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醫后才決定學習中醫

第 17 期

我為什麼學習中醫

作者| 趙利欣

昨天幾個朋友聚會,整整聊了一個下午,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少不了中醫。我是中醫粉,恰好另一位朋友是西醫粉,並且有點反中醫的思想,於是小小的爭論持續了一段時間。都是好朋友,各有各的觀點,求同存異,大家不會把爭論這事放在心上。我今天想說說我為什麼學習中醫,很多朋友都奇怪我為何著迷於此,想到哪就寫到哪好了。

一開始接觸中醫是因為自己身體的各種不舒服,體檢的各項指標又是正常的,俗稱「亞健康」,於是開始關注中醫養生保健,一方面自己學習,另一方面也開始看中醫。可以說看了一段時間中醫療效不理想,以至於我也懷疑中醫是不是騙人的。此時,各種養生保健知識已經不能令我滿足,我希望更深入的了解中醫知識,比如什麼是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在中醫體系里卻非常重要,它到底起什麼作用。《傷寒雜病論》是本什麼書,經方為什麼能起大病?

Advertisements

帶著這些問題正本溯源,開始學習《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經典。邊學習邊看醫生,我相信的一點是,中醫歷經幾千年,也許它的理論讓人覺得玄,經絡看不到,氣也不可見,陰陽感覺也很唯心,那是因為我的知識水平達不到,不能夠達到這樣的理論層次,但它存在這麼久、治癒那麼多病人,一定有它的優勢。當然,中醫也有其弊端。那這種優劣勢我們怎麼體會到?只有去試試它,有沒有嘗試針灸治療痛症,有沒有通過服用一劑中藥治癒需要7天才能自然好的感冒,用它才能體會到優勢。

另一方面,有興趣的還可以去學,學習的好處是不會被忽悠。中醫理論好,但庸醫太多,且不說打著中醫旗號的江湖騙子,即使是正規中醫院校,對於中醫經典《內經》,《傷寒論》的學習也是遠遠不夠的,上了臨床治不好病的中醫大把。你不要說這些幾千年的東西都過時了,沒有潛心學習過的人不要跟我說這話。你去真正了解它之後,才能對其進行評價,否則都是無意義的。

Advertisements

學習這些經典后,你不得不嘆服這些理論是怎樣被我們的祖先發明的,《傷寒論》對疾病以及變證壞證進行辯證治療的絲絲入扣,經方組方的巧妙等等。這些理論不是我們的智慧能夠參悟和顛覆的,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繼承它,使用它,目前為止,不能說後世沒有醫學大家,比如葉天士,但與張仲景的理論比起來只能望其項背,醫學大家們也只是在鑽研經方的基礎上略有些許所得而已。

用中醫藥這些年,治癒了我好些小毛病,當然還有正在治療中的毛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體質的改變需要一定的時間,並有好的生活習慣。我的願景是以用中醫治病為學習目標,而不是養生保健,或者知道幾個偏方就給病人試。

說一下中西醫之爭。我沒學過西醫,只是用過激素抗生素,而且現在對於西醫特別的激素抗生素的弊端,各大媒體報道已經很多了。我理解,西醫的主要目的是祛病,針對細菌病毒研究能夠殺死它的製劑。這其實即是中醫中扶正祛邪方法的祛邪。這種製劑一開始的確療效快且好,但它的副作用是明顯的,那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且細菌的變異很快,前段時間已經在哪裡出現超級細菌了,好像還沒有研究出對付它的製劑。所以,西醫的模式是看到它,研究它,對付它,總是比細菌病毒晚幾步。中醫也有祛邪,方法還很多,除了湯藥,拔罐放血針刺都可以去除邪氣。但更重要的是中醫可以扶正,可以治未病。同樣一個非典,面對相同的細菌,為何有的人得了還很嚴重要死人,有的人就不得?不知西醫怎麼解釋,中醫不會認為是細菌太厲害,而是得病的人的身體環境更適合它生存,也就是濕熱,非典其實就是中醫的溫病,它的癥狀,傳染性,致死性和治法在《溫病條辨》一書中早就有。你的身體環境適合細菌繁殖生長,你就要生病。很顯然,治療除了殺死致病源,最重要的是改變濕熱的體質,這就非中醫理論和方法莫屬了。否則非典過去還有禽流感,現在還有超級細菌,這些不都得找上你嗎?

我個人不是反西醫者,我小時候也是受益於西醫,但也因此損傷體質。中西醫是可以很好的和平共處的,而且有些病目西醫是有優勢的。舉個例子,晚期癌症病人必須放化療的,那馬上西醫,防化療后出現掉發,吃不下飯等等副作用,很痛苦,這時候用點中藥,扶扶正,健健脾,保護病人的胃氣,讓他能吃得下飯睡得著覺,是不是既減輕了痛苦,又好的快?何樂而不為呢?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謂不慈;為人兒女者,不知醫謂不孝。不遺餘力的學習中醫,為自己,也為父母親人。希望若干年後當他們或自己在離開這個世界時,能夠少些痛苦,從容一點,舒服一點,而不是住在醫院插滿了各種管子等待醫生的宣判。

說到中醫證偽的問題,我本是為了求真,但事物都是相對的。假如我求真的過程變成了證偽的過程,證明中醫不可取,那對於後來者也是好事,大家就可以遠離中醫藥,廢除中醫藥了,但我認為希望很渺茫。

- end -

中醫同城新欄目「我的中醫之路」上線

說出你的中醫故事

讓更多人懂得中醫的好!

無論中醫師,中醫學生,還是中醫愛好者,均可投稿。

投稿請直接聯繫中醫同城的紫蘇(微信號:zytc_zs),標註「中醫之路」即可。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

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zytongcheng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