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是一切法所依

如來藏是一切法所依

1真觀博士:您好!我近日在研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寧瑪派關於中觀見的抉擇論典,覺得我和您關於如來藏有或無的的分歧實際上是研究路線的不同造成的。您走的是唯識派,我研究的是中觀派。唯識派在初期證得人無我方面或許比中觀派要便利,但是因為心中存有如來藏會阻礙證得法無我。承許如來藏實有是不究竟的非遮見,破一切為空的中觀見是究竟的無遮見。

對於這兩種派別的見地如果要分高低的話,中觀要高於唯識,這是很多大師的共同觀點。不承認一切為有的中觀見初期就需要極高的見地,契入會比較難,但是後來卻會越來越順地證得人法二無我。

唯識派在證得法無我前,怎樣把如來藏的實有轉變成「大樂、明空、無念」,也是後來擺在修行者面前的攔路虎。如果轉成功,那麼兩種派別取得的成就完全等而無異的。以上管窺之見,望指教!

Advertisements

答:第八識心體如來藏是一切法所依,若不承認如來藏的存在,必墮入斷滅見。應成派中觀與自續派中觀都有理論上的嚴重缺陷,無法交代為什麼會有異熟果報的存在。此部分在《實證佛教導論》第七章第二節,真觀已有論述。

以上是就世俗諦而說。大乘見道者現觀第八識出生一切法,一切法其實就是第八識的顯示,因此萬法皆攝歸一心;既是一心,則無能取、所取,遠離一切的法相對待差別,由世俗諦轉入勝義諦。就勝義諦而說,沒有一切的法相,也沒有如來藏。

許多人將世俗諦與勝義諦混淆,因此就以為主張有如來藏是錯誤的。實際上《楞伽經》明白地講:「如來藏、識藏,唯佛及餘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Advertisements


2我讀了《實證佛教導論》第七章二節〈中觀與唯識〉,關於中觀二派存在的問題,你在論中雖然頭頭是道,但看到429頁,我發現您存在一個重大謬誤:「因為因果報應所以能夠成立,一定要有一個集起心;集起心的心體必須是常住法,所含藏的種子必須是無常法;常住的心體與無常的種子和合,才能夠有集起心的功能。應成派中觀因為不承認有常住法,所以與斷滅見無異,隨順他們的理論推演,必然會破壞因果法則。」您完全誤解了應成派的法義,理由如下:

其一:他們所否定的常住法並非您所認為的常住法(如來藏),而是世人執以為常的個體之小我,試問一個不停造業受報、受報造業的補特伽羅,您可以說世俗有,也可以說勝義無,故並非斷滅見!

其二:就算他們否定常住法(如來藏)之存在,實際根本無損宗派存在的價值,否定或肯定如來藏,就像否定或承認虛空是否存在一樣,沒有什麼意義,脫離了當時的說法背景,一種理論不可能在離開了特定人的時候還有任何價值存在。不可能造一部論成為一個單獨的體系並適用所有人。佛多次申明:當依義不依語。

其三:佛弘法初期宣示無常苦空無我,最後又說常樂我凈,難道佛也自相矛盾嗎?有智慧的人都懂了,無智慧的人必定會對各種法、宗派東拉西扯、盲目印證!佛法在理論上並無價值,只是指導實修的方便法,您別太當真,一切皆是戲論,聰明人自知取捨。

其四:我很想知道您有否證得以人無我為主要標準的小乘四果,但我無法提問,您更是無法回答,為什麼?你懂的。但您有神通嗎?這也是是否證果的標誌之一。史載歷代大師在世時代都有神通事迹記載,所以能夠留名百世,後人仰慕,吾輩人豈能輕易否定,若亂下結論,豈不犯下誹謗菩薩的重罪,聖者已去,無人可依,不可因為無人與您辯論,即輕易自大,妄下結論。

答:您的問題,依序答覆如下:

一、應成派中觀的代表人物為月稱論師。唯識經典以阿賴耶識為根本識,因果報應與三界萬法,皆依之而起。月稱反對這樣的說法,他在《入中論》中說:「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猶能生自果。」他認為不需要有阿賴耶識,就能夠有因果報應。後來的應成派中觀師,仍是沿襲他的見解,並沒有更正過來。《大乘起信論》說:「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1]

阿賴耶識能藏的心體即是如來藏,生滅的種子依於如來藏,在三界中現起一切的功能差別,即是蘊處界諸法。因此,否定阿賴耶識感果的功能,即是否定有常住法如來藏。阿賴耶識可以圓滿地解釋異熟果報,而且它可以在《阿含經》當中找到法義的源頭,無論是依事理或經教,我們都應該接受它。月稱否定阿賴耶識,自己另行提出一套感果的理論,但是他的理論卻犯了「類比失當」的邏輯謬誤,並不是有效的邏輯論證。此部分請參考《實證佛教導論》第七章第二節第二項〈中觀應成派的錯誤〉。

二、如果佛法的理論不符合事實,《金剛經》不會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2]古往今來的三乘見道者,皆無人否定佛語,由此可知:佛教的核心義理是可以實證的,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如同自然科學規律。「依義不依語」,是要人認明語言文字的真意,而不要執著於語言文字;這個原則並不是說佛法不能普遍適用。

常住法又稱為無為法,無常法又稱為有為法。《雜阿含經》:「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3]一般人只知道有為法,只有出世間聖賢才實證無為法,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4]一旦否定無為法的存在,修行人便沒有證果的可能,所以《楞伽經》說:「云何舍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第八識的義理〕,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經教〕、毘尼〔戒律〕解脫之說。』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5]如果一個宗派完全沒有證果的可能,卻自認為「佛教」,它便是末法佛教,而不是像法佛教或正法佛教。

三、無常、苦、空、無我,是有為法的體性;常、樂、我、凈則是無為法的體性。不同類的事物,當然體性亦不相同,這並不是佛法的矛盾。您可參見本期《佛陀的最後遺教》,即可知悉其中的差別。您說「佛法在理論上並無價值……一切皆是戲論」,這是因為您從來不曾實證佛法的理論。如果理論無價值,佛陀又何必花那麼多時間講解,經典又為什麼講有許多人在聽聞佛法時當下證果?您暫時不能實證沒關係,千萬不要否定佛法的價值,免得成為「不般涅槃」種姓。

四、證果的人不能對外宣說果位,這是佛制的戒律,因為學習佛法必須依法不依人,大家應該在意的是法義是否符合經教與事實,而不是說法人的果位。神通和果位沒有必然的關係,有的外道有神通,但是有些阿羅漢和大乘見道者並沒有神通。聲聞果位是以煩惱的斷除為判斷標準,斷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證初果(須陀洹),斷三縛結並且薄貪瞋證二果(斯陀含),斷五下分結證三果(阿那含),斷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證四果(阿羅漢)。

大乘法的果位,則是以是否知道第八識的具體作用,與是否能轉依於第八識的真如性而判斷。中國人很注重歷史,各種文獻記載許多開悟的人沒有神通。邊地的傳說,不一定靠得住,即使真有神通,也未必即是佛法上的開悟,您還要看他說法是否符合經教與事實才能判斷。我們尊敬見道者,是因為他們可以把佛法傳授給我們,讓我們也見道。如果他們只會吹噓自己的證量或者果位,卻沒有辦法教您如何見道,勸您要多作保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