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童謠的故事

作者:張鴻俊

小時候外婆常在燈下教我童謠。如今我已是中年人,外婆也已故去,但是每每回憶起兒時的童謠,讓我久久難以忘懷。

「 一,一,一二一,老婆子炒洋芋,炒哈嘀洋芋生著泥,氣滴老婆子哼著泥! 」 我們一群淌著鼻涕,穿著補丁衣服的小屁孩,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對洋芋這種食物充滿著渴望,所以看到大雜院中誰家煮洋芋,就追跑著大聲喊唱這句童謠。當時只是覺得好玩和好奇,並不管語言的內容本身。這首童謠很有趣,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詼諧幽默,講究押韻,讀來朗朗上口。

「美國的大鼻子,愛吃蘭州的釀皮子,辣子灌了一鼻子,跑到黃河邊洗鼻子,駱駝過來一蹄子,唉喲我的大鼻子。」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但吃杜魯門!」

Advertisements

「蘭州沙鍋子洋芋蛋,羊皮筏子當軍艦,火里燒的驢糞蛋,鍋里煮的洋芋蛋。」

這些童謠唱出鮮明的時代烙印,是當時百姓生活的記憶,如今讀來仍是那麼鮮活生動。

「吃,吃,吃毛豆,吃得我的心裡好難受。」

「挑兵挑將,看誰是我的好兵好將,就帶他到南山打仗,打完仗給他100大洋就滾蛋。」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根煙,把他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叔叔拿著煙 對我開口先,我高興的說了聲:叔叔,給錢。」

「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幾隻,讓我數一數。」

「羞羞羞,把臉扣,這邊不羞那邊羞,中間掛個紅紅燈籠。」

「點點摸摸,米米嗦嗦,一把鎖子開不開 兩把鎖子能開開。」

「紅燈綠燈小白燈,你要什麼燈?」

……

童謠,指的是在民間兒童口中的簡單歌謠。它歷史悠久,最早見於《詩經▪魏風》中《園有桃》一篇中「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列子》中記載的《康衢童謠》,據說是我國傳說中的聖人堯時的童謠。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

Advertisements

蘭州童謠從何時起,恐無人知曉。蘭州童謠的特點是,帶著濃郁的蘭州鄉音,孩子們一邊拍手一邊唱,循環往複,唱呀唱,伴隨著每個孩子漸漸長大。我們蘭州人創作出的童謠,睿智,充滿童趣,朗朗上口。童謠,是一個地方老百姓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習慣,反映出一個地方生產生活中物質與精神方面的民間文化現象。童謠文化普遍存在但各有不同,一般與當地的歷史、地理條件和經濟文化環境有密切的關係。蘭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歷史上曾經多次被漢族和少數民族交替佔據,因此農業和游牧業也曾多次交替成為主導產業。明朝以後社會進入相對穩定階段,隨著大量漢族群眾遷徙至此,生產方式呈現出農業為主兼顧牧業的形態。清代詩人葉禮的《蘭州竹枝詞十首》中,有這樣一段生動的描述:「男捻羊毛女種田,邀同姊妹手相牽。高聲各唱花兒曲,個個新花美少年!」

童謠,在我國古典文學里不乏記載,但仍屬於另類。由於無數文學家的忽略,童謠實際上在文學殿堂里一直被忽視,被視為市井的、不入流的文學載體而被邊緣化。童謠的主要特點就是俗,俗並非是對童謠的貶損,相反,童謠俗得純真可愛。童謠雖是一種口承文化,數千年來卻經久不衰,生命力旺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