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長生不老」如此簡單

人為什麼會變老呢?人到底是怎麼變老的?我們到底能不能延緩衰老?你肯定已經聽說過各種說法,現在看來,在學術界公認最靠譜的理論是「染色體端粒的長短跟人的壽命有關係」。 200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在她著作的書中 - 《端粒效應》(The Telomere Effect: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Living Younger, Healthier, Longer),為我們詳細講解這一理論以及控制衰老和延長生命的方法。

上一期我們從學術的角度解剖這一問題,我們衰老的機制在於染色體的端粒變短,只要能控制端粒長度,那我們就可以控制衰老速度。每個人的端粒變短速度快慢不一,這也決定著我們衰老速度快慢不一,而兩位作者發現,壓力會加速端粒變短。現在我們從心理層面聊聊這一問題 - 面對壓力的態度如何決定著我們衰老速度的快與慢。

Advertisements

如今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證明,我們面對高壓環境的心態,決定著我們衰老速度的快慢。

1.威脅和挑戰

我們現在想象一個場景,你在叢林中散步,突然在不遠處發現一種熊,這隻熊也正好也發現了你,在與熊的對視之中,你感到非常害怕。大多數人在這種時候的生理反應是,收縮血管,減少血流量,腎上腺會釋放皮質醇,帶來更多的葡萄糖。同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迷走神經的活動會下降,使得面部表情僵硬,身體感到無法移動,手腳冰冷,甚至還會釋放一下膀胱。這種生理反應就是我們面對威脅的反應,是在做好被熊吃掉的準備,如果被咬,血會流的少一點,疼痛感會少一點,假如能僥倖存活,受的傷也不會太重。也正是這些生理反應,讓我們的端粒變短。實驗室證據表明,實驗室里越是容易產生這種「威脅」反應的人,端粒就越短。

Advertisements

威脅反應還包括焦慮感和羞恥感。甚至事情還沒發生,僅僅是想到要面對這樣的壓力,人就會有這些反應。

但是,在同樣的場景下,有些人的生理反應卻完全不同。他們的心率會增加,腎上腺還是會釋放皮質醇,可是血管沒有收縮,血液中含氧量反而提高,有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腦和四肢,全身的資源都被調動起來,心理感到極度興奮。這是我們面對挑戰時的生理反應。他們把熊當做是一種挑戰。當我們把威脅變成挑戰,把壓力變成動力,而且能一直保持這樣的心態,那我們的端粒就會很長。

面對壓力時,我們端粒變短速度,取決於你的「威脅」感和「挑戰」感各佔多少比例。這個時候,我們就有疑問了,「那這兩種反應又是從哪來的呢?也許有些人實力強大,所以才敢於面對挑戰!」,但是科學家說,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選擇的。

2.選擇的一念之間

曾經有過一個研究,麻省理工用剛入學的新生做了一個實驗。該實驗是給新生組織了一次考試,這些新生被隨機分成兩組,「威脅組」和「挑戰組」。「威脅組」的新生被告知,這次考試是看看你們到底有沒有能力上麻省理工;而「挑戰組」的新生則被告知這次考試的題目很難,是為了看看他們到底能優秀到什麼程度。

結果是挑戰組的成績遠遠好於威脅組。《端粒效應》這本書說,這種研究還有很多人做過,僅僅是一個心態的調整,僅僅是看待事件角度的不同,就決定了我們的發揮

可是我們的感情不是平白無故冒出現的。成長環境,文化閱歷,父母朋友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看待一件事情的心態。舉一個例子,一個人從小缺乏關愛,又經常被同齡人欺負,這很有可能讓他養成膽小怕事的行為方式,在面對壓力時更容易觸發「威脅」的本能反應。

那我們能不能主動改變這種心態呢?就像實驗者用一句話就可以把受試學生影響到不同的心態上去。

曾經有過一個新聞報道,在一場大型比賽后,記者問一名短跑冠軍得冠的秘訣是什麼,短跑冠軍回答,他以前一到比賽就緊張,各種生理反應,所以比賽成績也不是很好,在他非常苦惱的時候,他找到一名運動心理治療師並請求幫忙去除這個壓力。可是治療師卻建議他不能這樣做,因為有壓力,心跳才能變快,血液流量才能增加,這樣才能最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並幫助他把威脅變成挑戰 – 在下次比賽的時候,利用壓力帶來的生理反應投入比賽,果不其然,之後他的成績一次比一次優秀。

所以關鍵就在於你對壓力的反應是威脅還是挑戰。當然,短時間的壓力能鍛煉我們的抗壓能力,但我們身體需要休息。我們不能一直都是興奮的挑戰姿態,感到威脅也是本能。調整心態這個方法很有用。

3.減壓秘訣

我們最常見的壓力來源於身份認同威脅。我們都是很優秀的人,也有過一些成績,或大或小,可是突然被公司裁員,或一次考試沒通過,然後開始質疑自己的身份認同,質問自己還有沒有價值,以後人生的征途何以自處。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人生是複雜的,是糾結的,我們身份的維度有很多,我們不但是公司職員,是父母或者子女,還是妻子或者丈夫,是姐妹,是兄弟,是朋友,就算是遇到一點小挫折,同是還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人生路上誰沒有一點故事,是不是?

另外一個秘訣是跳出自己當前的視角,用一個第三人的視角來看自己,你甚至可以用第三人稱來叫自己。科學研究證明如果我們在心裡對自己直呼其名,而不說「我」,那我們的威脅感、焦慮感和羞恥感就會降低。

我們還可以假想一下自己是在參演自己人物傳記的電視劇,而另一個自己正在電視前觀看。那我們當下遇到的這些挫折可能什麼都不算。

我們來整理一下邏輯線:

1.導致端粒縮短和健康惡化的並不是壓力本身,而是壓力感;

2.把壓力視為威脅還是視為挑戰,在這心態上的一念之差就會帶來很不一樣的、且實實在在的生理反應;

3.事情還是這個事情,僅僅是調整我們面對它的態度,結局就會很不一樣;

《端粒效應》這本書還沒有結束,它告訴我們影響端粒的長短還不只是壓力感。

我們下周再說。

[關注/小與.withIntel/公眾號,不要錯過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