,各個學派的互相映證,互為補充也是必然的。

典型例題:

1.據《史記》載:一日,魏太子下車,向一位新貴——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禮。太子問:「究竟富貴者還是貧賤者應當驕傲?」田子方答:「貧賤者。」並解釋,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被派上用場。這反映了( )

A.士人為諸侯國所重用

B.士人輕視功名利祿

C.諸侯國內部等級森嚴

D.忠君思想已經形成

解析:據「《史記》、魏」可以判定是戰國時期,「太子」首先向「新貴」「文士」致意這一與常規不同的行為反映了魏國對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釋自己失禮行為時所提供的論據——「隨時……在別國……被派上用場」,則從側面反映了重視士人不是個別國家對待個別人物的單獨行為,而是普遍現象,故A項正確;

「新貴」的身份、對自己可能的未來工作的預想——「別國宮廷」,都不能表明對功名利祿的輕視,故B項錯誤;

太子率先致意、「貧賤者」未回禮並自信地給予解釋,這些關鍵信息不能證明等級森嚴,故C項錯誤;

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沒有反映,故D項錯誤。

答案:A

2.有學者說:「儘管各家的措施有的看似殘暴,有的看似溫和,他們都可以為了自己苦苦追尋的理想而殉道。孔子追求了一輩子仍不被採用;吳起、商鞅,先後殉道;墨子為了天下的普通百姓而奔走呼號等。」對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諸子百家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堅持不懈、執著追求是百家爭鳴的精神動力

  B.諸子百家的苦苦追求使得百家學說有了鮮明的特點

  C.諸子百家追求的目的在於期望自己的學說被當權者採納

  D.諸子百家的思想在當時都未被採納過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堅持不懈地宣傳自己的主張,批駁別人的觀點,這就使得各家學說有了鮮明的特點,也就形成了思想紛爭的局面。他們之所以苦苦追求,都是為了期望得到統治者的重用,以便更好地傳播自己的思想主張,所以A、B、C三項都是正確的。百家爭鳴時期,法家思想就特別為統治者推崇,所以D項不符合史實。

3.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一書中寫道:「儒家首先是一個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實用性道德體系。」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強調(  )

  A.禮儀和社會責任

  B.「德治」和「民貴君輕」

  C.「仁」和「仁政」

  D.「有教無類」和「溫故知新」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儒家首先是一個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實用性道德體系」可以看出他強調了儒學的社會實用功能。B、C兩項主要是政治統治方面的,D項是教育方面的。故選A項。

4.《尚書·酒誥》云:「人無於水監(照鏡子),當於民監。」這句話體現的思想是(  )

  A.兼愛尚賢

  B.主權在民

  C.以民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 C

  解析 「當於民監」即以民為鏡,體現出尊重民意、以民為本的思想,故C項符合題意。「兼愛」是要求消除親疏、貴賤的分別,同等地去愛所有的人,「尚賢」是墨子的治國主張,反對任人唯親。「主權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強調的是順應自然。A、B、D三項均與題意不符。

5.「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下列選項中與材料觀點相符的是(  )

  A.用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B.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一統需要

  C.消除親疏貴賤,同等去愛所有的人

  D.仁者愛人,人與人之間要融洽相處]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墨家思想主張。材料主張無差別地愛所有人,故C項正確;A項是儒家主張,題乾沒體現禮樂制度;B項是法家主張;D項也是儒家主張。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自我道德品格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己、禮讓、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論》

  材料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德?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孔子的政治抱負。

答案:注重個人自我修養;具有經世濟民情懷。改變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的政治局面,主張「克己復禮」,匡正社會秩序。

解析:此問,第一小問由「不僅應關切個人自我道德品格修養……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歸納即可;第二小問聯繫春秋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並結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回答即可。

【重難點釋疑】古代中國的經濟: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

【重難點釋疑】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

【重難點釋疑】古代中國的經濟: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重難點釋疑】古代中國的經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重難點釋疑】高考歷史大綱考點: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重難點釋疑】高考歷史大綱考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重難點釋疑】高考歷史大綱考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重難點解析】高考歷史大綱考點: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知識點】高考歷史必考點解析——分封制與宗法制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