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方劑——補益劑4

凡用滋補人體氣、血、陰、陽的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統稱為補益劑。

這類方劑是根據虛則補之,損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理論立法,屬於「八法」中的補法。

在複習之前,還是需要說明一下,咱們不寫計量,因為「三因制宜」理論,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因地而異,病和病是不同的,人和人的體質也是不同的,沒有標準的計量,所用計量只要在中醫藥法的範疇內就行,咱們只分析複習方劑的配伍組成

今天的方劑,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

藥物組成: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人蔘,甘草,當歸。

功效: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主治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2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Advertisements

這個方劑總體上和四君子湯功效近似,但較之四君子湯的功效又要強大許多,體現在了「昇陽舉陷」。而且治療的癥狀也比四君子湯要嚴重些,體現在了「中氣下陷,臟器脫垂」等。

重點就在於理解氣虛發熱,昇陽舉陷。為什麼氣虛會發熱?為什麼氣虛會臟器脫垂?中醫理論解釋的很到位,下來一點點看。

關於用本方治療氣虛發熱的理論依據,李東垣說:「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 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燥熱。」 「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內外傷辨惑論》

可見這種發熱就是「陰火」。其實質主要是脾胃元氣虛餒,升降失常,清陽下陷,脾濕下流,下焦陽氣鬱而生熱上沖,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則心血不足以養心而致心火獨亢而出現的熱象。治療這種發熱,「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葯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

Advertisements

而臟器脫垂,是因為中氣下陷所造成的,我們的臟器在胸腹腔中並沒有什麼支撐點,均是依靠「氣」來托浮著,氣的衰虛無力,清陽不升等,造成了臟器隨之下陷。故,本方為補氣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

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葯。

人蔘、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

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協人蔘、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葯補而不滯,共為佐葯。

並以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助君葯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共為佐使。

炙甘草調和諸葯,亦為使葯。

諸葯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症自愈。氣虛發熱者,亦借甘溫益氣而除之。

合理運用,臨證加減,這個方劑我見過很多醫師加姜棗,在我看來不失為一種妙法。所以說醫之成,悟也,方之精,變也。

今天的方劑就到這裡了,熟讀背誦「補中益氣湯」,因為這是一個有著代表性質的方劑。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世界會辜負一切,但不會辜負一個努力的人,共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