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縱清朝五十年的慈禧太后,臨終之前說了這些話

「玉座珠簾五十春,臨朝三度抱沖人。扶床一見雛孫拜,定省儀鸞僅隔晨。」這是後人述及清末慈禧太后死時情景的一首宮詞。

慈禧於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1908年11月15日)死於中海儀鸞殿,其時年已七十四歲。對她的一生是非,後人有許多議論。她自咸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晨(1861年11月2日)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政權以後,兩度垂簾,一次訓政,立過三個幼帝,操縱清末政權幾達半個世紀。此即上引宮詞中所謂「玉座珠簾五十春,臨朝三度抱沖人」之原意。

對於慈禧太后之病情及其去世,野史演義之類並後人的傳說頗為紛雜,但多數均謂她是因患痢腹瀉不止而最終衰竭致死。關於她得病的時日,有的說是在十月初十日(慈禧生日)以前,有的則說是在此後;有的說早在光緒帝去世之前多日,慈禧已卧病不起;有的則說光緒去世之日,慈禧曾親臨瀛台涵元殿視喪。如光緒時曾任御史的惲毓鼎說,早在十月初十日之前:「時太后病瀉數日矣」,又說當光緒帝的皇后在十月二十一日得知光緒帝已死後,便「哭而出,奔告太后,長嘆而已」。又如《慈禧外紀》中說:「是年太后七十三歲,萬壽之期……太后高興已極。不幸至晚著涼,又吃乳酪、蘋果等物過多,遂又病痢。此病於夏間曾纏綿多日也。」如此等等,當然均難作憑證。

Advertisements

考諸正史及清代官修史籍,則又略焉不詳。《清史稿·后妃傳》載為:「(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太後有疾,上疾益增劇。壬申,太后命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癸酉,上崩於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統皇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東普陀峪,曰定東陵。」

《德宗實錄》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甲戌之記載是:「是日,太皇太后疾大漸。未刻,崩於儀鸞殿。申刻,大殮畢,奉安梓宮於乾清宮。」同日,《起居注》之記載是;「是日,聖祖母太皇太后疾大漸。未刻「慈馭升遐。」

在慈禧去世之前一日,還親自決策立溥儀為帝,授溥儀之父為監國攝政王等,也算是她臨死前的遺囑吧。而有關於病因、病狀等則毫未涉及。只有在她死後清廷以她的名義所發布的遺誥之內稍有提到,茲摘其要如下:

Advertisements

前年宣布預備立憲詔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憲年限,萬機待理,心力俱殫。幸予體氣素強,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適,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遷延日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致病勢增劇,遂至彌留。

這段遺誥的要點,無非是說慈禧得病之由,是因為政務殷繁過於勞累。其患病的時間,則是在光緒三十四年夏秋之際,其死因是對光緒帝之死過於悲痛。由此可見,這些正史或官方記載,與野史演義及社會流傳之說迥乎不同。正史只記載了太後有疾,太后崩。沒有寫什麼遺言之類。

很多文章都說慈禧彌留之際最後說的一段話是: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就連騰訊歷史、人民網歷史頻道都有發表。這個說法來自所謂「慈禧太后最後一個情人」英國的年輕記者伯克豪斯(巴恪斯)。在慈禧太後去世以後,1910年,伯克豪斯與人合撰了《慈禧外記》(又名《太后治下的中國》),之後又出版了《清室外記》,大打隱私密史牌。記敘了慈禧太后與清宮之中,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成為了中國宮廷研究的專家。雖然作者聲稱在庚子年北京混亂之時,搞到很多宮廷密檔,仍因其太過於驚悚,「有些歷史學家和學者指責他是偽造歷史的高手,稱為遠東最著名的無賴和最無恥的騙子」。我勸大家還是別信這個人的記載吧!當時那麼多人在場,為何《清史稿》的編著者,將這樣的正能量省略?為何朝廷里某些喜歡記日記的官員沒記?一句話,憑什麼,它來自於外國人的書中?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