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血常規報告?

【醫患家】系頭條問答簽約作者

(作者:瑞金檢驗李博士)

去醫院看病做化驗,血常規做得最多的項目了。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血常規是手工法檢測的,一般有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和白細胞分類。隨著全自動血球儀的廣泛應用,血常規報告單上也有20個左右項目了。那麼要重點看哪些指標、這些指標又告訴我們什麼呢?

血常規報告單上的項目雖然很多,但仍然是圍繞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來進行的。

(一)白細胞

白細胞項目包括計數、分類(中性粒、淋巴、單核、嗜酸粒、嗜鹼粒細胞等)。對計數來說,雖然不同醫院、不同設備的參考範圍不完全一樣,但對成人而言,都以高於10×109/L也就是1萬/微升作為判斷是否存在炎症或者細菌感染的指標;而以低於4×109/L也就是4千/微升作為判斷是否免疫力降低的指標。分類計數時,主要看「中性粒」和「淋巴」。一般認為中性粒細胞的比例升高,例如超過70%,傾向於「化膿性細菌感染」。單核、嗜酸粒、嗜鹼粒細胞與一些感染及過敏反應有關,但因為其本身所佔比例較小,影響了其實用價值。

Advertisements

白細胞項目在兒科的意義更大,因為兒童的造血功能更為旺盛,對感染的反應性也更強。對兒童來說,白細胞計數和分類的結果分析要考慮其年齡,一般而言,新生兒的白細胞計數可以達到20×109/L也就是2萬/微升,隨後隨年齡增長而降低。總體上,6至8歲以內的兒童,白細胞計數的正常值可以略微放得高一些。另一個現象是中性粒和淋巴細胞的比例倒置,這個時間大約在4-6天到4-6歲。就是說,新生兒是中性粒多於淋巴,到了4-6天二者相等,然後淋巴超過中性粒,到4-6歲時,二者再度相等,6歲以後直到成人,便是中性粒多於淋巴了。在看兒童的白細胞分類計數結果時需要考慮到這一點。

C反應蛋白(CRP)已成為許多醫院血常規的伴隨項目,其臨床意義是連同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分類來判斷是否有細菌感染。

Advertisements

(二)紅細胞

紅細胞項目包括計數、血紅蛋白、比容(壓積)、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量、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分佈寬度等。最主要的是看計數和血紅蛋白量,也就是看是否有「貧血」。一般認為,血紅蛋白低於120克/升就屬於貧血,而低於70克/升就要考慮輸血(紅細胞)了。帶有「平均」字樣的幾個指標,是根據前面計數、血紅蛋白、比容計算得來的。值得關注一下的是平均體積,因為平均體積減小連同血紅蛋白降低,是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的重要指征。

(三)血小板

眾所周知,血小板是管凝血的。血小板指標包括計數、壓積、平均體積、分佈寬度等。最主要就是看血小板計數,一般認為低於100×109/L時,患者會有凝血功能降低的風險,且隨著血小板計數的降低而更為嚴重;如果低於50×109/L時,就要考慮進行血小板輸注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