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真跡是怎樣發現的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北宋名畫家張擇端的傑作,然而這件國寶自北宋以後就失傳了,幾百年間人們對它的真實面貌一無所知。直到1952年,37歲的楊仁愷在對一批從故宮流失、最終在末代皇帝溥儀處收繳的歷代法書名畫進行鑒定時,慧眼發現了這一稀世珍寶。

1945年8月12日,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三天,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圖皇帝溥儀準備逃往日本,在他隨身攜帶的行李中,有一批當年北京故宮秘藏的歷代法書名畫,數量多達100餘件。七天後,溥儀在瀋陽被截獲,這批隨身攜帶的古玩書畫也一同被收繳。其中就有後來被發現的《清明上河圖》。

楊仁愷回憶說,事實上,當年溥儀準備出逃到時,所帶的《清明上河圖》不是一件,而是三件。在這三件當中,溥儀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哪個是真的。後來他帶的這100多件東西由東北人民銀行轉給了東北博物館收藏。1952年清理這批文物的時候,我也去了。當時我正好在東北文化部工作,我記得,當時我到那兒一看,發現工作人員在初步整理的時候,把畫得很工細的明朝蘇州《清明上河圖》的片子選了出來,而真正的《清明上河圖》卻被放在旁邊,沒有被選上。

Advertisements

在中國畫史和明清以來有關筆記中,人們對《清明上河圖》歷來都極為重視。北宋年間此圖從宮裡流失,不知去向。此後,民間流傳著許多名為《清明上河圖》的仿作,均大同小異,其臨摹的是否就是張氏的原作,也一直是個謎。楊仁愷說,在那之前他也只在文獻里看見過關於此圖的記載。他當時憑經驗,就找到了《清明上河圖》的真跡。

楊仁愷當時的依據是:第一,這幅畫的編年沒有問題,而且它的內容和《東京夢華錄》里的記載是一致的。比如,當時開封的橋是木頭橋而不是石頭橋。第二,它是民間的風俗畫,風味十足,非常細緻,具有宋代國畫的時代原貌。而其餘那兩張仿造的蘇州《清明上河圖》,一看就是坊間貨,內容和歷史上的文字記載對應不起來,另外,從畫本身的技法以及人物形象所反映出來的東西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陷。

Advertisements

楊仁愷說,對於宋朝的原作,多年來他從各種歷史資料和文字記載中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結果,一看到那張畫,想象中的很多細節都和它一拍即合,「當時我的眼睛就亮了,忍不住拍案叫絕!我那時候心裡非常激動,真沒想到,此生我還能看到它的原作!」因為從北宋「靖康之亂」算起,此圖已「隱跡」了足有800年了。

楊仁愷是中國著名的書畫鑒定大師,出生於四川省岳池縣,幼年喪失,家道中落,勉強就讀於舊制高中理科,輟學后在成都一家私立女子中學教語文和歷史,學校附近的古玩街時常令他流連忘返。1945年,30歲的楊仁愷來到北平,在琉璃廠書肆坊間多所瀏覽,見識到很多法書名畫,逐漸練就了鑒別古書畫的深厚功力。

十多年前,楊仁愷推出巨著《國寶沉浮錄》,詳細記述了被末代皇帝溥儀等人從故宮偷運出去的一批中國歷代法書名畫的經歷。這些國寶曾落腳於天津,后被藏在長春偽滿皇宮中,1945年,除被倉皇出逃的溥儀帶走部分外,其餘的均遭駐守皇宮的偽滿士兵乘亂洗劫,流失民間。在此後的近半個世紀中,這批法書名畫雖有部分被收繳或從市場上購回,回歸故宮,但仍有相當數量不知下落。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北宋名畫家張擇端的傑作,然而這件國寶自北宋以後就失傳了,幾百年間人們對它的真實面貌一無所知。直到1952年,37歲的楊仁愷在對一批從故宮流失、最終在末代皇帝溥儀處收繳的歷代法書名畫進行鑒定時,慧眼發現了這一稀世珍寶。

《書摘》雜誌摘自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005年1月版《大家》中的一篇文章,記述了楊仁愷發現《清明上河圖》重見天日的經過。

1945年8月12日,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三天,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圖皇帝溥儀準備逃往日本,在他隨身攜帶的行李中,有一批當年北京故宮秘藏的歷代法書名畫,數量多達100餘件。七天後,溥儀在瀋陽被截獲,這批隨身攜帶的古玩書畫也一同被收繳。其中就有後來被發現的《清明上河圖》。

楊仁愷回憶說,事實上,當年溥儀準備出逃到時,所帶的《清明上河圖》不是一件,而是三件。在這三件當中,溥儀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哪個是真的。後來他帶的這100多件東西由東北人民銀行轉給了東北博物館收藏。1952年清理這批文物的時候,我也去了。當時我正好在東北文化部工作,我記得,當時我到那兒一看,發現工作人員在初步整理的時候,把畫得很工細的明朝蘇州《清明上河圖》的片子選了出來,而真正的《清明上河圖》卻被放在旁邊,沒有被選上。

在中國畫史和明清以來有關筆記中,人們對《清明上河圖》歷來都極為重視。北宋年間此圖從宮裡流失,不知去向。此後,民間流傳著許多名為《清明上河圖》的仿作,均大同小異,其臨摹的是否就是張氏的原作,也一直是個謎。楊仁愷說,在那之前他也只在文獻里看見過關於此圖的記載。他當時憑經驗,就找到了《清明上河圖》的真跡。

楊仁愷當時的依據是:第一,這幅畫的編年沒有問題,而且它的內容和《東京夢華錄》里的記載是一致的。比如,當時開封的橋是木頭橋而不是石頭橋。第二,它是民間的風俗畫,風味十足,非常細緻,具有宋代國畫的時代原貌。而其餘那兩張仿造的蘇州《清明上河圖》,一看就是坊間貨,內容和歷史上的文字記載對應不起來,另外,從畫本身的技法以及人物形象所反映出來的東西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陷。

楊仁愷說,對於宋朝的原作,多年來他從各種歷史資料和文字記載中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結果,一看到那張畫,想象中的很多細節都和它一拍即合,「當時我的眼睛就亮了,忍不住拍案叫絕!我那時候心裡非常激動,真沒想到,此生我還能看到它的原作!」因為從北宋「靖康之亂」算起,此圖已「隱跡」了足有800年了。

楊仁愷是中國著名的書畫鑒定大師,出生於四川省岳池縣,幼年喪失,家道中落,勉強就讀於舊制高中理科,輟學后在成都一家私立女子中學教語文和歷史,學校附近的古玩街時常令他流連忘返。1945年,30歲的楊仁愷來到北平,在琉璃廠書肆坊間多所瀏覽,見識到很多法書名畫,逐漸練就了鑒別古書畫的深厚功力。

十多年前,楊仁愷推出巨著《國寶沉浮錄》,詳細記述了被末代皇帝溥儀等人從故宮偷運出去的一批中國歷代法書名畫的經歷。這些國寶曾落腳於天津,后被藏在長春偽滿皇宮中,1945年,除被倉皇出逃的溥儀帶走部分外,其餘的均遭駐守皇宮的偽滿士兵乘亂洗劫,流失民間。在此後的近半個世紀中,這批法書名畫雖有部分被收繳或從市場上購回,回歸故宮,但仍有相當數量不知下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