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明朝比,清朝到底輸在了哪裡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兩個朝代經常被人拿來作比較。有人挺明朝,說明朝不割地、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有人支持清朝,說清朝開疆拓土,沒有清朝就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大的國土,而且清朝的君主沒有一個昏君的,和明朝那些不務正業的皇帝比起來,實在好的不得了。其實,每個王朝有優點的一面也有缺點的一面,就像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樣。清朝和明朝各有長短,但是為什麼似乎支持明朝的人偏多一點,而罵清朝的人要多一點呢?實際上,清朝主要是輸給了明朝這幾個方面。

崇禎自縊

一、儒家氣節

受宋明理學的影響,明朝大概是最有骨氣的一個朝代。大臣以直言上諫而被貶為榮,以溜須拍馬而升遷為恥,因此在明朝,敢於罵皇帝的、敢於跟皇帝對著乾的大臣實在是多的數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罵嘉靖皇帝成名的海瑞,海瑞為了勸諫皇帝,不惜一死,其精神實在是可貴。大臣如此,皇帝也不孬。明朝中期時的首都北京受蒙古人的威脅,後期又受后金的威脅,兩方軍隊曾多次兵臨城下,而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皇帝總是能堅守對戰,無一次棄城逃跑,和清朝皇帝洋人一來就逃跑的表現比起來,不能不為之稱讚。當然,最令人敬佩的還是崇禎的以身殉國,以崇禎皇帝的身份,李自成抓住崇禎就算想殺了他,也必定不會迅速動手,但崇禎沒有選擇苟活幾日,而是選擇了自殺,其勇氣實在比咸豐慈禧之流大了不知多少。

Advertisements

土木堡之變

二、割地賠款

有明一代,雖然土地會因敗仗而被侵佔,但從無割地賠款之說。在明朝,因為有宋朝的前車之鑒,明朝的大臣對與周邊勢力議和都極為敏感,一旦有人提出議和,他們會群起而攻之,這就是為什麼後來的崇禎即使兩面作戰,但也沒有選擇和后金議和的原因。另外還值得一提是,李自成在打進北京之前,其實曾派使者見過崇禎,李自成要求崇禎把西北割給他,封他為西北王,如果崇禎答應,他就立刻退兵,並且還會幫助明朝對付后金。但是最後崇禎還是沒有答應這個條件,寧死不屈。而反觀清朝,清朝從康熙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主動讓一些土地給沙俄就開始了割地的先例,到鴉片戰爭之後,割地賠款更是成為了常態。明朝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拒絕議和而葬送了朱家的江山,清朝為了維護愛新覺羅的統治對洋人百般妥協而拋棄了國家的利益,由此可見其差距。

Advertisements

清朝奴才

三、君主集權

雖然朱元璋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利而廢除了丞相,但是他萬沒想到,他的後人又獨闢蹊徑開創了另一種丞相制度,這種制度就是內閣制。與丞相制相比,內閣制更為優越。因為內閣的權力遠沒有丞相那麼大,況且它的權力還被內閣的數個成員分散。而在外部,司禮監的設立又制約了內閣的權力。於是,權力相互制約,而又相輔相成。在這種體制運行下,就造就了皇帝不管事,而國家機構還能正常運轉的現象,給嘉靖、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創造了條件。如若明朝不亡,按這條道路走,中國也很有可能順利地走向君主立憲的道路,由大臣理政,君主統而不治。但是清朝的到來打破這種體制,清朝將皇權強化到了巔峰,一切權力都集中到了皇帝手裡,皇帝完全掌握著國家的命運,如若皇帝不理政,國家將迅速失控,這也是為什麼清朝皇帝無昏君的一種原因。這種強化的集權統治,也極大地改變了國人的性格,原本的儒家氣節蕩然無存,相反,由於惟皇帝的命令是從,奴性深入到了每個官員的骨髓之中,因此在近代到來之後,面對西方列強,國人很快就喪生了抵抗的勇氣,任由他國奴役,因為對他們來說,誰統治都一樣,只不過是換了一個主子而已,都是被奴役。

【想知道更多好玩奇怪的歷史,就點一下關注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