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上)套路滿滿的劉備稱帝,倉促搭建的蜀漢政權

(一)焦慮登基,匆忙稱帝

公元220年(漢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死了。十個月後,曹丕逼漢獻帝禪位,歷時四百零五年,給我們這個民族帶來姓名與尊嚴的漢朝,至此結束。

曹丕對獻帝還算不錯,將河內郡山陽縣(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給了獻帝,食邑萬戶。獻帝可以天子之禮祭祀祖宗,還可以上書不稱臣。獻帝也算知趣,老老實實在自己的地界做個富家翁,據說行醫救民,后與諸葛亮同年去世,也是同年生人。

圖片選自央視版三國演義網路截圖

但獻帝下台,曹丕稱帝,卻給遠在成都的劉備集團,出了大難題。

劉備政權的合法性在於姓「劉」,是正統宗親,是匡扶漢室,是剿滅曹賊,是還於舊都。可現在,如果連「漢室」都沒了,還匡扶什麼,還哪來的舊都?那劉備政權的合法性和號召力何在,更別說過去的一年,荊州、上庸等地相繼丟失,正是人心惶惶之際。

Advertisements

北方各種關於「曹丕篡漢」的消息,一時間紛紛傳入西川,獻帝是死是活,各有說法。劉備和群臣們明白:「如果皇帝還活著,正式禪位了,那我們的政權將失去合法性;如果皇帝被殺害了,我們還可以繼承正統,繼續討賊。」正所謂,寧可信其死,不可信其生。

於是,在川中,官方正式宣布皇帝遇害,曹丕篡漢。劉備親自發喪制服,追謚獻帝為「孝憨(min)皇帝」,並大造輿論,聲討北方。

圖片選自央視版三國演義網路截圖

國不可一日無君,天不可一日無主。既然皇帝已經「遇害」,就必須要有新帝登基,於是順理成章,群臣們開始謀划劉備稱帝。

要做新皇帝,必須合情、合理、合法,還要群臣推舉,本人再三拒絕,最後沒有辦法才登基,這樣才顯得是天命人心所歸。曹操建國如此,曹丕稱帝如此,為劉備籌劃稱帝,亦如此。

Advertisements

於是,第一波,劉豹、向舉、張裔、黃權、殷純、趙莋、楊洪、何宗、杜瓊、張爽、尹默、譙周等人,代表普通官員,從《河圖》《洛書》《五經》裡面東拉西扯,說劉備的「備」和字玄德「玄」字,正好與皇帝的事業暗合,正所謂「天命所授」,然後儒林校尉周群推波助瀾,大談天象,稱西南方出現祥瑞,這叫合情;

第二波,許靖、糜竺、諸葛亮、賴恭、黃柱、王謀等人,代表核心大員,寫了一封總結性的勸進書,所謂順應民心,承接天命,當今天子非劉備莫屬,這叫合理。且一時間輿論大造,進言上書者多達八百餘人。

第三波:面對群臣推舉,劉備沒有像曹操、曹丕那樣為了輿論聲勢造得更大而採取「三讓而後就」,這顯然是因為登基倉促時間緊迫,但劉備仍然先假意地選擇了「不許」。這時諸葛亮站出來唱雙簧,進言道:「當年吳漢、耿弇勸世祖劉秀進位皇帝,世祖四次辭讓,最後還是答應了,因為英雄們都期盼歸主;現在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您為劉氏苗裔,繼承皇位,是理所應當的,士大夫們都盼望著跟隨您建功立業呢。」於是,劉備「答應」。

圖片選自央視版三國演義網路截圖

第四波:公元221年5月15日,在成都武擔山(現成都市西北漢江路成都軍區大院內),蜀漢集團正式為劉備舉行了登基儀式,大赦天下,建元章武,國號仍為「漢」,完成了合法性的最後一步。

圖片選自央視版三國演義網路截圖

當然,到哪都有唱反調的,益州前部司馬費詩、尚書令劉巴和主簿雍茂就覺得匆忙稱帝不可行,如同荀彧阻止曹操封公建國一樣,結果可想而知。費詩被降職,雍茂被砍了腦袋,劉巴雖然沒有被處罰,但自此以後,這位與法正齊名的大謀士,不免惶恐萬分,謹慎度日,並於第二年去世。

我想,關於劉備為何要急匆匆稱帝,與其說是個人野心,不如說是政治鬥爭形勢所迫,是不得不採用的手段。一個集團,一個政黨,甚至一個國家,政治的號召力和集團的凝聚力,永遠為第一要務。固然有眼前這樣那樣的不合時宜,比如益州偏遠、地盤太小、荊州丟失、政局不穩等等,但在那樣的時局下,曹丕已經篡漢,不稱帝,就沒有政治合法性,就沒有人心的凝聚力。劉備、諸葛亮和多數群臣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毅然選了稱帝建國,哪怕時間倉促,哪怕局面不穩。

看慣了秦皇漢武登基時的雄姿英發、功成圓滿,此時的劉備,六十歲整,從一個河北織席販履的白衣終於混成了稱霸一方的天子,卻又顯得如此匆忙和無奈。。。

圖片選自央視版三國演義網路截圖

(二)倉促建制、臨時組閣

劉備從當上皇帝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著空前的復仇情緒和非常不穩定的局面:關羽被孫權偷襲,要不要報仇?曹丕篡漢,這筆賬怎麼算?既然繼承漢統,面臨家仇國恨,至少要選擇一家征討把,否則建國的合法性仍會被質疑,人心仍然無法凝聚。

所以,劉備沒有那麼多時間慢慢施政,所以,只好先快速搭建一個內政班子,更多地精力準備軍事作戰。

於是,通常一個新興政權對於機構和官員的全面規劃和配置,統統省略,只是匆匆宣布「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馬良為侍中、何宗為鴻臚、楊儀為尚書」。而其它官僚都依漢中王時所封。

即便如此簡單的任命,卻仍看出了劉備的用心良苦。

諸葛亮被封為丞相,相當於總理,主管內政,卻並沒有開府治事,隱含了劉備的無奈和擔心。所謂無奈,就是國家初立,沒有條件建立三權分立的三公制度,建立丞相制度是唯一的選擇,諸葛亮也是唯一的人選;所謂擔心,就是想到王莽、曹操這樣的前車之鑒,害怕丞相制帶來大權旁落,於是不得開府,不授予軍權。

圖片選自央視版三國演義網路截圖

許靖被封為太傅,這位老學究,年餘七旬,名氣很大,劉備此舉,在於聯合統一戰線,拉攏川中名士,說白了就是做個樣子給大家看,但這個樣子,必須要做。

圖片選自央視版三國演義網路截圖

雖然大部分官員的配置沒有來得及更新,但並沒有影響蜀漢政權的運轉,因為漢中王已經是非常獨立的集團了,繼承漢中王配置的內政體系,完全可以保證中央機關的正常運轉。

小編故道之路我經查閱資料統計,劉備稱帝后的中央機構人員配置如下:

丞相(相當於國務院總理):諸葛亮;

尚書令(相當於第一副總理):劉巴;

尚書(相當於常務副總理):楊儀;

大鴻臚(相當於民族統戰部部長):何宗;

太常(相當於祭祀文化教育部部長):賴恭;

光祿勛(相當於御林軍隊長):黃柱;

少府(相當於宮中衣物膳食大管家)王謀;

侍中(少府的下屬)廖立、馬良;

治中從事(相當於四川省副省長)楊洪、黃權;

議郞(光祿勛下屬)許慈、孟光、劉豹、向舉;

議曹從事(相當於四川省的一個部長)杜瓊;

勸學從事(相當於四川省教育部部長)張爽、尹默;

祭酒(相當於國學的講師)射援、秦宓、程畿;

等等。

這是個很不全面的名單,但也是至今可查相對全面的名單。由此可見,劉備稱帝后忙於備戰,政權建設很不健全,這與曹操建國和曹丕稱帝時的準備,可謂天壤之別。這也從一個側面聯想到諸葛亮被託孤后,面臨的是一個多麼千瘡百孔的政權,正所謂「益州疲弊,生死存亡之秋也」。

(三)平衡權力,穩定地方

相比於倉促搭建的內政班子,劉備對於軍事部署,顯然周密的多:

升右將軍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並由新亭侯進爵位西鄉侯。車騎將軍是在不設大將軍情況下最高的軍事將領,司隸校尉又是主管中央地區軍事及幹部監察的一把手,當年袁紹、曹操和後來的諸葛亮都擔任過這個職務,可見,劉備對張飛的信任要遠在諸葛亮之上,並且把張飛和諸葛亮作為文武的左膀右臂來使用。此時的張飛,駐紮於閬中,是連接漢中(南鄭)、東川(江州)、四川(成都)三地的節點,本部兵馬約萬人,全是機動性精銳部隊。

圖片選自央視版三國演義網路截圖

升左將軍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並由前都亭侯進爵為麋鄉侯。驃騎將軍是與車騎將軍並列的高級將領,涼州牧更是表達了劉備依託馬超影響力北伐涼州的願望。馬超坐鎮陽平關,主要是防止武都陰平的少數民族叛亂及抵禦曹魏從漢中西面的進攻,但此時的馬超,平心而論,戰鬥力和銳氣恐大不如前,甚至不排除已患重病(第二年就去世了),出於統一戰線和聲望的考慮,劉備仍安排馬超與張飛平起平坐, 不過實權小了很多,最多算是一支國防守備軍。

鎮遠將軍魏延晉陞為鎮北將軍,繼續都督漢中,領漢中太守,負責漢中的防禦工作。看來劉備對魏延還是非常認可和放心的。

國舅吳懿,被封為護軍討逆將軍,關中都督。這反應了劉備雖然要為關羽報仇,但並未忘記北伐曹魏,謀取長安的最終戰略夢想,同時當然也是為了進一步拉攏益州勢力。

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李嚴,被加封為輔漢將軍,仍然統領犍為郡政務。李嚴作為新生力量的代表,開始進入到劉備的視野,也反映了劉備對於未來出兵后,成都周邊穩定的重視。

而趙雲,沒有得到任何的封賞,應該是對劉備稱帝和出征,持有不同意見,所以一直到劉備去世,趙雲都沒有被封侯,依然是入川后被封的雜號將軍(翊軍將軍)。此時的趙雲,應該在負責成都周邊地區的安全,主要是西邊大邑地區防備羌人的軍務,直到後來劉備出兵夷陵,才把趙雲調到江州負責後方通道和接應。

同樣,小編故道之路也統計了劉備稱帝后蜀漢政權主要各郡的軍政官員安排,如下:

漢中郡太守:魏延;

益州郡太守:張裔;

蜀郡太守:楊洪、王連;

犍為太守:李嚴;

江陽太守:劉邑;

漢嘉太守:黃元;

巴郡太守:輔匡

廣漢太守:鄧芝;

巴西太守:呂義;

江州都督:費觀;

汶山太守:陳震;

梓潼太守:霍峻、張翼;

樣柯太守:向朗;

朱提太守:鄧方、李恢。

(四)完備後宮,擇立太子

在當時,立皇后、立太子是關係到社稷安慰的重大事件,對於剛剛稱帝,又要出征的劉備,既有百年基業的長遠考慮,又有後方穩定的現實意義。於是劉備即位僅一個月後,即章武元年五月辛巳(公元221年6月19日),宣布吳氏為皇后,劉禪為太子,同時劉禪娶張飛長女為太子妃。

劉備一生有多少妻妾,已無從考證,留下記載的有四人:

第一個是甘夫人,劉禪的生母,是劉備入住小沛時納的妾,被呂布掠走兩次,被曹操俘虜兩次,均又歸還劉備,死於赤壁之戰後的第二年,葬於南郡,后被追封為皇思夫人。

第二個是糜夫人,是東海大財主糜竺的妹妹,被劉備娶為正「妻」,地位高於甘夫人,劉備也因此收到了糜家資助和追隨。長坂坡之戰,劉備棄妻子,趙雲保護家小,救出了甘夫人,但沒有提到糜夫人,很有可能糜夫人就在此罹難。

圖片選自高希希版三國網路截圖

第三個是孫權的妹妹孫夫人,嬌生慣養舞刀弄槍,后被孫權接走,卻也換來荊州十年的太平。

最後一個就是吳夫人,本是陳留人,後來和父親一起投奔了益州的劉焉,吳夫人的哥哥吳懿在益州做官,自己嫁給了劉焉的兒子劉瑁,劉瑁死後一直守寡,直到劉備取了西川,在法正的勸說下,劉備從政治上考慮聯姻吳家,於是娶了吳夫人,並立為漢中王王后,劉備登基后,順理成章被立為皇后。

而劉備的子女有多少,也無從考證,目前有記載的是養子劉封,嫡長子劉禪,還有劉永和劉理。所謂「封禪永理」。立長不立幼,所以劉禪自然而然成為了太子,這位後主雖然不如曹丕曹植天資聰穎,但也不至於呆傻蠢笨。而劉永劉理是劉禪的「庶第」而非「嫡第」,可見是劉備的其他夫人所生,至於是誰,就無從而知了。劉備封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其領土不在四川,而在山東和河南,這種「遙領」的方式是劉備首創,又高明至極。一方面解決了爵位和實權的矛盾問題,讓小兒子們既有爵位可享用,又無實力和太子爭鬥;另一方面表達了普天之下莫非大漢疆土的政治口號。到了後來的南北朝,這種遙領爵位的形式已經非常普遍了。

圖片選自央視版三國演義網路截圖

劉備建國,忙於備戰,許多政府機構不夠完備,但是對於太子諸官的人選倒是頗為重視,被選為輔佐太子的人,有董允、費禕、霍弋等,日後都成為了蜀漢政權的中流砥柱。

就這樣,在一片復仇的情緒中,劉備登基稱帝了;在匆忙的腳步下,內政、軍事、人員、後宮、太子等一一安排完畢。一個以「漢」為旗幟的新政權,出現在西南的天空。這個政權以秦嶺和神農架與曹魏劃分南北界,以巫山和武陵源與孫吳劃分東西界,涵蓋了當今四川、貴州、重慶、雲南、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廣西西部地區。

圖片摘自網路

接下來,可以騰出手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了。為何要先伐吳而不是魏?劉備真的蠢到連營七百里毫無防備?諸葛亮趙云為何不上前線?夷陵之戰的真正敗因又是什麼?請看夷陵之戰(二)三峽的激流與荊門虎牙山的梗。

編者按:放假了,終於可以再次提筆。夷陵之戰系列,分三篇,力求最大限度還原細節,本文與小說無關,與電視劇無關,完全是依據史實和實地考察。為了寫夷陵之戰,小編故道之路我去了三次三峽,歡迎關注、打賞、點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