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之始祖——《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它不只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的醫的書。--南懷瑾

書中蘊含的哲理、辯證統一的觀點,仍然有指導意義。

基本介紹: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診:

望聞問切四診源於《黃帝內經》。

  1. 望診:包括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

    察形態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膚而推斷病情,在臨床上虛實是錯綜複雜的,只有知其常,才能達其變。

  2. 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

    Advertisements

  3. 問診:問訊患者的自覺癥狀,以診斷病情。

  4. 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

治:

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稱治則學說。

  1. 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皆言預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傳變。

  2.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者,是告誡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因地制宜者,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別。

  3. 標本先後: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後施治

    有關標本先後施治的大法在《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敘述最詳。

  4. 治病求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於本。」

  5. 因勢利導: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

  6. 協調陰陽:此為治療之大法要義。

    Advertisements

  7. 正治反治: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

  8. 適事為度: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於虛實兼雜之症,尤其應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也不能過。

  9. 病為本,工為標:《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這是說病是客觀存在的,是本;醫生認識治療疾病,是標。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據,這樣才能標本相得,治癒疾病。

  10. 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卻有辨證施治之實。上述幾點均含此意,而書中已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內涵。

  11. 制方遣葯:《黃帝內經》雖載方葯無多,但其方葯之理已具。

  12. 針刺灸祔:《黃帝內經》言經絡、腧穴、針刺、灸祔者非常多,僅僅補瀉手法就有呼吸補瀉、方員補瀉、深淺補瀉、徐疾補瀉和輕重補瀉等,這些手法一直被後世所沿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