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體適能|體適能前沿諮詢

「體適能」概念源於美國,英文是PhysicalFitness。1987年,美國體育界的健康、體育、舞蹈組織(簡稱AAH-PERD),提出了「體適能健康教育計劃」。這項計劃的核心內容是與健康有關的知識和方法,主要包括體育活動對改善有氧體適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軟性、身體成分作用的知識和方法,以及營養與體育活動的健康知識。這項計劃將身體適能作為健康的五個方面安適狀態構成因素之一(身體適能physicalfitness,情緒適能emotional fitness,社會適能social fitness,精神適能spiritualfitness,文化適能cultural fitness)。

《何為體適能?》一文中提出:當我們的身體處於沒有慢性疾病侵擾,而且精力充沛,有夠的體力有信心應付工作的挑戰及突發的緊急狀況,並有餘力享受閑暇的娛樂生活等狀態下者,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具有較佳的體適能;反之,若體能較差者,在日常工作勞動之餘,常會有疲憊,力不從心的感覺。這裡所說的就是健康體適能。我國大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全面推廣素質教育,強調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健康體適能這一新觀念也開始得到推廣。如今,我國將體育課名稱改為「體育與健康」課,正反映了我國體育教育指導思想的深刻變化,表明我國的體育課程正在與國際接軌,向現代化水平邁進。

Advertisements

不同的解釋,殊途同歸的意思,便於理解。

《體育教育展望》中給出的定義是:「使每個人在各種不同狀況下,選擇最適合自己需要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來增強自己的體能,以保持最佳的健康狀態」,「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獲取健康」。書中認為,體適能觀念是在個體健康基礎上提出來的一種理論,它的基本觀念是生命在於適量的運動。該定義認為人們進行體育鍛煉時應該強調「個體」和「適量」。

《現代高校體育教學探索》一書,把體適能概括為人們從事需要速度、耐力、力量和柔韌性等的身體活動的能力。然而,從事任何一項活動都需要一定的身體素質,職業比賽要求運動員達到超人的水平,一般身體活動如康復、保健等身體活動所需的只是低水平的身體素質。教育部體適能網站給出的定義是:身體適應生活、外界環境(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這兩個定義強調體適能是一種身體活動的能力,但對於這種「能力」達到什麼程度都沒有給出具體的說明。

Advertisements

體育理論界對體適能概念的定義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其一般屬性所下的定義:「身體面對生活,適應環境的綜合能力」;第二層次是對其特殊屬性所下的定義:「擁有健康體適能的人,從事體力性活動時,可以說是遊刃有餘、活力充沛;在工作成績的衝刺上,意氣風發、精神飽滿;閑暇之餘,還有充分享受生活、不容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

世界衛生組織把體適能定義為:指除了應付日常工作之餘,身體又不會感到過度疲倦,並且還有餘力去享受休閑及應付突發事情的能力。《體育與健康》一書對體適能的定義,基本遵循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又吸取了港台理論界對體適能的解釋,「有足夠的活力和精神進行日常事務,有足夠精力享受餘暇、應付突發事件,而不致過度疲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