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萌叔被關進精神病院,然後大夫瘋了

影片:《我的朋友叫哈維》

導演:亨利·科斯特

編劇:瑪麗·切斯、奧斯卡·布羅德尼

主演:詹姆斯·斯圖爾特、約瑟芬·赫爾、佩吉·道、查爾斯·德拉克、塞西爾·凱拉威

類型:喜劇、劇情、奇幻

上映日期:1950.12.20(紐約首映)

考古原因:「神經喜劇」代表作之一,紐約首映67周年

電影世界里,有那麼幾件事千萬不能做。

比如,在恐怖片里半夜獨自跑出屋,在西部片里收主角的保護費,在警匪片里給戰友看老婆孩子照片。

還有一件:別在喜劇片里,試著把主角送進精神病院。

67年前,曾經有一個患有妄想症的中年大叔,差點就被送進去。

結果是,想把他送進瘋人院的人,後來幾乎都瘋了……

埃伍德是個42歲的單身漢。

對人親切善良,溫柔體貼,天真如孩童。

但是人見人怕。

因為他身邊總有個叫哈維的朋友。

這朋友倒不是什麼凶神惡煞——因為大家都看不見它。

哈維是埃伍德幻想出來的,一隻巨大的,軟綿綿,毛茸茸的,大,白,兔。

埃伍德一出門就要跟哈維一起,進門時為它開門:

喝酒時為哈維多點一杯,邊喝邊聊,還腦補對話:

甚至還為它特製了一頂帽子。

雖然這個腦洞萌得有點犯規,但他的家人不堪其擾,決定把埃伍德送進精神病院。

埃伍德變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去世。

因為內心深處拒絕長大,事實卻逼著他要長大,內心的反抗情緒,才催生了「哈維」。

「哈維」大玩偶一般的萌萌噠「外形」,似乎是這種兒童心理的極端化投射。

這種極端,正是那時好萊塢「神經喜劇」的最大特點:

每個人物都是深井冰。

「神經喜劇」,英文為Screwball Comedy,「screwball」意為「瘋子」。

其精髓正在於:將人物性格中的一面,無限放大,誇張到乖僻不近人情。

所以我們能看到,片子里也沒幾個正常人。

比如埃伍德的姐姐,在自家的的女性茶會上,請來女高音獨唱,高端大氣上檔次。

但當聽到表達激情愛意的唱段時,面對激烈的飆高(ru)音(yao)場面,女主人立刻把持不住了。

怒黑上流社會清教徒,在那時的好萊塢喜劇,簡直是政治正確。

再比如埃伍德的外甥女,由於家裡有個瘋親戚,沒人敢上門談婚論嫁。

為此對親舅舅恨得牙痒痒,卻只好臉上笑嘻嘻,心裡XXX。

遭遇精神病院大老粗護工調情時,一開始還蠻矜持。

但很快就愛火怒燃,粘上人家了。

個個都是翻臉比翻書還快的戲精,比真瘋子還像瘋子。

但除了惡搞和諷刺,「神經喜劇」真正的精神內核,卻不止於此。

這種荒腔走板的瘋癲,和鬧劇有著本質區別。

神經喜劇,撩動的正是人心中隱秘又敏感的神經,把那些沒法放到檯面上的心思,當作笑點。

這樣的深刻與真實,在那個以造夢為主的「黃金時代」,獨樹一幟。

《我的朋友叫哈維》放大了每個人心中的成長困境。

《費城故事》里,借一個女人在新婚前的「三王一后」奇葩事,刻畫的其實是女性面臨婚姻與自我時的艱難抉擇。

《女友禮拜五》寫一對記者夫婦毒舌嘴炮相愛相殺,隱喻了男女在天生的「性別戰爭」里隱隱撩出的「微量情愫」。

再怎麼刀子嘴,到頭來還是顆豆腐心。

比如片中的埃伍德,作為「病人」似乎比「正常人」都健康。

他對身邊的一切美好,永遠毫不吝惜地真心誇讚。

進了精神病院,竟然撩到了漂亮的護士小姐姐。

他甚至還懂得成人之美,讓陷入苦戀的護士重獲男神醫生垂青。

面臨別人的痛苦,他也是個溫柔的傾聽者。

於是我們看到精神病醫生躺在沙發椅上,病人坐在一邊聽他傾訴,為他分憂。

與其說是一個瘋子的故事,倒不如說是對善良溫柔的「赤子之心」的呼喚。

就像計程車司機將埃伍德送入精神病院后的抱怨:

影片與它所代表的「神經喜劇」,永遠改變了好萊塢喜劇片的模式。

從老祖宗級別的神經喜劇《一夜風流》開始,喜劇片不再只是大喜大悲的卓別林,和上天入地的基頓、勞埃德的天下。

銀幕下的笑聲,不再隨身而動,而是由心而發。

這些挑逗觀眾心弦的喜劇,多少年來仍未褪色。

今天所有被我們認為「高級」的喜劇,似乎都脫不開神經喜劇的影子。

也許很多人在看了《我的朋友叫哈維》之後,也想要一隻大大的哈維作伴呢。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